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涛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对于以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后续加工,依靠自然资源消耗实现成长的资源型企业而言,大力培育低碳产业链,不仅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可以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平能化集团),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打造出全球最完整的煤焦尼龙化工产业链,实现了“高碳”能源企业低碳化,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 001亿元,提前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的目标。
作为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是国家2005年确定的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集团是以高碳能源开采、加工、利用为特征的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加快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是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团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中平能化集团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未来的竞争,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资源型化工企业,就应该立足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特点,以资源为主干,向后续延伸,发展健康产业链。必须进一步做强核心产业,深化上下游产业协同,提高资产和资源的综合配置能力,使布局更集中、产业更集群、要素更集聚、资源更集约,形成各产业既能独立生存、竞相发展,又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格局,提高整个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中平能化集团一直致力于打造健康的产业链。尤其是在2010年,形成了以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电力、高新技术、建工建材、装备制造、物流贸易5个辅助产业为内容的“4+5”产业格局,为企业跨上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基础。
中平能化集团一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努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集团逐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
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可利用的因素都视为资源,包括工业“三废”,这就大大拓展了思路,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利用瓦斯发电,利用尾矿水灌溉,利用电厂余热制冷,利用煤矸石生产干法水泥,利用矿井深陷区开发公园,等等,目前,已建成尾矿水处理厂(站)16座,使每年3 800万t乌黑浑浊的矿井水经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或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煤炭系统前列,仅煤矸石烧结砖一项,每年就能利用煤矸石156万t。
“3”就是以独立项目或矿点为基础的“点循环”、以相关产品或产业链延伸为主体的“线循环”、以系统集成与多项目联产为依托的“面循环”;“2”就是一方面在节能减排中放大资源功能,另一方面在保护环境中建设矿区生态文明。点、线、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发展方式,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矿瓦斯抽放与利用技术是集团点循环的代表。采用目前在国内外均属先进的管井抽放瓦斯发电技术,从地面钻孔至560 m深的井下,然后下入套管与井下瓦斯抽放系统相连,再利用地面抽放泵站把井下的瓦斯抽出来发电。2010年1—11月,累计抽放瓦斯547.01万m3,利用瓦斯发电206.31万kW·h。发电产生的蒸汽在四矿同样成为宝贵资源。该矿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和压缩式制冷技术,使热腾腾的蒸汽从压缩式制冷机出来时,变成了-30℃~-50℃的低温冷气。该矿每天利用蒸汽制出的冷气量,相当于同时打开2 000台3匹空调。把冷气输进井下高温工作面,既解决了矿井热害问题,又减少了碳排放。目前,这套装置的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就瓦斯抽采利用而言,集团4个高瓦斯煤矿已各有4台发电机组,瓦斯综合利用量2010年达到1 300万m3,发电2 000万kW·h。中澳合作平顶山矿区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项目是由澳大利亚CFT煤层气控股集团、河南省煤层气公司、中平能化集团三方联合开展的项目。该项目打破了以前边采煤边抽放瓦斯的传统做法,而是在煤炭开采前将瓦斯抽采收集起来,或发电或当做化工原料,发展前景极其广阔。目前,该项目两个瓦斯抽采孔正在进行排采,项目涉及的集团四矿、八矿、十二矿瓦斯发电站已在运行。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以资源循环再“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企业群,形成了闭合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拥有一批以资源循环再“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企业群,如高新技术企业易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晶体硅线切割碳化硅微粉生产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亿元;独具特色、科技含量高的朝川、首山两个焦化产业园、叶县盐化工产业园、开封精细化工产业园、驻马店煤化工产业园和平顶山尼龙化工产业园已成为河南省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典范。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朝川工业园区,在短短的几年内,该园区形成了采煤—洗煤—炼焦—煤化工产品—煤气发电—发电自用的闭合产业经济链条,并在机制上形成了产权多元化+产品链化+内部市场化的新模式,被称作“朝川模式”。
