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
王 琳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实业家。他始终关注国家和民生,不断探索富国强民之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职业教育思想。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对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郑观应;职业教育;教育思想
郑观应(1842-1921)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省香山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实业家。郑观应在长期的工商业经营实践中,认识到各种专门人才对实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我所用,逐渐形成了从“商战”到“学战”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通过研究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既可以使我们站在历史发展和教育进步的高度,审视和体会他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重视,也能够为研究中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郑观应生于1842年7月24日,他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期。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加紧扩张,中国清朝政府治理无方、腐败无能,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许多爱国志士都在积极探索中国的救亡和富强之路,郑观应也不例外。他意识到中国要同外国侵略势力抗衡,就必须进行全面变革,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吃尽了西方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的苦头,清政府为了能少许弥补自身的懦弱,不得不向西方列强购买船舰武器。虽然清政府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不能买到合适的武器,买回的船舰武器不是质量低劣,就是早被西方各国淘汰的。纵然买回他国淘汰的船舰和武器,我国的士兵也不会使用和保养,在战争中发挥不了威力。这样的装备这样的士兵,在战争中怎么不节节败退呢?郑观应虽是一介平民但心系国家存亡,他深刻的认识到唯有掌握科学技术方能改变中国现状,提出了“诹远情,师长技,攻其所短,夺其所恃”的观点,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化为我有、为我所用。[1]这样,十几年后中国将“无难与泰西相颉颃”。
郑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个“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变革”成为他职业教育思想的主线。
务实的作风和家族的职业取向不断影响郑观应教育思想。郑观应的曾祖父郑璧庄和祖父郑鸣岐都“不屑以寻章摘句为能”,父亲郑文瑞亦绅亦商,读书、经商两不误的务实作风也对郑观应影响深刻。当郑观应最初科举考试失败后,便走上经商之路。“务实”“戒虚”的家庭教育传统使郑观应摆脱了传统重学术、轻科学技术的观念,从而为他今后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郑观应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极其鲜明,颇具独创性。他心系民族的危亡,因此,他既注重职业教育在富国强民中的作用,也重视职业教育在解决人民就业和生计的实际意义。他将职业教育与挽救民族危亡、促使国家富强、切实解除时弊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并不断实践这一教育理想。
生活在清朝末年的近代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无不痛感科举制度的弊端。郑观应作为近代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实业家,深感改革科举制度的重要性,极力倡导培养懂得近代科学技术的新式人才。
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初刊行的《易言》中,提出了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的设想。主张将文科考试分为四类:“一曰考经史以观实学。二曰策论时事以观卓识。三曰兼试诗赋以验其才华。四曰博询政事以考其吏治”。武科则分三类:“一询山川形势,军法进退,以观其韬略。二问算学、格致、机器制造,以究其造诣。三考测量枪炮高低命中及远,以尽其能事”。这个方案一反文试经义八股、武试弓马刀石的惯例,充实了大量“实学”内容,充分体现了郑观应反对“无用之学”、提倡“实学”的观点。文科考试内容以“经世致用”的“经济学问”为主,武科则已有相当部分是西学的内容,这无疑是对旧式科举制的重大冲击。[2]他意识到“国之兴乎系人才”,但依靠传统的“只知教习举业”科举制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兴办新式学堂。他根据中国的现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他把新式学堂的考核内容分为文武两大类:文科分为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等六科;武科分为陆军、海军两科。除文学、政事两科外,均为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这个方案包括了乡塾、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学校组成的教育体制。[1]
郑观应一向主张学西学,他认为,泰西“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西人立国之本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郑观应所说的西学包括政治和科技两个方面内容,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容不完全一样。
从表面上看,郑观应的“中学”就是所谓的“道”——孔子之道,实际上他所说的“道”,不仅包括“孔子之道”,而且有议院制等西方政治学说在其中。郑观应意识到体与用、本与末、道与器是统一的,彼此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发展变化的,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是统一、相互渗透的。西学中很多东西是“中国本有之学”,学习它不过是“还之于中国”,“礼失而求诸野罢了”。这就是说西学不仅可以转换为中学,而且西学中一些东西本来就是中学。[3]郑观应提出的实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就是以西学之“体”(君主立宪制)变革中学之“体”(君主专制)的典型例子。可见,西学与中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想“富强救国”,就得学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将两者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国家强大,人民富裕。那种貌似神离的“体学兼备”,不仅不能改变国家落后的现状,而且会使国家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郑观应认为,我国要建立职业教育制度,首先要废除八股。如果“大小学堂只知教习举业,不屑讲求商贾、农工之学”,建立的新式学校也会徒有虚名、不见实效,培养的学生肯定没有谋生能力。[2]中国教育不发达,没有充足的人才可供使用,是导致中国“难臻富强”的原因。因此,我们要仿效西方,重新创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
