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永安 (浙江省嘉善新世纪学校)
目前,教学中的“费时低效”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广大教师,如教师单向讲授多,师生互动少;表面形式互动多,思维本质互动少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学习情趣,我们进行了“开展问问题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问问题活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不断生成智慧,提升做人品格。
两年来,我们进行了“开展问问题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多方位进行交流研讨,达成师生共识
经过多次交流研讨,我们师生间对“问问题活动”达成了共识: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问问题活动,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问问题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断迸发思想的创新火花,充分张扬个性。
2.选准角度,开展活动
通过集体商议研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来有效开展问问题活动。
(1)注重激发学生问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努力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问问题的兴趣,如设置“提问奖励券”“弱科问鼓励券”“交流探究奖励券”等,每月评选“乐学多问之星”“好问进步之星”“弱科问进步之星”等,评选“乐学好问先进班”“问题解惑先进个人”“问题解惑先进教师”等,营造了“我要学”“我想问”的良好学习氛围,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参与的积极性。
(2)创设学生产生问题的想象空间。教育教学中,教师们都树立了一种“师—生、生—生、生—本”互动、共同提出问题的现代教学观。如某位语文老师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有这样的问话:“现在我们就走进小说天地,与孔乙己、奥楚蔑洛夫和杰克◦伦敦对话,你体味到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所引发的人生思考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去想象,主动和文本对话,进入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很好地给学生创设了问问题的空间,使同学们有了问问题的欲望,也逐步学会了怎样提问。
(3)创设积极参与问问题的良好氛围。在开展问问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问问题的主动参与度越高,其学习的有效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对话式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疑惑,充分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促进了他们快速成长。
(4)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增强解惑能力。在开展问问题的活动中,教师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以及解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大比武活动,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多方位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知识的学习探究,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拓展、深化了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增强了他们的解惑能力。此外,我们推行集体备课、小组教研,依据教师本人特长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问题的设计,充分提高了问问题活动的有效性。
3.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1)善于设置,诱导学生产生问题。集体备课中,我们穷尽集体智慧,创设出若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上位性问题,以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切入点。它可以在导语部分设置,也可以出现在一节课的其他环节;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能引出重点、难点的“导火线式”的问题。总之,它必须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顺利地解决上位性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其属下的下位问题,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以后,再回到上位性的问题上来,就能从整体上感知知识、从宏观上审视学习内容,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自然就有问题可问了。课堂中,我们尽可能多地设置拓展性深入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有活度,更有深度和效度。
(2)不断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发展区”。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它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能力也不是老师教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调控。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我们绝对不可以直接说答案,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入“问题邻近发展区”,要尽量由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通过两年问问题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意识变了。八个班级的学生已开始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要我问”转变为“我想学”“我要问”,学习的积极性正在逐步提高,学习的方法也在逐步改进。近期,学生在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以及知识巩固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产生了要学要问的欲望,浓厚的问问题学风已经逐渐形成了。
2.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进一步提高,课堂上学生展示自我的意识和机会多了,成功的体验也随之增加。“问问题活动”的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开展问问题活动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问问题活动中要根据学生学习上的真实表现适时调整自己,用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潜质,与学生共同进入身心愉悦的问题探讨境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