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029)
加强高职学生入党培养的思考
于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029)
目前,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中学生自身存在入党热情淡漠化、入党动机功利化、文化基础薄弱化、政治修养低层次化等突出问题,思政课教师在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方面具有教学目标的直接优势、复合知识优势、政治坚定的感召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对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作用,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他们的学识魅力、提升他们关爱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品质,从而使他们把自身上述优势转化为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思政课教师;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入党培养
随着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是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生产、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事实表明,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自身的政治追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制约着党员培养发展工作的开展。思政课教师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导力量,其师德水平高低对于坚定和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把一批优秀学生吸引和凝聚到党组织中来,从而推进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招生体制下,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类型有普高毕业生和对口单招中职毕业生。由于高职院校录取批次靠后,学生高考录取成绩偏低,个体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无缘本科院校,有少部分则是因为志愿填报等原因没有被录取到本科院校,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失去了学习和向上的信心与斗志,或者混日子,或者对政治信仰不感兴趣,写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当今社会,受经济浪潮的冲击、利益机制的驱动、社会分配不公和不正之风的影响,高职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日益复杂,表现出一定的盲从、功利倾向。特别是高校毕业就业自主选择、双向选择政策的出台,再加上许多用人单位把是否是中共党员作为衡量毕业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少数学生把入党当作增加自己评优评奖、择业竞争的铺路石。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复杂化、功利性目的的增强,使新时期做好高职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挑战。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给党员发展工作也带来苦涩的尴尬。当然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衡量,文化基础并不代表政治素质,但是提高文化素质会有利于政治素质的提高。
所谓政治修养,就是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政治实践的锻炼,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政治工作能力。在现实中,高职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政治修养较差。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精神,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要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讲授《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他们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思政课教师讲授的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同我们对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吻合的,所以说思政课教师具有解决学生入党热情不高、政治素质低等问题的直接优势。
思政课是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为了更好地承担教学任务,大都构建了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较好的知识架构,以宽广的学科领域为满足不同知识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源泉,架起了对话和沟通的桥梁,具有解决学生入党思想问题的复合知识优势。
思政课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科学,但是又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明确的政治思想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传播的主渠道。因此,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师的任教准入资格要求方面都把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基本条件,事实上,思政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基本上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讲话有纪律”,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具有感召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对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作用,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把自身上述优势转化为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学识是教师立身的根本,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更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不学无术。”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用心用脑去汲取来自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经过去粗存细、去伪存真的吸收整合,形成一种复合知识结构。只有把这种知识结构真正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震动,成为学生现实追求的可触摸、可感知的目标,才能使学识上升为一种魅力。根据多年来教学和学生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三抓”形成思政课教师学识魅力,促进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抓好时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思政课教师要紧紧跟上当前形势,紧跟时事中的热点问题,追踪讨论,在评说讨论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主流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可以在上课时间单独拿出十分钟或融入教学内容中,与学生一同讨论近几天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发生的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舆论导向。这样,不仅能做到在开展针对性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且能养成学生读报的习惯,关心国家大事的态度,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抓好应时教育,增强学生对现实政治的感知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时代性强、更新快。教师既要紧扣教材内容,抓住基本内核,又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把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做到教学计划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使学生教育变得生动而鲜活。例如,每年的“两会”是关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关键会议,是大家最关注的焦点。按教学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部分内容,应安排在靠后的时间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提前讲授,这样做既能使时政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衔接融合,又能创新教学形式。针对“两会”热点问题,思政课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当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生动的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学生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思政课教师要抓好实践教学,增强政治学习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着眼学生身边事、身边人,充分运用真实感悟(学生自然感知的事件、走访的人物、考查的场景)、经典案例(优秀技能人才的事迹、校友事迹)、国家权威统计数字、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可触感,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到工厂去,开到车间去,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爱学生是教育事业历久弥新的话题。“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主动和自觉地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相比较而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尤其是学校、社会的褒扬较少;由于生源所限,高职院校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来自单亲和贫困家庭,更加渴望爱的关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构建高职学生爱心管理模式,引领学生树立政治信仰,促进党员培养发展工作。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关爱学生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影响和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关爱高职学生心灵,首先就要关注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放下架子,平易近人,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与学生心心相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和他们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的过程变得润物无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关爱学生要有立足点,要从学生身边的人、事入手,从学生相对熟悉的企业、人物着眼,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做好职业规划,使学生感觉到这种“爱”是激情和温暖,是有力量、有精神、有干劲的。
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成长。新时期“关爱学生”的内涵更多的应是尊重学生,要尊重、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尊重学生成长应该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有充分、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参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选择读物、学习方法、合作伙伴的权利。使学生感到心灵的自由舒展,萌生接受教育的兴趣和渴望。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炼中成长。尊重学生更重要的还要包容学生,包容不是包办,不是父母般的溺爱和唠叨,而是父母、老师、朋友三种角色的高度融合,严格要求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要在爱的氛围中加强引导、匡正言行、学会放手,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创设、自我激发、自我展现的意识和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思政课教师应该在爱的氛围中,“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引导学生提高理论素养,坚定政治信念,增强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向往。
职业品质是个集合概念,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等。当今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对最新信息的掌握已基本和教师同步,因此,思政课教师职业品质这一综合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教师应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出现在高职学生面前;教师要领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博大精深的内涵,树立专业信仰,在追求教学艺术的至高境界中感受职业的幸福感,用心讲课,用情传播,体验教育的快乐,这样才能做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至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获得教育功能持续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1〕邓兆娟.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
〔2〕刘文芳.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5).
〔3〕王春花,孟杨.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陈雪斌,王春花.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1).
〔5〕刘永志,王媚.选好教师努力着眼点建造思政课精彩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G641
A
1009-1203(2011)05-0142-03
2011-08-03
于红(1970-),女,山东临沂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