将高性能计算送到用户的桌面
2005年
ChinaGrid
ChinaGrid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高校的大量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将高性能计算送到教育与科研网用户的桌面上,成为国家科研教学服务的大平台。
2005年,由教育部主导开发研制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 (ChinaGrid)计划第一阶段工程正式完成,实现了预订建设目标,在12所具有超级计算环境的高校建立ChinaGrid网格主节点,完成超过20万亿次计算能力和135TB存储容量的建设,并开发出一整套支撑ChinaGrid的中间件,这标志着我国在这领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ChinaGrid作为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高性能计算重大专项的典型应用,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高校的大量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开发相应的网格软件,配合网络计算机(NC)的使用,将分布在教育与科研网上自治的、分布异构的海量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实现CERNET环境下资源的有效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提供有效的服务,形成高水平、低成本的计算服务平台,将高性能计算送到教育网用户的桌面上,成为国家科研教学服务的大平台。
从2002年8月开始筹备到2003年1月进入实施阶段,共有20余所高校参加ChinaGrid计划,建设规模涉及全国13个省市,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已分别达到20万亿次和130TB。2006年,ChinaGrid自主开发的公共支撑平台软件CGSP正式发布,作为整个ChinaGrid的网格核心中间件,CGSP提供资源管理、作业调度、数据管理、信息服务和网格安全等核心服务。
清华大学郑纬民老师表示,CGSP是国际上第一个遵循OGSA架构,参照WSRF规范实现的网格中间件。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网格服务支撑平台,对教育和科研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屏蔽网格资源的异构性和动态性,为各种科学计算与工程研究提供高性能的、高可靠的、安全方便的透明网格服务,形成一套公共网格服务体系。目前已经有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计算力学等的应用在该平台上调试通过。
网格从作为一个概念提出到如今渐成规模,其发展过程中引来很多质疑。甚至有人认为“网格”这个词的定义,社会意义大于学术意义。然而事实证明,网格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发展大势所趋。今天在企业中已经被大量应用的云计算技术和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网格计算的一种体现。通过和虚拟化技术的融合,利用网格分布式计算处理的能力,将IT资源构筑成一个资源池,再加上成熟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技术,以便用户可以实时地监控和调配资源。
2011年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ChinaGrid二期建设项目,今后,ChinaGrid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大气环境、材料、计算机基础三个领域,发展成8个重点学科云,为高校的更多学科院系提供云服务。同时,为了满足更高计算和存储能力需要,ChinaGrid将出资搭建起7个中心和7个分中心,各高校会员可以通过申请流程就可以使用这14台高性能计算机,从而解决以往资源分配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