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当问题食品在全球肆虐之时,我们不禁要问,连最基本、最日常的食品安全都问题频出,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普罗大众得以仰赖的“安全”呢?
近期,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曝光。5月中旬,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毒蔬菜”事件在欧洲肆虐,多名患者因中毒而丧命。我国由双汇瘦肉精挑头,染色馒头、果冻鸡蛋、塑化剂轮番登场。有人为此自嘲,伴随着问题食品迭出,消费者迅速完成了化学扫盲。
问题食品的惊艳登场,是否表明我国企业连提供安全食品的基本能力都没有呢?其实不然。据称,中国出口港澳地区尤其发达国家的食品,品质无可挑剔;出口日本的食品,品质之佳远超欧美。那么是否我国政府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呢?也不是的。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发生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便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奔赴上海,深入菜场、超市等单位实地检查。但是,无论是企业怎么有能力,还是政府怎么重视,问题食品却依然搅得民众无从下口,恨不得一夜回到小农经济时代,自己出产一切口粮。
同样经历问题食品事件,欧洲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却大相径庭。针对“毒蔬菜”一事,德国在欧盟内部跨国别性的农业供给体系中迅速捕捉到了可能的病毒载体线索。这得益于疯牛病等对欧洲农业的打击,使欧盟研究构建了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的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等农业标准化流程,即当前欧盟几乎所有的农畜牧业都在土壤基质管理、化肥施用、灌溉、植保、运输、仓储和零售等几乎所有环节构建了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
现在,不得不承认,我国现有的体制框架根本就无法胜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任。究其本质,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具体的社会治理问题,相应的,需要一个能够满足社会治理要求的成套体制机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并不是为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架构的,它的主要任务似乎是为GDP服务。这才是食品安全问题最大的症结所在。对此,各级政府亟待转变职能,把基本的社会治理当作主要任务,并按照社会治理的一般规律,建立一整套现代国家普遍适用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制。
视角转换到市场层面,现代化的结果又并非完全是一往无前的,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而食品生产领域的表现就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生产商使用食品添加剂蔚然成风,甚至兴起一股“创新型”的应用浪潮。而食品安全问题事实上已为视质量为生命的食品制造企业打开了市场营销的缺口,很容易在劣币充斥的市场上脱颖而出。
食品安全问题也在警醒我们,应该从习惯性的思路中跳出来,重新理解并思考现代化。过去,我们适应了从“WHY-HOW-WHAT”思考框架中的“WHAT”一端来理解现代化,过分注重现代化的结果,而无视了“为什么现代化”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现在确实需要从“WHY”一端来还原现代化的本来面目,避免“因擅长而失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