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马继媛
(1.中共宁夏省委党校 宁夏 银川 750021;2.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近年来,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力度不断加大,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但我们也看到,反腐倡廉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究其原因,除了制度、机制等层面的因素外,还与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关,与腐败获得了一定的文化支撑有关。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其社会文化资源相对缺失。反腐败不仅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较量。文化反腐、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继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和制度反腐之后,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新举措和新课题。本文试就文化反腐的必然性选择、制度创新和路径指向等问题略述己见,以见教于学界。
从文化的层面和高度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不仅是要将腐败分子挖出来绳之以法,而且还要彻底清除腐败文化所造成的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的消极的、丑恶的社会现象,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这对于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文化具有独特的反腐倡廉功用
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运行结构实际上是生产力、经济关系、文化力、政治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在生产力与文化力之间,生产力决定文化力,文化力也可以推动或阻滞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矛盾运行必须通过文化力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我国反腐倡廉的艰难之处在于缺少一种文化氛围,缺乏一种良好的文化形态来激浊扬清、敦风化俗。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增强文化力,努力构建、培育先进的、具有特色的廉政文化。廉政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它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从而以相同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廉政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手段,可以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违反了观念的价值准则,廉政文化的软性控制就会发生作用,对不廉行为自动加以纠正,促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同时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反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文化氛围。
(二)腐败发展态势的文化起点和文化意蕴日渐突出
当前,全球化对处于开放环境下中国的影响在持续加深。中国不仅将面对西方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而且还将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文化领域渗透的压力。这必然会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产生侵蚀。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因素:一是私有经济获得长期存在的合理性,二是市场经济获得长期存在的合理性。而私有经济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当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仅仅被作为“嘴上说的”、“笔下写的”意义存在时,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思想观念就会相当程度地深入人心。研究表明,近期我国的腐败呈现出隐蔽性、广泛性和集团化的趋势。换言之,腐败可能不再是赤裸裸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而是从思想、意识、观念的层面开始,以非廉文化的形式出现。要认识到,腐败是经济社会生活中某些人的不廉行为活动,而这种不廉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的。在这些思想意识中,往往积淀着某种文化成分。遏制腐败,就要从文化的高度把这些落后、腐朽的东西清除干净,倡导廉政文化,引导党员干部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廉洁自律意识。
(三)腐败文化的滋生和蔓延导致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
腐败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流行的、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当腐败现象逐渐演变成腐败文化时,一些人对腐败的态度也由“深恶痛绝”转变为“习以为常”,只要不触及个人利益就听之任之,甚至抱着“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文化氛围中,腐败现象就会成为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并向社会各个层面延伸;当腐败现象逐渐演变成腐败文化时,就会形成一种“潜规则”,谁破坏了这种“潜规则”,就会受到腐败群体的压力,最终不得不从众,身不由己地调整自己原本正常和正当的行为。从一定程度来说,腐败文化的存在和蔓延必将导致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它的刺激下,极易出现腐败行为的正常化、大众化、社会化甚至“合理化”。虽然这种腐败文化在我国当今的社会意识中没有成为主流文化,但它己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开始形成一系列消极效应。反腐倡廉建设不仅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艰巨的文化较量。用先进文化抵制、战胜腐败文化,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实施文化反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从文化的层面和高度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四)文化反腐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历程的必然发展趋势
纵观党的反腐倡廉历程,大致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制度反腐和文化反腐。前两种反腐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也暴露了各自的缺陷。运动反腐打破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冲击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权力反腐的弱点在于随意性大,一旦领导者本身的权力性质发生异化,就难以做到真正反腐。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腐败现象呈阶段性多发、高发的态势,制度反腐应运而生。进入新世纪以来,制度反腐步伐加快,也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但由于传统反腐败思维定势尤其是体制机制缺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度反腐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制度反腐关注的是外在环境的约束,而文化作为一种信仰和理念,其魅力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导向力、行为方式的约束力、思想观念的凝聚力、社会生活的渗透力,试图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建立起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任何法律制度或行为规范都必须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取向,才会真正被接受,因此文化反腐显然比制度反腐更加彻底和深入。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2010年1月,中纪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强调,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大力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由此可见,从文化的层面和高度开展反腐倡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对反腐倡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反腐倡廉建设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努力构建、培育先进的廉政文化,是反腐败斗争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是反腐倡廉建设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反腐说到底就是廉政理念的灌输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广大受众自觉践行廉政行为的过程。文化反腐需通过扩大受众范围、确立目标价值、拓展文化内容、增强方式手段针对性、把握舆论导向等科学、合理的路径指向引导这一过程达到终极目标。
