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孟喜,周天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六个为什么”的实质及其回答尺度
贾孟喜,周天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六个为什么”包含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制度、发展动力等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基本思想观点。科学回答“六个为什么”,必须把握历史尺度、实践尺度和国际比较尺度。历史尺度强调必须把现实问题放到较长时段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清醒的学理分析,形成切合实际的科学理解;实践尺度就是站在实践立场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握理论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国际比较即以宽阔的世界视野观察中国,从而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理想信念。
“六个为什么”;实质;历史尺度;实践尺度;国际比较尺度
在200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李长春同志代表中央向理论界提出了深入回答“六个为什么”重大问题的任务,即: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六个为什么”以提问的方式,把回答在每一个问题上我们“要坚持什么”、“为什么要坚持”、“不能怎么样”、“为什么不能”的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明确的任务向理论界提了出来。这些问题提出后,理论界积极响应。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人民日报理论部编写的《六个“为什么”——人民日报系列解答理论文章》等论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指导性和启发性见解。笔者认为,深入学习和研讨“六个为什么”,首先必须理解“是什么”,其次才是弄清“为什么”。
“六个为什么”表述的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实践检验和得到发展的我们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制度、发展动力等六方面重大政治问题上“要坚持”的基本思想观点“是什么”。这些思想观点是对当前党和国家在所面临重大现实思想政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概括,其中包含着经过30年改革开放实践探索,我们在弄清楚问题前提下形成的新的更加确定的东西。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明确指出我们在每一个问题上应坚持的坚定立场和正确观点,应反对的错误思潮和倾向,表明了我们在这些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清醒和坚定。
将这些“要坚持”的基本政治思想观点与四项基本原则比较一下,会看到其间“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地表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首先提出,被视为处于首要地位的问题,其中包含着在现实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化客观存在条件下,应坚持多样并存、一元指导的新时代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内容一致,但蕴含着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坚信和批判、否定认识模糊、足以混淆视听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主题,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改变了过去视公有制为唯一合理所有制形式的理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这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与结构的科学制度。对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的否定,是对那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歧途的思路和主张的否定;从国体来谈的“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变为从政体来谈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变成了对政党制度的态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蕴含着对借“普世价值论”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否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表明我们对于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正确方向的科学把握和在继续坚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大胆而又科学地继续推进深刻社会变革的决心和信心。
对于这些问题,仅有单纯的立场坚持和表态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新的丰富实践清楚阐明其中的科学道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外一些政治家和学者正是抓住我们的发展难题大做文章。“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由隐到显,成为一些人的议论话题,这些都是敌对势力基于“分化”、“西化”中国图谋、利用先进科技文化手段对我国施加影响的结果。长期以来一直有人高唱中国应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私有化等论调,但将这样的道理贯彻到实践中,必然是抛弃共产党的领导,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内,一些人囿于传统观念,依然认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水火不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然动摇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对立,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还有人认为,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等,表明改革开放越来越改向资本主义了。因此,坚持认为中国应该回到从前“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和社会生活状态中去。难道只有“纯而又纯”了才是真正在搞社会主义吗?这些认识是模糊的还是清醒的?在哪些地方是模糊的、哪些地方是清醒的?人们是走入了怎样的认识误区才陷入思想困惑的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有千百个困惑、千百个疑问,但最根本的就是这“六个为什么”。这些问题上的思想政治观点具有统摄一切的作用,决定着对其他一切问题的回答。
“六个为什么”问题是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理论总结和针对新世纪新阶段人们在社会主义认识的最根本问题上的一些思想疑惑和杂音进行概括和力求正面回应而提出来的。回答这些问题,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重大的理论任务,是需要长期研究才能解决的深层次课题,如邓小平所说“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1〕这实际上就是要求理论界通过深入研究,抓住事物的根本,运用新的实践对党和国家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基本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形成能够说服人、能够掌握群众的彻底的理论认识,进而通过为群众所掌握,变成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深入研讨和回答“六个为什么”,必须有基于理性态度和宽阔视野的科学合理的回答尺度。笔者认为,深入研讨和科学回答“六个为什么”,至少要把握历史尺度、实践尺度和国际比较尺度。只有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国与外国比较,用新的更加丰富的历史事实对这些新的更加确定的东西进行新的科学论证,才能进一步揭露在每个问题上的错误思潮、思想倾向的实质,为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消除困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奠定科学思想基础。
(一)历史尺度。历史尺度即从一定的历史环境、历史基础出发,详细研究现实社会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从历史的角度考量现实,从历史的联系中把握现实、认知现实,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正确判断、合理分析和科学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尺度。科学把握历史尺度,正确回答“六个为什么”,能使我们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更加坚定。
历史尺度强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必须历史地看待国家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必须把现实问题放到较长时段的历史发展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思考、科学分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以史明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科学认识,科学回答“六个为什么”。
