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实施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2011-02-19 13:24胡道仙胡道翠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随州香菇食用菌

胡道仙 胡道翠

随州市为湖北省的地级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总面积 9636km2,其中,山区和丘陵占 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食用菌的生产。目前,全市划分为广水市、曾都区和随县3个行政区域。随州市如今共有44个乡镇、180多个食用菌专业村(占全市总村数的21%)、全市90%的乡镇、30%的农户,有近30万左右的人从事食用菌相关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随州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外向型及创汇出口型产业。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从跟风盲目种植到集约化种植,从无序到有序,到现在的标准化、产业化。一路走来,随州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目前随州市曾都区是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随州市先后建立了“国家级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香菇栽培标准化示范区等7个标准化示范区,拥有全国十大食用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6家,年出口额创湖北省第一,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取得优异的成绩和荣誉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2010年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15亿元,全年食用菌出口创汇突破1.3亿万美元,比前年增长了38.3%。

一、工业化理念打造食用菌产业

1.政府的优惠政策

在产业发展初期,当地政府就制定了明确的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支持食用菌产业出口。并且制定了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产业发展,一些从事食用菌加工、贸易的知名企业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也来随州投资。各职能部门也通力合作,尤其检验检疫局、银行、税务等部门,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促进随州食用菌出口企业管理上档次,提高人员素质,以检验检疫部门为例,仅2005年就派大量质量体系、HACCP认证方面的专家给企业培训20多次,人员200人次以上,培训时间长达60多天。而当地的信用社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以2005年为例,仅三里岗一个乡镇的信用社就给出口企业贷款达1.4亿元。这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标识认证,精品名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每申报一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奖励1万元,获得精品名牌奖励5万元,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奖励10万元。大大提高了各企业从事食用菌出口的积极性,并且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源向随州地区集聚,促进部分企业迅速完成积累,滚动发展,并从此走向世界。

针对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在发展中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生产。几年来我们已制定了农业地方标准(含技术规程)36项、企业标准80项,推广实施标准98项。形成了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标准体系,投资 380万元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农产品 800批次,计量器具强检 4880台(件),对获得2009年度“湖北名牌产品”称号的 9家企业分别给予了5万元奖励,并依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食用菌产业,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印发万册食用菌标准培训资料,狠抓了龙头、基地、品牌三大环节。一是培育龙头。实施“壮强龙、引外龙、兴小龙”战略,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做到发展一个龙头、辐射一个乡镇、富裕一方农民。对新建农业龙头企业形成税收和乡村利用本级资源开发、盘活闲置资产新引进企业形成的税收,按税源归属,市财政所得部分全部奖励乡镇或村,极大调动了乡村两级引龙头的积极性。二是做大基地。实施产业向园区发展战略,引导农户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产业园区,通过规范化的园区建设带动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每年安排1000万元周转金和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食用菌加工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企业和品牌整合,打造现代食用菌加工龙头。近年来,该市先后引进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多家外商企业,投资食用菌产业,大大提高了该市食用菌加工出口创汇能力。

2.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生产模式

受国际国内行情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菇农的利益常得不到保证。而加工企业有客户、有信息、有订单、有资金,为了引导农民提高自身组织化能力,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 “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可以共同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通过标准化、基地化、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企业应向菇农提供信息、标准、栽培菌种和技术,提高了效益水平,促进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资源整合,企业实力增强

随州市食用菌加工企业有100多家 ,只有6家企业的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大部分食用菌加工企业多是从作坊式生产、家族化经营转变而来,由于企业规模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遇到市场波动时,为争夺客户竞相杀价,产业综合实力难以提升。针对这一问题,随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黄石劲酒集团进入香菇产业。劲酒集团投资1亿元人民币,联合湖北随州中兴、联丰两家香菇出口企业,共同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银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岗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华河工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随州三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优势组合,随州食用菌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升。从过去的编织袋到现在集装箱,从卖资源到现在的产品精包装和深加工,随州食用菌企业得到了升级,提高了档次,为以后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优势。

(2)标准化基地的大力推广

加强基地园区的建设,有助于规模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的种植,加快了食用菌产业化的进程。2007年,在广水市建立了100万袋白灵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曾都区草店、三里岗建立了500万袋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长岗、安居建立了20万m2巴西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并确定海斌菌种厂、三里岗裕国菇业公司等6家企业为标准化示范企业;裕国菇业公司建立香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并通过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筛选了100个生产规模超过1万袋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带动1万个种植专业户开展标准化生产;三友公司在三里岗、洪山等7个乡镇,建设了68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服务菇农37603户,132611人,扶持菇农标准化种植香菇6074.4万袋,黑木耳58.5万桐,产值4.4618亿元,为菇农增加年人均收入3364元。通过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菇农规范管理,标准化种植,随州市食用菌板块规模继续扩大。

3.国际市场的拓展

坚持不懈开拓市场,出口保持强势增长,引导标准化示范区龙头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随州食用菌产品85%以上外销,其中约30%出口,出口创汇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从2003年开始随州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内国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认证。全市现已有食用菌品牌 22个,其中,“三里岗香菇”获得原产地保护;“三岗”等5个品牌通过了HACCP体系认证;“吉阳食品”等 5个品牌获得ISO9000认证,“财”牌香菇等 4个品牌通过美国 FDA认证,“大洪山”等3个品牌香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大洪山”牌香菇2007年还获得“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由于“随州香菇”品牌效应提高,随州香菇在香港及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占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随着出口主要对象国中的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食用菌出口门槛升高。随州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①开辟出口新市场,在稳定原有东南亚主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南美、西欧和部分非洲市场,出口地增加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②改进加工设备,提高加工水平,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仅裕国、银兆、三岗3家企业,2007年就投资1000万元,进口了全自动干燥、除尘、真空包装机。③培植新龙头,新增食用菌自营出口企业4家。据海关统计,仅2008年1~6月份随州市食用菌出口达到413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3%。其中,裕国公司出口921万美元,同比增长了 1.78倍,银兆公司、中兴公司出口均突破600万美元。