(一)扩大受众的范围
从目前各地开展的廉政文化活动来看,更多的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而忽略了对普通民众廉洁意识的灌输和廉洁行为的养成。这无疑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产生偏颇的原因就在于混淆了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的关系。廉政教育的指向是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通过教育启发,使之不想腐败、不愿腐败;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向则是社会公众,通过对廉政行为的普遍认同和社会评价,创制一种社会氛围和压力机制,使之不能腐败、不敢腐败。可见,廉政文化比廉政教育的范围更广。不可否认,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把领导干部作为主要对象,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要看到,社会舆论环境对领导干部群体从政行为势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道德要求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那么即使是良好的动机也难以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试想,在整个社会容忍腐败,搞腐败的人处处得利,讲廉洁的人事事吃亏的环境下,要求领导干部洁身自好是很难的。从本质上讲,廉政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大众文化。社会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决定了廉政文化建设一定要面向全党、全社会。有效动员和广泛参与是廉政文化建设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有着社会动员和参与的组织与系统优势,一定要把各种社会力量有效动员起来,参与进来,调动各方面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廉政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扩大它的覆盖面,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营造“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确立切合实际的价值目标
文化反腐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这一目标可以细化为更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是具有层次性的。一是使领导干部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二是使广大公民培育廉荣贪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三是使反对腐败、崇尚廉洁的价值理念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目标的实施和实现,使廉政文化植根于人们心中,最终成为社会时尚和人生价值追求。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廉政文化建设在目标指向上带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一些地方过分强调廉政典型的“功能”,希望推出来的典型既伟大又崇高,却忽视了廉政典型的现实性、可学性,让人感觉到廉政典型高不可攀,缺少一种亲和力和真实性。这种状况不利于廉政人物和廉政事迹在全社会发挥榜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廉政文化建设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花架子,没有人公开反对,但也没有多少人去认真践行。这样看来,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应当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应当还原廉政人物的“人”的一面,去掉人为添加的“神”的光环,使廉政事迹更加可亲可敬可学。
(三)拓展文化的内容
如何科学地确定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廉洁理念教育人、先进文化熏陶人,增强行为主体价值观结构中的正面力量。同时要看到,文化作用具有连续性,廉政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地尊重和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社会文化资源中合理的成分。如可借鉴民俗文化中的廉政内容来建设廉政文化。民俗文化中的廉政内容,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本来就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另外,民俗文化在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易于被接受。在性质上,它更近于一种道德规范,但它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深入上比起一般的道德来更进一步。因此,借鉴民俗文化中的廉政内容,对于建设广泛深入的廉政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廉政文化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等。总之,通过文化内容的拓展和丰富,使腐败文化失去立足之地,廉政文化成为社会的绝对主流文化。
(四)增强手段方式的针对性
“六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是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虽然一些地方做到了“六进”,但却没有注意到廉政文化建设的层次性、针对性,导致宣传形式、教育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特点。“六进”怎么“进”,以何种方式“进”,是廉政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切实成效的关键。“进机关”,应体现警示性。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高效能机关相结合,做到机关廉政文化警示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进社区”,应体现人文性。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社区、人文社区、平安社区相结合,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充满人性化和亲和力的社区廉政文化。“进农村”,应体现宣传性。把廉政文化建设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村镇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格局。“进校园”,应体现引导性。以贴近学生思想、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反腐倡廉实际作为切入点,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进企业”,应体现自律性。把廉政文化与厂务公开、企业效能监察相结合,并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进家庭”,应体现渗透性。把廉政文化建设同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增强家庭成员整体的廉洁意识,筑牢家庭拒腐防线。
(五)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当前,廉政文化舆论导向上警示教育偏多,注重反面典型的轰动效应,把“揭示腐败”等同于“展示腐败”,而对先进典型的正面引路则相对偏少。这种过多过滥的警示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远比先进典型人物正面宣传作用要大得多。对正面灌输和正面先进典型的挖掘不尽如人意,无疑对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不可小视的硬伤。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反腐倡廉建设进行正面引导,对各种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妥善引导,强化扶正祛邪、弘扬正气的主旋律。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新闻机构舆论宣传主渠道的作用,强化对党风廉政建设进展、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文化阵地,扩大反腐倡廉宣传的声势和效果;通过反腐倡廉题材的影视作品、文艺节目,引导干部群众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与妥协,以此形成针对腐败文化的强大舆论压力,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必须借助硬性的制度的力量才能发挥切实的效用。只有不断推进廉政制度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持久深入地进行。
