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协同发展及趋势研究

2011-02-20 02:06钟钰秦富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期
关键词:城乡经济城乡农业

钟钰,秦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市 100081)

我国城乡协同发展及趋势研究

钟钰,秦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市 100081)

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工业超前发展战略,铸就了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城乡关系从封闭隔绝向开放互动转变,农村支援城市向城市支持农村演变,松散的城乡经济往来向以产业链为纽带的紧密衔接推进,城乡互动区域不平衡性较大,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失衡异常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城乡经济与要素联动发展性增强,城市圈、城市群和小城镇呈现跨越式推进,城乡结构变动的区域不平衡性仍将延续,城乡经济互动将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二元结构;城乡关系;协同;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城乡结构失衡问题的困扰,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收入与消费等方面的不协调尤为突出。如何建设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是我国在工业化中后期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研究城乡关系发展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城乡互动发展的分布规律。目前,很少有学者对我国城乡关系的特征与政策协同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揭示当前我国城乡关系的新特征,分析未来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城乡协同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城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差距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矛盾。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这种借鉴意义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如同其他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样,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型也有其局限性。[1]

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根据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学理论,国民经济的均衡协调离不开城乡间的协同发展。城乡协同就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发展速度协调、方式得当、结构合理的城乡格局。城乡协同发展有利于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对国家快速工业化道路的支撑;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有利于城乡节能减排和环保,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城乡关系的互动发展

工业化起始阶段,为完成资金原始积累,许多国家选择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工业超前发展战略,铸就了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关系正日益紧密地融入到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

1.建国后我国城乡互动关系回顾

(1)农村为城市建设提供低价生产要素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政策,“农业支援工业,乡村支持城市”是此阶段城乡经济关系的主要特点。为确保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即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2]通过“剪刀差”所获得的暗税约6000亿元,①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失调,粮食和其他生活日用品匮乏,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牢牢限制在土地上,城乡间缺少正常的市场联系,二元结构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因素。[3]

(2)分割的市场体制阻碍了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

为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生产农产品,同时也为了将享受城市低价农产品的人数限制到最少,国家出台了多种约束性制度束缚城乡人口及劳动力自由流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户籍制度。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同向变化,且二者变动比例大致接近,这是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而是走了一条“工业城市化、人口农村化”的道路,结果导致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4]如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8.6%,而劳动力就业比重仅为27.2%。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不同步必然会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这种阻碍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框架,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城市化发展带动农村现代化

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将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就业,实现了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产业向农村梯度转移。城市中有些产业逐渐向农村梯度转移,将城市部分涉农产业逐渐布局到乡镇和农村,既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又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由此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③为农村农业生产提供先进技术。城市工业发展催生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等进程。此外,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体系,信息化向社会各领域渗透,随着“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启动,农业信息化已具雏形,农产品远程交易等在部分地区出现。

2.目前我国城乡关系的新特征

(1)城乡关系从封闭隔绝走向开放互动

建国后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措施,铸成了一个城乡长期隔绝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格局,几十年来逐渐固化,造成了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03年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居于首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时指出,“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这实际上是城乡产业互动的突破口。自2007年6月重庆市涪陵区开展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以来,集聚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下乡,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实现城乡产业互动与融合,取得了较好成效。四川省成都市正是抓住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将“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放在《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之首,以“全域成都”的理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均衡发展。

(2)农村支援城市向城市支持农村渐进式演变

①支持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4年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额为148.6亿元;2010年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四项补贴达到1359.3亿元,②且直补资金一次性全部提前拨付到省。工业和城市实力明显增强,反哺农业与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加大。②支持农村的形式不断创新。通过企业与帮扶村产业协作,初步形成了村企联动、携手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态势。湖北省宜昌市实施了“特色帮扶式反哺、科技提升式反哺、资源转化式反哺”等合作模式,拓宽了农村发展新途径。③支持农村的内容不断充实。从2006年起国家实施“五年千亿元规划”,连续五年共投资1000亿元修建农村公路。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又将之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3)由松散的城乡经济往来向以产业链为纽带的紧密衔接推进

