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判标准探讨

2011-02-19 05:51唐顺利谭吉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大众化评判

唐顺利,谭吉华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判标准探讨

唐顺利,谭吉华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就,但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是值得每个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深入探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应从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自觉运用、丰富和完善的程度三方面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判标准;人民群众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和筑牢人民大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判标准,能够更好地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力量,更好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在战略性命题提出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的焦点话题。那么,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呢?笔者认为,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应从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自觉运用、丰富和完善的程度三方面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

一、以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为评判标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评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程度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极高的概括性,很难被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的高深理论转化为通俗的理论,从而使得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呢?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生活化。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生活化是衡量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一点能够深刻地判断出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其认同和接受程度。列宁曾精辟地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1〕278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标准最基本的因素是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实际中是否通俗易懂,是否很容易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列宁早在十月革命前就阐述过理论通俗性的原则问题,他说:“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易懂的推理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1〕276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在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群众的语言,用群众所熟悉的生活语言谈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深邃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毛泽东和邓小平是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典范人物,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者。所以他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表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他用“实事求是”来表述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他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来概括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这些都是十分朴实的群众语言,贴近群众生活,易于理解和传播,形象地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之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另外,邓小平同志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及“摸着石头过河”理论早已成为人人皆知的群众生活语言,言简意赅,浅显直白,契和大众生活的话语形式。因此,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2〕382实践证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越通俗明白,越形象生动,就越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理解,从而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具有当代中国民族特色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做到民族化也就能全面实现大众化,反过来能进一步推进大众化的深入开展。因此,要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特色相结合,转化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本土东西。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他在报告中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当中去,打上深深的民族特色烙印,才能将之贯穿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中,使之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形成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中国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中。中国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冲突,很难自觉地接受其理论概念。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特色,就需要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语言形式上加以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语言形式表述尽可能变成中华民族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的形式,用新的方式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色的结合点,将其融入中国本土文化血脉之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风格。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着中国的特点,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为一种理论提供广泛的心理情感基础。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精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思维习惯之中,从而真正地被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土专家”、马克思主义“乡土人才”来服务群众,为广大群众解疑释惑。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不能群众化,是否被群众所掌握,是否能说服群众,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与群众联系的紧密程度。群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出来,把马克思主义广泛深入地宣传到群众心中,人人皆知,能被绝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和应用。因此,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始终以群众为中心,努力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一是要发挥宣传工作的作用,在宣传工作中要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现实生活的结合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更能懂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加强群众服务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服务现实和服务群众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拓宽服务大众的领域和渠道,为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强大的认同力量;三是要解决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困惑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及时回答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同时宣传新观点,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校、社区、机关单位、乡镇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群众中掀起一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二、以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自觉运用的程度为评判标准

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际当中往往用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常常误导了他们的决策和行为,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错误。因此,应以人民群众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解决身边疑难困惑的程度,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之自觉地运用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这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标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大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大众所认识所掌握所接受,就得让群众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它,将之变为自觉的追求和虔诚的信仰。实践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同志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实践者,他曾经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5〕858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实践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和回答,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胡锦涛同志指出,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能否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程度。理论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和理解后就得联系实际,要将其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必须使其内化于大众之心,付诸大众之行,真正履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服务大众的领域和渠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更强大的认同力量。

(二)人民大众要自觉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体系,它总要借助简单的内容和形式,表达给人民大众,融入其心理和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主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人们自觉地运用它。恩格斯在《致威纳尔桑巴特》的信中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不能歪曲和亵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而要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样方能产生智慧真理的火花,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必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5〕801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2〕146只有人民大众自觉灵活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贴近民众实践,亲近民众生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并且变成自己的行动,才会变成一种物质力量,去改造自然和认识整个世界。

三、以人民群众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程度为衡量标准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丰富和完善,这是最终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标准。能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创新。毛泽东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8〕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彻底地被大众化了。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丰富和完善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召唤。因此,人民群众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要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反复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境界,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在摸索和运用中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促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1〕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95.

〔4〕马克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43.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A81

A

1009-1203(2011)01-0014-03

2010-12-29

唐顺利(1982-),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谭吉华(1964-),男,湖南邵东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大众化评判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设计为人民服务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