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实验中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重视生成性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是不确定的、动态的,教学中的学生更是充满个性、灵性的学习主体,课堂教学中必定会出现无法预设的生成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关注每一个生成性问题,捕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使课堂生成更具多样性和创造性。
讲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预设了“你们喜欢和父母一起散步吗?你们和父母散步时会带上爷爷奶奶吗?”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温馨、亲人的关爱。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喜欢和父母一起散步,不会带爷爷奶奶,因为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散步,他们会感到约束。我顺势反问:长辈们喜不喜欢和你们一起散步?他们为什么要约束你们?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担心他们会遇到危险的事情。我要求举例说明。学生的答案互不相同:在河边散步时,父母牵着自己的手,怕自己滑落水中;过马路时,父母把自己夹在当中,怕出现交通安全问题……我对学生的回答做了适当的点拨,使其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课堂生成中这样的问题总会产生,它们是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对出现的资源问题加以辨析,同时适时进行指导,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并进行进一步挖掘,生成新的教学过程。
日常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依据学情,积极创设知识学习的问题和情景,尽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真实情景的辅助和催发。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会被我们忽略甚至放弃。教师如果能发挥教学机智进行价值判断,改变教学预设,使其化解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而引导学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必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无视学生的反应,一味按照课前设计的课程执行下去,课堂生成的资源不会得到充分利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会与文本产生思想的对话、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从而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我们要运用教学机智,肯定学生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进行再创造。
我在对鲁迅《孔乙己》教学进行总结时,一个学生说辅导书有错误:孔乙己至死都不肯脱下那件长衫,但文章结尾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穿的不是长衫,而是破夹袄!我迟疑了一下,迅速调整:“孔乙己为什么没穿?”在此问题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形成集体意见:孔乙己的长衫不是主动脱的,是被丁举人脱掉的!因为孔乙己的所作所为羞辱了所有的读书人,丁举人毒打完孔乙己后气愤难平又把他的长衫脱掉了。我又问:“孔乙己最后出场是穿长衫好,还是不穿长衫好?”学生自然地领悟出不穿好,认为丁举人不仅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还击垮了他的精神,不穿更能体现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同时加以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我们必须认真理解和体会这一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从而生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带有一定的普适性。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具有较强的现场性,会因学生的思维、学习的状态等随时发生变化。当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灵活机智地达成教学目标。
《成功》一课,我的课前预设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初步理解“成功 =天资 +勤奋 +机遇”的含义,领悟“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的道理。课堂上,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反应热烈,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实际,说出对“成功 =天资 +勤奋 +机遇”公式的含义的理解,我随之写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送给学生,本以为深题浅讲,顺利收尾,谁知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机遇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还讲了贾岛“推敲”受到韩愈赏识的故事。“机遇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另一个学生也有同感。对此,我引导学生从成功的三个条件是自身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去区分。这一角度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生成性课堂中,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由于独特的阅读体验,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外现,这也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体现。可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散而乱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运用教学机智,提取学生思维中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充分发挥运用,灵活恰当地达成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增长,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不确定因素给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机智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充分发挥良好的教学机智,在实施预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求适时做出调整,机智灵活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参考资料: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加拿大〕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