历史尺度强调必须把现实问题放到较长时段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清醒的学理分析,形成切合实际的科学理解。1985年邓小平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和按照计划与市场结合进行一系列体制改革的路子是对的。〔2〕149仅仅看这7年的实践本身当然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实际上,这一认识,除了当时从计划经济向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的实践有说服力外,还包含着他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历史、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的历史以及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前后历史的科学总结、深刻理解。从历史尺度看,有些问题需要几十年的实践才能认识清楚,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到20年的事情。不懂得改革开放以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历史并从历史对比中得出“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的结论,就不能科学理解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选择。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上百年、几百年的时间才能理清。在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奋斗历程中,中国人民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也不是一开始就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道路,而是首先试图按照资产阶级的面貌改造中国社会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所建树的一切,都在我国实践过,实验过,以批判的态度审查过;资产阶级所确立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都在中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实践中检验过,但改良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都因不能解决中国问题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已清楚地表明,必须由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来领导,而且还须由科学的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革命胜利。不把握历史尺度,不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特性和状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所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特点和状况,就不能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逻辑使然;不了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近现代历史,不懂得近代史上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那段痛苦思索的经历和21世纪中叶将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光明前景,就搞不清楚为什么今天我们要一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有些问题则不用上千年、几千年的历史,就得不到正确答案,如在指导思想为什么不能搞多元化的问题上,如果了解了几千年封建主义、几百年资本主义都不曾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历史,就自然能理解在人类社会尚处于阶级社会条件下,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问题。同样,对于消灭阶级和剥削制度的问题,也必须经过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历史才能准确把握。
(二)实践尺度。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3〕这一论述奠定了一切理论认识的实践尺度。“六个为什么”正是以寻求对这些问题的真理性回答为目标的。但理论问题应以实践为尺度,才能找到科学答案。实践尺度就是站在实践立场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握理论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这是崇高理想信念得以确立的科学前提。
“六个为什么”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交往网络化、科技迅猛发展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提升而提出的重大问题。直接来看,这些问题反映的都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们的认识困惑。有人提出: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价值观念多样化了,指导思想为什么不能多元化?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国家,“私有化是人间正道”,我国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等民主政体已延续数百年了,因而是真正的民主政体,我们应放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照搬它。但是笔者也想问一下,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哪一样是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充分根据呢?资本主义国家指导思想多元化吗?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落后,发达国家只占百分之十几,这又作何解释?西方的民主制度有多大程度的普世性呢?是应以某些国家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形成的某种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形式作为标准来评判其他国家政治实践的优劣,还是应牢固确立依据各国国情和社会性质选择政治体制的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六个为什么”包含的重大理论原则及其理论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应从中国近代以来改变现实这个大尺度的历史实践、发展进程、实践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来理解和分析说明。
正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哪种理论能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为中国人民所信仰;哪条道路能引导中国完成这两大任务,就能为中国人民所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就能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离开围绕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变革的历史实践抽象谈论主义和道路,就是在谈论失去现实性、科学性的经院哲学问题。对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状况不满怎么办?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成了我们实践批判的武器。正是依靠这个武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变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历史任务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
实践尺度意味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规律指向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这是实践批判的理性前提;另一方面,必须对中国社会性质、国情特性、发展特殊规律及实践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方式、特殊形式和特殊途径等有深刻的科学认识,这是实践批判的现实条件。离开实践尺度,对理论原则的坚持就会变成教条主义。过去,我们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关于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在较长时期受传统社会主义固定思维观念的束缚,就是这种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能代替实践的创造性,我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不断进行实践批判,才使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中国变成了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独立自主发展、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的中国,变成了充满生机活力、以开拓创新精神状态迎接各种挑战、走向未来的中国。
在救亡、发展、复兴、变革现实的对象性历史实践活动中,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切实结合,因而成为中国救国救民、解决发展问题的真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变革现实的历史实践,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成就成为我们科学回答“六个为什么”的重要基础和合理尺度。