二、标准化成为食用菌产业助推力

坚持把工业兴市,经济强市必须“质量强市”,必须“标准先行”,科技兴菌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努力提高菌农的科技素质,解决标准化生产的技术难题。

1.建立食用菌产业标准化体系,全面开展标准培训

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有标准可依,按标准操作,并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显著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与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于一体的标准体系,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 +标准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邀请华农教授、福建、浙江等有实际经验的专家讲课。市级重点培训技术员,乡镇重点培训大户,村级重点培训农户,通过逐级分工培训,迅速普及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市政府每年投入食用菌培训的经费达20万元,培训菌农8000人次。同时,把食用菌技术培训纳入院县科技合作共建项目,每年选送50名食用菌技术骨干到华农学院进修,在5个乡镇建立了食用菌标准化技术示范实践基地,为重点乡镇培养了4~6名专职或兼职技术人员。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全市建立标准化食用菌示范户30万户,覆盖 90%的行政村,食用菌标准化技术程度达到98%以上。

2.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把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依托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产业大户,试验示范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该市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不断引进、培育、开发食用菌新品种,做到研发一批,生产一批,储存一批,全市已实现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的转化,形成了以香菇、黑木耳、白灵菇为主,鸡腿菇、平菇等为辅的多品种发展格局。成功地示范推广了香菇、黑木耳、白灵菇等品种的周年生产和反季节栽培技术,拓展了鲜品销售市场。

3.循环利用

随着食用菌规模的扩大,废弃菌包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成功试验出利用废弃菌包直接施用、免施化肥的新技术。同时,积极发展替代料再生产,建立了3处替代料生产点,试种香菇、黑木耳、白灵菇 8万袋,地栽木耳等废弃菌包生产鸡腿菇、双孢菇2万袋。目前,全市菌糠利用率达88%以上,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确保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4.强化源头管理,推动食用菌基地建设

从菌种、菌棒到生长、采摘,再到收购加工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按标准组织检测,记录相关数据 ,做到心中有数;抓好加工环节,优化加工工序,帮助企业实行无害化控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推动产业走精品和名牌之路,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做到依法施检、严格把关,坚持打击逃、漏检及违法代理行为,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出口,有效地维护了产品质量,使随州食用菌这一特色产品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5.实施“三大”战略,推进高起点开发

随州食用菌产品出口形势的好坏,对随州食用菌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两年来,随着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对我国食用菌出口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面对食用菌出口门槛升高、退税下降等新情况,该市瞄准国际市场质量标准,迅速采取过硬措施,狠抓标准化生产,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安全达标。有效应对市场新变化,坚持不懈开拓大市场,保持了食用菌出口创汇的强势增长。为了确保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州市全方位调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运作方式,实施“三大”战略,推进高起点开发。

一是实施“质量立菌”战略,把菌种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一方面严格菌种市场管理。千方百计引进、扶持有资质的大型标准化菌种厂,提高菌种生产水平。对菌种生产技术员、检验员进行培训,实行资质认证、持证上岗。加强菌种质量检验检测,对不合格的菌种坚决不允许上市销售和使用,达到优质高效。另一方面全方位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食用菌产品检验检测体系,随时对产品进行抽检和产品出县检查,确保上市产品绿色无污染,提高随州食用菌知名度和市场公信度。加大标准化生产普及推广力度,严格规范各个操作程序,切实规范农民的种植行为。重点实施龙头带动型、市场牵动型、专业合作组织产销一体型的以“品牌”为中心的产销标准化生产。

二是实施“科技兴菌”战略,把品种多元化、技术高效化、产品优质化、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食用菌产业的主攻方向。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千方百计优化品种结构,改进技术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提升食用菌科技水平。在品种上,重点围绕香菇、滑子菇两大主导品种,研究推广周年生产模式,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提高产量和一级品率,努力提高香菇花菇率。大力发展草腐菌,推行黑木耳全日光生产、竹荪与玉米套种等多品种多模式生产。在产品开发上,引导各龙头企业依托和引进高科技设备,推广新技术,大力开发精深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进一步延伸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通过寻找2~3家科研单位做技术依托,搞好利用食用菌废料生产饲料、肥料、粉状活性炭、无土栽培蔬菜基料、纸浆等各方面研究和后续开发,逐步实现“原料零消耗、管理零污染、产品零库存”的目标。

三是实施“市场活菌”战略,把培育市场 、活跃流通作为菌业发展和财政增效的重头戏。依托食用菌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高标准的集贸易 、洽谈 、加工 、储运 、产品展示 、餐饮、服务、培训、信息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招全国各地客商,集全国各地产品,巩固随州在中国的食用菌产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功能。改善食用菌辅材料交易市场硬件建设条件,创新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建成中国北方食用菌物资供应中心。广泛开展物流配送,直销经营等新型服务业务,健全食用菌销售网络系统,拓宽食用菌销售范围。不断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随时了解国内外食用菌市场信息,实现销售网络化。标准化成为食用菌产业助推力,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给菇农带来更大的实惠。

猜你喜欢
随州香菇食用菌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香菇接种三招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正大集团正式对随州同星农业完成重组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