①产业原料主导型衔接。依托龙头企业兴办基地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城乡经济对接步伐。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就是鼓励现代农业以产业链方式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领域,标志着工农业联系开始由松散型向紧密衔接型转变。近年来,很多地区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村一品”和板块经济,“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已经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②产业过程主导型衔接。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很多地方采用“农超对接”的现代流通模式,在超市建立瓜果蔬菜直销区或销售专区。如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率先对全省名优新特农产品“零门槛”上柜,免收任何入场费,并承诺对省内特色农产品推行“现钱买现货”的经销模式,超市仅赚取进销价差利润。无缝对接城乡市场,扶持农产品流通,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4)城乡互动具有很大的区域不平衡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浙东地区等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以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以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市)化为主体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主要发展模式有乡村城镇化协调城乡发展、城镇城市化协调城乡发展和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协调城乡发展。[5]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程度低,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东部发达地区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互动发展快,会更大力度地转向城市支持农村,东部地区城乡紧密型互动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5)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失衡异常突出

中央提出要根据“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来处理城乡关系,经过多年的实施运作,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现代化差距逐步缩小,新时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淡化。但城乡社会结构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自我修正,城乡居民在户籍、税收、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公务员录用等社会管理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二元社会结构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体制惯性,至今仍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功能。[6]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只能依靠政府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走强制性制度变迁之路。

三、未来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趋势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通过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回顾及特征分析,未来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将呈现以下趋势。

1.城乡经济与要素联动发展性增强

城乡经济联动就是通过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而使城市与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并明确把加快形成这一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把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作为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未来我国城市发展将梯度演进和动态演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十二五”期间城乡经济联动性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发达地区的城市将进入高级发展阶段,随着大城市中心区部分人口和产业向近郊区迁移扩散,大城市不断吸引外来人口进入,产业经济活动将在近郊区集聚,近郊区较稠密的农村人口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居民转化。

2.城市圈、城市群和小城镇呈现跨越式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与相关措施的落实,降低了农民进城的政策门槛。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生产原料和劳动力流动形成了由中西部农业省份流向东部地区、由农村流向城镇的基本格局。原料、劳动力等要素进一步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闽东南等经济核心区集聚,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城镇化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已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作为一项大战略,各地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的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建设,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渠道。在政策引导下,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将呈现快速扩张之势,更好地发挥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3.城乡结构变动的区域不平衡性仍将延续

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不同,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会表现出阶段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能较早进入高级阶段,中西部地区城乡差异要远远大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城乡差异更大,要更晚些才能进入较高级阶段。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虽然高于中部,但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中部,因此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要远大于中部地区。因此,我国阶梯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城乡结构不平衡性变动还会延续。从工农业增加值的比值看,2009年中西部地区工农业增加值之比为3.2:1,东部地区为7.5:1;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为5.8:1,东部地区为13.7:1。因此,东部发达地区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快,能更早、更快、更大力度地转向工业反哺农业。

4.城乡经济互动将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互动是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人力、市场、信息、产业、文化等各种要素的流通,形成城乡之间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促机制,在城乡购买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二者发展的动态平衡。这不仅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动力与物质保障,而且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开辟了新的路径。城乡互动发展改变了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消除了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了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通过城乡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①因为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对国家通过“剪刀差”所获得的“暗税”说法不一,严瑞珍的估算结果为7878亿元;冯海发和李微的估算结果为7360亿元;崔晓黎的估算结果为4214亿元;武力的估算结果为5400亿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投入”总课题组的估算结果为5628亿元。

②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335亿元。201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落实各项补助、补贴资金24.3亿元。

[1]刘美平.论中国特色城乡协同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71-74.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4-55.

[3]路小昆.新中国城乡关系60年[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5):64-67.

[4]张昌彩.“十一五”时期我国城乡结构及劳动力变动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27):2-14.

[5]任保平,钞小静.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18.

[6]苏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机制和宏观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8):4-20.

Research on Synergy&Trend between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Areas

ZHONG Yu and QIN F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of CAAS,Beijing100081,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experienced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we have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And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result of tha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China has demonstrated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balance in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very obvious.At present,we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quick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In the futu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demonstrate some new trends,such as the being enhanced associ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y,the suburbanization in some advanced rural areas,the quick developed city circles,city groups and small towns,and the extending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change of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The interactiv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will giv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dual structure;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synergy;trend

F061.5

A

1007-8266(2011)01-0049-04

钟钰(1979-),男,辽宁省锦县人,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农业政策、农产品贸易、粮食安全;秦富(1964-),男,内蒙古自治区察右中旗人,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投资项目评估。

陈静

猜你喜欢
城乡经济城乡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基于“互联网+”的城乡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研究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基于PCA-AHP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以鄂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