(三)国际比较尺度。国际比较即以宽阔的世界视野观察中国,在把中国与几种不同类型国家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不应因只看到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而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应因只看到成就而脱离实际,盲目地急于求成。其科学性合理性在于,这种比较能够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正视问题、更好应对挑战中取得更大成就,从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从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中看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2〕111尽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现在尚未取得共同富裕的最终结果,贫富差距确实过大,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总体来看,由于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国贫困人口由2.5亿大幅下降到2500万,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消除贫困这一国际上历来被视为十分棘手的难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2015年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目标”的国家,这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虽然这种脱贫还处于较低水平的脱贫阶段,但横向来看,在过去30多年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远未能做到这一点。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片的贫民窟,衣衫褴褛、无家可归的赤贫状况依然存在,经济和社会似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我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工业化基础上建立了较高水平的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且通过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人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随着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生活保障都将基本建立。对于我国现实中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可以这样认识,由于过去30多年的发展,低收入者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高收入者的财富增加更快,导致了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这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绝对贫困的现象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毋庸置疑,与发展中国家横向比较,中国在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从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比较中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中国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比较是拥有相同社会制度基础但通过对其改革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间的比较。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没有按照“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在告别苏联模式后,没有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而是确立了通过探索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以确立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为目标,希望通过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变成发达国家,结果有些国家导致了经济衰退和社会的大动荡。这并不是其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而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不顾国情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结果。这些国家只要始终立足本国国情来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种代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口众多的中国在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经济实力几乎每过10年就增长1倍的事实,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和长远深邃的思考能力,与那种鼓吹通过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别国附庸的认识所表现出来的短浅目光形成了鲜明对比。
3.从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中看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有人说,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腐败等甚至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严重,因而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面前也不能理直气壮地说话。笔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偏颇。从历史角度来看,由于法治和监管不到位,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时期也是腐败迅速滋生时期,现代化上升时期也是腐败现象多发时期。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常常伴随着非常多的社会矛盾,有时甚至是激烈的社会冲突,这似乎是一个规律性现象。我们今天遇到的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腐败滋生蔓延等矛盾和难题是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所致,我们必须认真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这些严峻挑战。从长远发展看,发达国家在进一步发展中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经过一定的努力也能够解决。而且一旦认清了目标,就会以更高的效率更快速地解决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应太过悲观。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思路和路径。经过今后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也一定能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How to Answer the Six Why Questions
JIA Meng-xi,ZHOU Tian-shu
(Guangdong Women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511450,China)
The six why questions are the Party and State’s views on the guiding thought,development path,political party system,economic system and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must be in connection with history.practi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ion.That is,we should regard these practical issues from an angle of history,acquir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i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rough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and view China from a international pespeetive so as to keep a cool head and strengthen our ideal and conviction.
six why questions;the essence of the issue;historical dimension;practical dimensio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dimension
D089
A
1009-1203(2011)04-0012-05
2011-06-10
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0ZY040)。
贾孟喜(1965-),男,陕西大荔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哲学博士。周天枢(1968-),女,河南信阳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