(一)文化反腐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从理论意蕴来看,文化反腐不仅仅限于思想道德观念层面,还包含着相关的制度。对于廉政文化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其广义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包括社会对廉政的认知程度、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二是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三是物质层面,包括廉政教育场所、廉政文化景观等。其狭义内涵则主要集中于精神层面。从广义的廉政文化看,廉政文化与廉政制度之间应当是一种包容关系。作为廉政文化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制度实际上与思想意识、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等层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为准则,是由人创造的;而这种创造活动总是有意识的,受到思想意识、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等的支配,是这些文化因子的秩序化和规则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政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文明和制度文化。因此,制定并实施一定的制度规范,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相互关系来看,廉政文化与制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本质上讲,廉政文化与廉政制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许多廉政制度本身就是根据廉政的习惯、传统、价值观等制定的;或者说某些廉政制度是在一定的廉政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存在的条件下,被人们所采纳和运用的。当制度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反映了文化的精神、价值和观念;而当文化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采取制度、规范的形式。没有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制度是不存在的,没有制度规则或制度规范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廉政制度实际上是廉政文化规范性的反映,所承载的本身就是廉政文化的内容;廉政文化是廉政制度的源泉,是指导和约束公民行为的价值理念,而这些指导与约束规范,具体表现为廉政制度。廉政制度在廉政文化基础上形成,廉政文化是廉政制度的基石。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作用及其发挥,将会大大提升全社会的廉政建设水准。廉政文化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制度化了的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更有成效。
从作用机理来看,制度能够确保廉政文化的功能效应得以充分的彰显。文化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对人的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而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廉政文化的建设,不是单纯加强思想教育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有结构性的基础。这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这是因为,腐败的源头在于掌握权力的官员。党政官员在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这些官员腐化堕落,就必然会上行下效,最后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病。因此,廉政文化的建设需要从掌权者入手,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必须认识到:受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所折射的文化理念的影响,一些人对物欲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如果相应的制度约束和规范跟不上,那么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就会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廉政文化的作用就会难以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反腐倡廉建设仅仅依靠文化的力量,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制度基础,建立起一定的文化规范和政治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反腐的确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二)文化反腐的制度创新
要树立制度意识。制度意识是指关于制度的思想和观点的总和,它包括对制度的基本看法、对制度建设和自身行为的要求和态度,也包括关于制度的知识和修养。制度意识包含丰富的内涵,如制度权威意识。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任何人都必须自觉遵从。又如制度平等意识。就规范化与强制性而言,制度与法律是一致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什么人,哪怕是位高权重者,也要与普通党员干部一样遵守制度;不管什么人,只要违反了制度,就要受到制约或处罚。再如制度约束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制度是为权力而存在的,制度的目的是对权力的控制和制约。严格地把权力运行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异化和权力腐败现象。
要重视制度体系建设。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平常所说的制度,更多的不是制度,只能算作制度要素。制度确实是由要素组成的,但是绝不仅仅是要素,制度应该是相互有机连接的一整套系统。这些年来出台的各种廉政规定、条例已经不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认为制度建设硕果累累。但是与这些规定、要求、条例数量上的增加相比,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制度”相互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因而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因此,制度建设的重点应当从过去更多的注重制度要素的建设转向制度体系的建设,使各项制度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和体系。
要形成制度的文化认同。在实践中,一些很完备、很周密的制度的实际效果却不很明显,这是因为在这些制度设计的背后缺少文化支撑与文化认同。同时在现实中又有一些“潜规则”、“隐规则”等,也就是一些根本不能称之为“制度”的东西,却在社会交往中实实在在地发生着作用,承担着制度的功能。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些不是制度的“制度”的背后,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因子与积淀。这就启示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实现廉政制度的文化认同,也就是使正式的廉政制度要求的做法逐渐成为人们共同接受的做法,经过无数次重复后,这些做法便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人的活动方式,即实现了文化认同。廉政制度一旦有了文化认同,就会以一种无形但又强有力的力量,把人们的行为拉入符合制度规范的轨道。这种力量不是外在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力量。这是反腐倡廉建设走向深入的具体体现,更是廉政文化建设实现突破的根本所在。
[1]中纪委等.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2010-03-16.
[2]黄心华.反腐败新视野——文化反腐[J].求实,2005,(6).
[3]胡伟.腐败的文化透视——理论假说及对中国问题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3).
[4]王同起.试论腐败产生的文化根源[J].学习论坛,2006,(9).
[5]郑又贤.廉政文化建设的难点及其探解[J].东南学术,2007,(3).
[6]刘宗洪.“零容忍”视角下的反腐倡廉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4).
[7]吴波.中国腐败演变的中近期趋势与战略应对[J].湖湘论坛,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