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 许春刚 任伟安 赵永
浅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天津科技大学 许春刚 任伟安 赵永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以及大众化传媒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的政治问题。通过近年来在高校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笔者对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如何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出一些看法。
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
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观念体系,其核心是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1]。高校大学生是建设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而高校则是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责任艰巨而重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既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革命、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反复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然而,一些西方个别国家,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方式,图谋侵蚀或影响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而我们与其进行的斗争也将是严峻的、复杂的。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2]教育。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努力学习为以后竞争打下稳定基础;不少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以便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还有些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政治上要求进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务实、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因为他们涉世未深,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因此,在对事物判断与抉择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多变、困惑的心态,尤其在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上,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实现共产主义是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的共同的崇高理想,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受经济大潮、社会问题的冲击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把“挣大钱、当大官”作为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目标的最大追求。这些现象表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正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发生动摇。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繁荣,但也导致不少高收入阶层以高消费为荣,不惜大肆挥霍。而现在的大学生中,大多为独生子女,其中不少人家庭环境优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加之受到社会上某些负面影响,使得一些人在价值观上出现讲虚荣,摆阔气,急功近利,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贪图享受,害怕吃苦的现象,忘却乃至丢失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与个人品德修养关系不大,因此,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自己的重心完全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但在政治上却不求进取;也有一些人行为粗野、谈吐庸俗;更有甚者,为谋求个人利益不惜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甚至参与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
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人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而把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置个人利益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动辄从“利己”角度出发,不关心同学,不参与集体活动,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当今,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并力求使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发挥,然而,由于社会财富过分向少数人倾斜,也使得社会上分配不公现象客观存在。对此,有些大学生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奉献和回报面前,不少大学生对奉献敬而远之,却将索取意识牢记于心,忘却了奉献精神的本质。
受西方存在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他们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功利色彩。现今大学生的“到外企去,到外国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的“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
市场价值成为大部分学生衡量一切的标准,当代大学生更多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一些人认为上大学只为了个人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急功近利,目标就是为前途光明而奋斗。具体表现为:地方性大学的学生热衷于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重点大学的学生则热衷考雅思、托福,但对自身合作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主体,由此也必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在多种价值导向和自身需求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在价值标准上,当代大学生有的踏实做学问“唯书”;有的兼职赚钱“唯财”、有的追求爱情“跟着感觉走”;有的追求时尚“跟着时髦走”;有的重金钱、有的重义气、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在就业与升学选择上,或考研继续深造、或考托福出国留学、或力求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或打工以积累创业经验等等。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加之校园文化的异彩纷呈,也有可能引发大学生思想的迷惑,但在多元化的价值观面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都是可行之道。
为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强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的“阵地”意识。
为此,首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占领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其次,要在大学期间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让广大师生认清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自觉抵制反动的、腐朽的、落后的意识形态影响,进而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此外,要大力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倡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并通过各种学习、教育方式,让师生懂得,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新形势下,我们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求实创新,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多种文化活动中,强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主导权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围绕提高大学生素质这个中心来进行。首先,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品牌文化代表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水平,在学校广大师生中影响较大。高校文化建设要重视品牌文化建设,通过精心策划与部署,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营造出适合本校特点的文化活动,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名师大讲坛”,就以“直面大师风采,聆听智者声音”为指导方针,将学术化的文化活动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成为该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多种文化活动,激活校园大众文化,充分利用一切手段,从各个方面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探索通过党团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建设等多种文化活动模式,从多方位且多层次的角度,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将主旋律与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要善于结合重大节日活动,如校庆或其他重大节庆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2)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
大学生个性鲜明,年轻气盛,精力旺盛,渴望成功。他们并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更需要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将来的社会需求。根据大学生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各种讲座、竞赛、沙龙、协会等,让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发挥才能,学习本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其综合素质。此外,我们还应十分重视校园党团活动建设,注重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时代中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信息的冲击下,思想活跃。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时,要充分利用这一新的载体,认识到网络时代的教育特点,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卓有成效的价值观教育。同时,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资源也是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好了这些资源,就可以凝聚师生人心,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事半功倍。
(1)突出网络育人功能,实现价值观教育载体创新
要依靠网络,建立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在网站上设置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密切相关的板块,并通过开通网上党校、团校,让网络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还可以开通网上学习媒介,让更多的学生能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知识迅捷化;也可以通过设立校园BBS栏目,了解和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可以尝试让学生担任网络管理员,帮助他们及时了解网络动态,纠正学生中的错误言论,充分发挥网络论坛的导向作用。
(2)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载体
了解学校历史是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可以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征文或者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本校的历史和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弘扬大学精神,加强大学生对母校的责任感和自己的使命感,从而激励其斗志,提升其思想境界,最终达到巩固价值观教育成效的目的。另外,在引导帮助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上,应采取分层次进行,逐层深入,整体推进的方式。自身、家庭、学校、国家这四个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均需重视的载体,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家庭,了解自己对学校、尤其是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从而达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之,要特别注重网络和学校基本教育这两种载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1]华章琳,蔡萍.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7(4).
[2]周凤妮.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湘潮,2010(8).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