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

2011-02-19 21:56张大东徐红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产品农业

张大东,徐红玳,胡 豹

(1.浙江省农业区划办公室,浙江杭州310002;2.浙江省农业区划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

1 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背景

浙江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改革、发展的先行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即使是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国内外农产品大幅度调涨等局面,农业生产仍取得了快速发展。粮油、远洋渔业等战略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蔬菜、茶叶、果品、畜牧等十大主导产业增长幅度较大;休闲观光农业等迅速兴起,为农业的发展拓宽了领域、赢得了空间。

1.1 农业生产发展稳健

自从1998年全省开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以来,坚持以发展精品农业为方向,努力构建集研发、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近年来,浙江省蔬菜、生猪、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有了快速发展,十大主导产业近5年来的产值年均增长幅度都较大,2009年,蔬菜、食用菌产值分别比2005年增33.7%和48.0%;水果、茶叶、肉、蛋产量分别比2005年增8.5%、13.7%、23.2%和39.3%,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 162亿元。到2009年底,全省无公害种植业基地61万hm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3 459个,省内农产品基本实现了无公害,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

1.2 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过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林牧渔”四大产业逐步趋向合理。十大产业的比重在逐年增长,目前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农业的77%,对农业整体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初步形成了浙西北蚕桑、浙北平原及沿江沿海和浙中浙西南蔬菜、浙中茶叶水果等多个产业带 (区),农业品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茶叶无性系良种率已达58%,茶叶、蚕茧、食用菌、蜂产品、花卉苗木等产业在全国位居前列。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现总产值78.4亿元。

1.3 经营水平快速提升

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品牌嫁接投资农业,高起点建成一批农业大企业、大集团。全省拥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业大户等各类产业化组织已达到2.221 5个,带动农户882万户,联结主要农产品基地114.8万hm2。省内各类农业企业到外省拓展的基地总面积达到160万hm2,这相当于又造了一个“浙江”。浙江农业在保证农产品市场供应之外,农民收入也持续增加,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 7万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2005年增长50.3%,连续25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1.4 基础条件有效改善

通过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培肥标准农田地力,建设一批稳产高产的高质量农田,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增强设施运行功能,全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地力提升稳步推进,农业设施化和农机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和2005年相比,2009年全省蔬菜、水果设施栽培面积增加了62.2%,农机总动力增加了12.9%。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90%以上的水稻机械化收割。全省建成特色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26.8万hm2,畜禽生态养殖小区792个,全面完成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排泄物治理,新增沼气池10.69万个。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5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两手抓,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全省农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全省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土地流转率已达到32%,是全国最快的省份。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地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化服务有了明显发展。

从总体上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浙江农业发展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具备了加速现代农业建设的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均GDP超过6 400美元,城市化水平接近60%,2/3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但也要清醒看到,浙江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农业原有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农业劳动力高龄化、农业家庭经营粗放化、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化、农业资源要素短缺化、农业装备设施老旧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灾害病害频发化、农产品产销无序化等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最明显的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兼业化、副业化趋势非常突出。据统计,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51岁及以上的占到一半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到71%,突显了文化水平低、层次低的现状。同时资源和环境的紧约束不断加剧。从资源上讲,浙江非常紧缺,人均耕地只有0.031hm2,优质耕地仅占总耕地的33.7%。从环境上来讲,工业化污染带来的土壤污染非常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已经不能种农产品了,而不得不调整结构,搞苗木等产业;还有农业本身带来的影响,资源利用率不高,如畜禽粪便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畜禽污水的年排放量却达到960万t,化肥需氧量也高达31万t,富氧化非常明显。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约节约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和机械装备,加强农业防病减灾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组织化建设等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要促进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农民收入再上新上平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也来越紧迫。

从当前来看,浙江省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还不够快,力度也不够大,尚处于粗放型、保障型、生存型、传统型向永续型、创新型、发展型、现代型农业缓慢转变的进程之中。农业资源要素流失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农民奉献市民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当前,浙江农业既面临全面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步弱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2 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浙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其农业的发展与全国状况有很大的关联性。浙江省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资源相对较少,由于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带来农业劳动力成本高,消费要求较高等特点,这决定了浙江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照搬照套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既不能学美国加拿大等人均耕地资源多、主要追求高劳动生产率的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模式,也不能学日本、韩国等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国家依靠补贴来维持小规模农户的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必须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省情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当前,浙江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十二五”时期浙江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突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充分认识所处新阶段的时代特征,从浙江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上充分体现让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使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现代产业,使农村成为农民享受幸福民生的现代社区,是农民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发展、就农村抓农村建设、就农民讲农民问题的思维。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为战略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的“四创机制”,着力实施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管理、服务“六大提升行动”,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靠天吃饭”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加快建设经济高效、经营集约、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发展持续的具有浙江特点的现代农业。

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加快浙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发展为方略,按照以人本集成创新、改革联动的思路,使农业从保障型、生存型的传统农业加快转变为发展型、竞争型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具体来说,就是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

从新型城市化是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助推器,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三农”科学发展最有效的抓手的实际出发,摒弃见物不见人的城市化和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做法,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把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联动推进,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巨大的推动作用,把农民工的市民化和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安居乐业作为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强大的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动力机制,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层次,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并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的战略导向,在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向城市转变的同时,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向市民化转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城市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通过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推进和良性互动,形成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和体制机制。