郑观应参考西方近代学制并考察中国国情,设计了中国的近代学制。他说:“窃谓中国州县、省会、京师各有学宫书院,莫若仍其制而充之,仿照泰西程式,稍为变通。文武各分大、中、小三等。设于各州县者为小学,设于各府者为中学,设于省会、京师者为大学。”在这些学校中,文分为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六科,武分为陆军、海军两科,各有规定的学习范围。规定“每科必分数班,岁加甑别以为升降。祥订课程,三年则拔其优者,由小学而中学。又三年拔其优者,由中学而升大学”;学生必须在文、武中所学的科目里任选一科,专心学习;而在小学以下,则“各乡亦分设家塾、公塾,无论贫富皆可读书习艺。[2];改革对学校的领导,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仿照日本设文部大臣,负责管理教育。
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尽管不够完善,但其意义在于他能顺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重道轻器”的教育观念,适时提出培养资本主义农工商矿铁路商船等各行业所需的专门人才,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空洞不实的弊端,以实用性作为专门人才和教育评定的标准。郑观应的这些职业教育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维新派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今职业教育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郑观应深切的认识到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华而不实的传统教育方式,采用有利于培养科学技术新人才的教学模式。他设想自己创办的学堂,采取“上午读书,下午入厂学习机器”这种半工半读的形式,认为这种“就局之厂之机器,可即事以指授”的教学方式,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预言数年之后铁厂必能人才济济,非但本厂“无籍外募,即各处局厂亦可调用”。[4]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能力,就是个体在实现的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5]这种能力既包括完成特定任务的技能,也包括具有普适性的能力(迁移的技能、促进性的技能、一般性的技能)。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教学中就应该采用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这与被称为促进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秘密武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不谋而合。
郑观应积极倡导国家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低,体制也不完善。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家长宁愿为孩子选择三流的普通高中也不选择一流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他们的眼中,职业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教育。为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使职业教育成为全民教育;其次,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由低到高的职业教育的体系,从而形成扎实、高效的基础职业教育,与此同时,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再次,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鸿沟,形成“普教”和“职教”双轨并行、纵向通达、横向交叉的教育体制,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面对西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郑观应提出抛弃“天朝上国”“夷夏大防”的陈旧观念,中国应积极融入到世界的大环境中,成为万国中之一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融合中西优势,实现国富民强。
在当今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在短时间内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就应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的优秀学校或机构联合办学,共同探究适合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借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当然,在“引进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胆量和勇气“走出去”,与世界其他各国共同分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我们相信,立足自身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必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王令云.郑观应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刘圣宜.近代强国之路的探索者[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60,119,29,129.
[3]夏东元.郑观应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94.
[4]余龙生,王楠.薛福成与郑观应近代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77—79.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0.
WANG Lin
(College of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Zheng Guanyi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eng Guanying is influentia Bourgeois reformist thinkers and industrialist of China’s morden history.He was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and continually explored the wealthy and powerful people of the Way.Gradually form his ow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Researching Zheng Guanyi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which will b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formand development.
ZhengGuanying;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thought
王琳,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G720
A
1674-7747(2011)03-0061-03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