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静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
说到作文,许多学生就会苦不堪言,他们往往烦恼于不知写什么,怎么写。尽管教师今天一个技法,明天一个绝招,指导了很多,但真正操作起来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是学生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段不成章法的文字;或者将作文书中的文章来个“移花接木”;亦或将爸妈小时候所写的素材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教师批改时很受“折磨”,因此给予的评价多是“怨言”,学生自信心也很受打击。结果,学生越来越怕写作,写作成了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有效解决写作困难?下面就说说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源于生活的。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有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不竭的源泉,利用好这一源泉,自然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人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可一直在“生活”中的学生写作文时,就是无话可说。许多学生抱怨:“回忆生活,总觉得一切都平淡无奇,没啥意思,不值得一写。”其实生活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没意思,只是好多事情司空见惯,学生的感觉已经麻木了。尽管教师反复强调“观察生活”,但学生感觉印象深刻的事实在是很匮乏,即使有,也只能用来三言两语来表达,很快就无话可说了。那么,如何真正化现实生活为作文素材呢?这除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以外,还需用自己的大脑来发现生活。观察到的是生活的表象,发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只有深入本质的生活,才能进入作文,成为真正的写作源泉。
其实,大部分学生尚未具有敏锐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也没有细腻的心思,来体悟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加以引导,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于平凡小事中发现深刻的思想,体悟真挚的情感。例如,在一个星期五的第八节课,天空毫无预兆地下起了大雨。教室里正在写作业的学生不断向外张望,并开始窃窃私语。顺着学生的视线望去,原来校门口挤满了家长,他们在雨中耐心地等待着。我并没有阻止学生与课堂纪律不符的行为,只是笑着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的家长是否也在那群家长之中?你想到了什么?……最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结果学生描写得真实细腻,抒发的感情真挚动人。
我相信,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以日记的形式将它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让观察和发现成为他们的习惯,自觉地将“生活”转化为写作素材。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挖掘出独特的写作素材,这是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就需要考虑用怎样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在写作中,语言靓丽 (指语言流畅生动)是品评佳作的一个标准。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久远。我们暂且不说要流传后世,最起码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首肯啊!语言流畅生动,当然不只是文章华丽的外衣,更是文章内涵的外在表现。文章语言流畅生动了,表情达意就更准确到位、更吸引人,能让成熟敏锐的思想闪光,让丰富细腻的情感流露。
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有很好的素材,新鲜的立意,就是语言不够流畅,语病百出,读起来艰难晦涩,或者书面语汇贫乏,读来平淡无味,连思想感情也不能很好地流露。归根结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作文语言“靓”起来呢?我认为,只是简单地讲授知识点:要学生多一些生动描写,多运用修辞手法,多引用名言警句,多写一些富含底蕴的文字等,那是空洞的,学生未必能真正消化吸收。有的学生在当天的习作中注意到了,很刻意地描写,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等,但在以后的作文中又忘了。毕竟他们是将这些知识点像公式一样去套用,而并非语言的自然流淌;也有的学生为修辞而修辞,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语句:“勤劳的妈妈像只大母鸡,一摇一摆地过来了。”这样的修辞毫无美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我认为,只有多诵读美文,才能切实地积累丰富的语言,让作文语言“靓”起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语言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一个不断阅读好的文章的人,会在品味别人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力。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朱自清的朴实,刘墉的睿智等,会让人在品味的同时逐渐内化,由模仿进而形成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这些文章必须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美文,而且必须放声朗诵,这将有助于记忆、积累。在朗读的过程中,随着气流在口腔中运动,使人产生口、耳、脑的共鸣,能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语音冲击,加深对所读优美文字的印象,从而使其语言输出优美化。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只是默默地、走马观花似地浏览,往往会很快将所读过的内容遗忘,只留下淡淡的印象,这样能起到积累语言的作用吗?更别谈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靓”起来。现在,我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放声朗读《刘墉散文集》中《心灵鸡汤》等美文,学生语言的确有明显的改善。
谋篇布局,是写好作文的又一重要因素。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说,布局好比“工师之建宅”,“基地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需何材,比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可以说,有了布局,才能将独特的素材、靓丽的语言架构起来。合理的布局能够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有效地表现主题。
然而,如何让学生掌握谋篇布局这一纷繁复杂的方法呢?老实说,我们老师并不都是作家,在写作方面主要是传递他人的经验,必然无法全面透彻地点拨学生,这将使学生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老师们应该立足学生,提倡模仿,取法于人,以弥补不足。我认为,通过模仿学会谋篇布局这一方法的操作性较强。中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一旦激发,便可创造奇迹。
模仿什么呢?模仿我们都熟悉的课文是最便捷的。我们的课文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特点鲜明,规范性强,只要用心揣摩,必可从中受益。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应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真切体会这样谋篇布局的好处,并主动地模仿。例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的结构安排很有特点,文章按人物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再加上小标题,这就使文章条理清楚,而且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到男子汉性格是怎样逐步显现的。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在单元作文训练中布置了一篇写人的作文,很多学生依样画葫芦,写得有模有样的。又如《柳叶儿》中的首尾呼应,《藤野先生》中的欲扬先抑等,都有不错的模仿点。
当然“文无定法”,写作是一种创造。教学中多作模仿是对写作基本规律的初步认识,这种认识只有在系统的训练中演变为“领悟”时,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