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厘清长期存在、根深蒂固的认识上的误区,为矫正跛足的高速发展,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排除了思想认识上的路障;让陶醉于经济繁荣中的国民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缺乏优秀强大的文化力量是不行的。
在阶级斗争的年月里,平均主义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法器,贫穷是“革命”的徽章和阶级的标志。“越穷越革命”“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之类的口号盛行,国人以富为耻,以富为罪恶的渊薮。改革开放三十年,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领大多数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个理想的社会设计。先富起来的人,起初还观望、揣摩政策走向,不敢露富;等到他们终于明白资本的秘密和本性之后,魔鬼就钻出瓶口,再也收不回去了。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只能靠诚实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维持基本生活,贫富差距由此拉开。
先富起来的群体,特别是靠掠夺资源暴富的人,绝不会当慈善家。他们转换资本的形态穷奢极欲的消费,以不断地购买填充空虚的心灵,以炫耀性消费抵消内心深处的自卑。鼓励、辅导发财的书籍,制造明星梦的电视,普及到全国全民的麻将,娱乐场的喧嚣和尖叫,腐败官员的花天酒地、醉生梦死,都在毒化社会空气。有识之士,从教育、文化着眼,展开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
教育与文化是一体的,是因缘相生,或说是共生共荣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在传统中国,念书、学文化是同义词,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读书人”就是社会的楷模。所以,全社会对教育、文化工作者,都怀有敬畏。在1966年之前的广大城乡,教师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县一级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因学有所长,在艰苦的环境下丰富基层的文化生活,也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当年最受尊敬的人群淡出社会的视线?在学习贯彻《决定》中,要反思历史,正本清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的重大举措。不过,文化的培育、生长,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为地设计方案,繁琐的行政管理,并不能自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提出“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这是推动文化大繁荣的国家承诺,必将受到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拥护。问题在于,已有的荣誉授予行为太频繁了,当前急需要做的,是理清、取消多如牛毛的各级各类奖励,建立少而精,具有权威性的荣誉授予制度。还应该重申的,是始终要尊重文化工作者的意愿,尊重文化创造的规律,扶持、支持民间的文化活动。不能用行政权力、计量手段制订文化产品的内容和数量,更要防止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下,按长官意志匆忙炮制文化产品“晋京”,把粗制滥造、昙花一现的产品当成官员的政绩。
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赖于城乡差别、贫富差别的缩小,是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应注意的,是农村的巨大变化,农民的海量流动,农业的发展前景。在农村设一个“农家书屋”是不困难的。观察家要问,年轻的农民进城务工了,中年农民也进城务工了,“农家书屋”的读者是谁?我们呼吁城市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低收入,高成本,单调的精神生活,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现实因素,不可不察。城市在发展中规划的不科学,决策的失误,已使不少大中城市在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举步维艰。文化设施的布局不合理,既有违于“均等化”,又成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明显原因。亿万农民工向城市盲目开进,更带来新的问题。
《决议》还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这应引起所有文化工作者的高度注意。旅游业,从本质上说就是山水人文的文化大产业,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意志,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是要与投资方共同塑造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让旅游地本有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旅游业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文化旅游,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体系,研究大国旅游的新课题。人的物质消费是有限的,文化消费是无止境的。中国人的创造性精神,必将在文化大发展中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