能源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煤化工,是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的最现实选择。尼龙化工板块以生产尼龙66盐、切片、工业丝为主,其上游原材料有氢气、苯。作为该集团的龙头板块,尼龙化工产业过去曾因氢气原料供应不足而导致其帘子布公司和工程塑料公司不能满负荷生产尼龙化工产品,而煤焦化工板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焦炉煤气和粗苯,都是氢气和精苯的原材料。目前,集团本部每年产生焦炉煤气数量巨大,如果不能与尼龙板块对接,可能会大量排空,这本身就是很大的碳排放;而尼龙板块为生产氢气和苯,会重复消耗大量优质煤炭或焦炭,并重复进行碳排放。
为了科学完善对接产业链,种植一棵低碳产业“常青树”,该集团在下属的首山焦化公司新增了一套年产2.5亿m3的制氢装置。2010年11月13日,首山焦化公司焦炉煤气制成的氢气,通过长16.7 km的管道后,正式送入尼龙化工公司的生产系统,这不仅彻底解决了分别制约两家企业的“憋气”和“缺气”难题,而且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打造完成了目前全球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的煤焦尼龙化工产业链,即原煤—焦炭—焦炉气—氢气—尼龙66盐—工业丝(帘子布),成为该集团名副其实的“黄金链条”。
从2011年起,中平能化集团还将在5年内陆续投资230亿元,建设16个高度关联的优势项目,扩大尼龙化工产能,继续完善产业链,壮大技术优势,努力打造全球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最具竞争力的尼龙化工基地,继续巩固世界一流尼龙化工基地的地位。
尼龙化工公司己二酸CDM项目也是集团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亮点。这个项目是发达国家在中国大陆尼龙行业建成的首套用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生产装置,它可以将一氧化二氮这种有害气体分解成氧气、氮气。它每小时能分解2.2 t一氧化二氮,一年下来少排的一氧化二氮,折合750万t二氧化碳当量。不仅如此,分解一氧化二氮时剩余的热能,每小时还能生产1~2 t的蒸汽,这些蒸汽再用于生产,折合的费用正好抵消掉分解装置工作所需的电费。仅此一项,有关国际组织每年要向中平能化集团支付1.6亿元,用于购买温室气体排放指标。
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通过有效的措施在中平能化集团变成了令人欣喜的现实。“十一五”期间,集团完成各类污染治理工程及设施改造127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硫减排4 430 t,化学耗氧量减排7 505.7 t/a。集团还培养了32位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成为各单位推进清洁生产方式的主力军。
2010年8月31日,平顶山首个产业联盟组织——焦炉煤气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平能化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举行。该联盟的成立为中平能化集团煤焦产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将整体规划焦炉煤气产业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煤焦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2010年3月,中平能化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在郑州创立揭牌,标志着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开创全国煤炭企业先河。该研究院下设矿井开采、瓦斯治理、机电自动化、矿井防治水、尼龙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8个专业研究所,对瓦斯综合利用、尼龙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等进行集中攻关。此前,集团首次面向海内外发布招聘公告,共引进了高端科技人才11人,其中博士9人,是集团历史上招聘高层次人才最多的一次。这是中平能化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队伍,使企业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的崭新一步。不仅如此,为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在经费投入上,集团还明确规定“集团科技开发费每年按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足额提取,其中15%上交集团或子公司财务部门集中管理,用于重大项目的攻关费用”。前年,集团共投入25亿元进行科技攻关,2010年投入科研经费达30亿元。
技术创新是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核心。集团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发高端化工产品,增加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同时,还要树立“走出去、拿进来”的理念,借力生财,要搞最快速度的科学嫁接,要吸收再创新,加快研究和建立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促进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平能化集团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许多媒体誉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典范。
中平能化集团已明确提出要加快由高碳能源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变,加快由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加快由单一企业竞争向产业链竞争转变,加快由注重国内市场向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变,努力打造和完善我国目前最高端的煤基化工产业链,要在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碳排放最小化。到2015年,原煤产量将突破1亿t。到“十二五”末,集团公司销售收入超2 00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2 000亿元,利税总额超200亿元,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内跨入世界500强行列,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美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团,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