3.2 全面创新与全民创业驱动发展

从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的力量和创业始终是富民强省的内源动力的现实出发,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农民群众在非农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以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新门路。做大做强以农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为特征的特色块状经济。引导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家庭工业参与块状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快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营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引导农民进中心镇创业就业,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镇集聚。清理和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进城安居的限制性政策,加强对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指导服务,使中心镇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大平台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园的特色发展路子,打响特色村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品牌。

3.3 农业园区与农村社区互动发展

顺应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已经进入到都市化和城镇集群发展的新阶段和农业产业发展进入从规模经营、块状集聚到农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各类农业生产功能区产业发展的不同要求,重点突出基本农田的保护,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加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和配套建设。还要将以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新农居点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互促共进、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美丽乡村功能区块,并与繁华的城镇功能区块整体协调,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3.4 绿色发展与特色竞争引领发展

顺应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新要求和差异性发展、特色竞争成为区域经济创造竞争新优势的新趋势,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灰色发展模式,率先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特色竞争战略。一是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和清洁化生产技术。按照节约型、标准化、清洁化要求,建立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加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产业生态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强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永续利用,保护生态安全。三是按照制度创新、废物再生、循环利用要求,在广泛应用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大力创新“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融合、资源循环、功能多元、体现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特色竞争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4.1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着力形成集约化家庭生产经营与产业化合作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体系。在稳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转化等措施,进一步完善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让专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向集群发展,在有序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企业化经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性举措,实现从资本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向合作主导的农业产业化转变。在政策措施上,把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农地承包30年不变转为长期不变的永包制。加快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建立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市场,促进农地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庄集中。努力培育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核算的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庄,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与比一般的农业龙头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庄走合作发展的路子。

4.2 扎实推进“两区”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体系

要尽快改变农业小而全、小而散的布局,以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重点,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快优化农业功能区布局,培育特色化、专业化、区域化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大力建设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精品农业园区、规模化的畜牧养殖小区、水产养殖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市场物流园区的建设,使这些农业产业功能区成为实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有效载体。围绕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为核心,以县为主,省、市、县三级联合,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统筹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园区项目建设。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用明显的省级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4.3 做强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以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转变,充分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做强做大有持久产业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发挥浙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利用浙江比较发达的资金优势、优越的气候和人才、技术等综合优势,加快推进粮油、蔬菜等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农业种子种苗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休闲观光业、农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六大农业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

4.4 创新农技推广路线和载体,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根据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以推进农业技术路线和技术推广载体的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教育支撑方式转变,着力形成“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的新型科技推广支撑体系。要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推动现代农业腾飞的两个翅膀。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改变育种繁种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滞后的状况。努力改变浙江种子种苗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制于人的被动状况,培育一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支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首席专家、推广教授、责任农技员、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构成多层次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队伍。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在农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牌知名度,全面提高全省农产品的质量和价值水平。

4.5 培育资源要素配套市场,构建现代农业资源要素市场体系

以培育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为重点,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要求,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注重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拍卖、期货、物流等现代流通业态,积极培育土地、资本、信贷、技术、人才等农业要素市场。大力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联盟,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化水平,鼓励和组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业的跨省区的合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国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外向度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农业投资公司、农业发展基金、大规模农业集团公司、农产品国际贸易综合商社和农业跨国公司,引导全社会的投资资金投向现代农业。

4.6 强化农业营销与信息服务,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提高乡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立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于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改善设施。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中介流通组织。进一步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市场销售和管理的水平,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地理信息、智能专家咨询、农产品电子交易、远程专家视频、网络流媒体视频、应急联动和指挥、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全面实现对农业的现代化信息服务。进一步构建营销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营销活动,继续组织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节庆、新闻发布、产销对接、展示展销等各类农业展会,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国外营销网点建设,拓展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着力培育公共品牌,推进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构建金融服务平台,稳妥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加快推进农业信用担保,完善政策性保险和企业互保机制,扩大保险领域和规模。

4.7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构建现代农业安全生产体系

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大力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兽、渔)药、肥料等投入品,严格控制农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和农业防灾体系建设。深化农业与气象协作,落实主要农作物种子和救灾物资储备,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防御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逐步构建上下对口、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全面推行“五有一追溯”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大力推广产地编码和条形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全面落实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大植物疫病阻截带建设。

4.8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把全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强大的动力和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加快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转变,着力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机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一整套前瞻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构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转变农业生产经营和要素配置方式。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信息服务体系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积极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村经济合作社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国有农场改革,保护和利用好农场资产资源,发展壮大农场经济。努力开创又好又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

1 王韩民.农业形态概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 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胡豹,顾益康,王丽娟.浙江依法保护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浙江农业科学,2010,(2):230~236

4 顾益康,黄冲平.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与思路.浙江农业科学,2008,(2):125~128

5 顾益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在创新.农村工作通讯,2010,(10):24~25

6 顾益康.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思考.浙江经济,2010,(4):26~27

7 黄仲平,顾益康.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面临问题及发展理念.浙江农业科学,2008,(4):381~384,397

8 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求是杂志,2010,(10):29~32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