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新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由于在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正在成为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重要对象,受到包括逼迫人民币升值、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等各方面的压力。发达国家一方面试图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等手段,降低中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把中国从成本竞争高地拉下来,另一方面纷纷提出了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新制高点的战略。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虽然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是,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使得中国经济快速恢复高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复苏乏力相比,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是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而是不可再生资源供给不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是全面的。发展阶段、人口规模、自然资源条件等不同的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不同,因此,各国所采取的国际竞争战略也不同。像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建设“四化”同时推进、有着13亿多人口的巨型大国来说,仅仅在一个或几个产业具有技术或产品成本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之中。这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市场对以钢铁、建筑材料、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的传统重工业和化工工业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保持这些产业产品的低成本、高质量,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所要求的。不可能依赖进口支撑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这些产业的巨大需求。
其次,中国的信息化正在与发达国家同步进行,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事实上我国必须推进“三化融合”,仅仅提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是不够的。三化融合带来的巨大市场,信息安全的巨大挑战,要求必须加速提高信息化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核心技术被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应该尽快结束。因此,需要加速攀登信息化竞争的制高点。
第三,中国的人口比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求必须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所有战略之上。因为在商品经济的分配制度下,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有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才能够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第四,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的制造能力很强,但是,核心技术仍然主要靠进口支撑。在国际竞争的价值链条中,我国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快自主创新的速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地位。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地位,必须努力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仅仅抢占一些国际竞争制高点是不够的,必须既保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又要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把这种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努力称为抢占国际竞争高地。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抢占国际竞争高地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重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型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之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抢占国际竞争高地并非易事。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依赖持续上升。2003—2009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约10.1%,但水泥产量年均增长约11%,粗钢产量年均增长约18%,原煤产量年均增长11.5%,发电量年均增长14.2%。经济增长对重要自然资源的需求弹性高于1。抢占国际竞争高地虽然内涵了经济增长减物质化,但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会随着竞争力的提升而快速扩张,资源消耗总量也会持续大幅度增长。
在当前技术水平所决定的技术经济范式下,生产和消费排放废弃物都是不可避免的。生产和消费的规模越大,排放的废弃物就会越多。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已经超过自然界自净化能力。超过自然界消化能力的多余废弃物正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从而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净福利,使人类的生产与目标发生背离。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都已经超过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化能力)。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即,经济增长在给人民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减少了生态环境福利。
既然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抢占国际竞争高地会带来难以克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灾难,那么,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创造真实财富为生产目的,在增加人造财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财富的损害,并把恢复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作为生产的目的之一。这就要求选择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按照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进行产业布局、构建产业链、进行产品设计、寻求无废生产、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最高境界是达到物质无限循环利用,废弃物零排放。随着人口日益增多和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模式。当且仅当这种模式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模式时,人类社会才真正走向了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终将会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上达成共识,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制度终将会成为人类的共同行为准则。这种新的制度或准则的标志是,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纳入财富的核算之中,占用和损害生态环境必须支付价格。当这种制度成为人类的共同准则之时,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目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将成为世界共同的生产方式和技术经济范式,也必将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标准。到那时,循环经济模式就会真正成为国际竞争的高地。无论是高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将会以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无论是生产废弃物,还是消费废弃物,所有废弃物都将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因此,抢占国际竞争高地不仅仅是在产业和技术层次上达到更高的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在发展模式上抢占高地,率先全面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首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基于上述认识,发展循环经济,抢占国际竞争高地,不仅仅是政府增加投入、实施优惠政策那么简单,更主要的是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国家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共有资源,通过立法来确定使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格,不仅政府代表社会对其进行管理,还应赋予每一个公民应有的管辖监督权力。只有形成一种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从生产和生活的输入端和排放端两个方向规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以经济手段迫使生产者主动开发和应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技术体系;迫使消费者节约资源和产品消费,并主动回收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
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社会共有财富的价值观下,任何免费使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公众利益的侵占,如果不给予补偿,就产生了不公平。这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基本文化和道德伦理。因为,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多数人没有直接运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获得利益的机会。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也是生态环境公平的重要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和伦理价值观,这是循环经济模式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没有恰当的循环经济文化和伦理价值观,生态环境和资源价值计量,尤其是交易和管理制度将失去道德基础。
尽管主张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着很强的市场失灵,因此,树立和倡导循环经济文化和伦理价值观,通过文化建设和道德的力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中心环节。循环经济伦理既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的市场经济伦理,也不完全等同于现时的纯粹的生态环境伦理。市场伦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观缺乏认知。因为市场伦理是建立在产权认定和等价交换基础上的。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产权认定困难,价格难以确定。纯粹的生态环境伦理则与市场伦理相冲突,否定个人运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经济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循环经济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应是生态环境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的结合,公益性伦理观与市场伦理观的结合。因此,在新时期需要探索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文化和新的生态环境伦理观。
循环经济技术经济范式使得生产在不破坏自然循环的基础上实现,或者通过技术过程实现自然循环,以保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技术创新是其重要保障。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任何物质都是可以无限次循环利用的。但是,在经济上,当且仅当在一定制度框架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具有比较效益时才是可行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降低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
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抢占传统产业国际竞争高地。以钢铁产业为例,2003年以来,钢铁产业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和焦炭可比价格提高了4~5倍,而钢材市场可比价格只提高了2~3倍,但企业仍然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其主要原因是钢铁企业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单位钢材物质消耗大幅度降低,废渣被作为水泥原料利用,废水循环利用,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全面回收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这些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使得过去作为废弃物排放的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不仅节省了废弃物处理成本,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化工行业、水泥行业、电力行业都取得了类似的效果。
综上所述,抢占国际竞争高地,不仅仅要求在高新技术上加强自主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发展模式上要创新。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不仅要在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领域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更要在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传统产业领域通过自主创新抢占制高点。模式的创新才能使我国全面走向国际竞争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