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董恒宇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一是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二是间接减排,发挥森林等植物的生物固碳作用,兑现碳汇价值。
植树造林,保护恢复管理好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淡水等陆地生态系统,治理好沙漠,就是在创造天然碳汇价值。这些年西部按照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多用阳光少用水的技术路线”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因地制宜,在项目区实现了沙地绿化、生态恢复,碳汇增值,牧业增收,牧民就业,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为实现碳汇机制下的绿色发展总结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积极筹划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积极整合碳汇资源,建立符合我国实情的碳汇资源体系。即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参与碳汇国际规则的制定,掌握主动权。
增强政策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一是落实好国家关于保护建设森林、草原、湿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法律。二是根据新情况、新认识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三是尽快出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完善健全低碳经济的系列政策,比如政府低碳采购办法,财政补贴政策,产品税收政策,生活品税收政策,鼓励低碳消费,“传播绿色文明,倡导低碳生活”。
建立碳汇交易机制,推动节能减排。首先要建立“自愿碳市场”,自愿碳市场是指不受国际、地区或行业限制的市场,尽快出台和完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也为下一步强制性碳市场运作做好准备。启动自愿碳汇交易机制,碳汇资源可以就地发挥价值,比如煤电企业超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与当地农牧民创造的碳汇进行交易。这是一项前景广阔的绿色创新思路,做好了可以改善我国资源配置方式,即以绿色产业换资源,以地上绿色碳汇置换地下煤炭矿产资源。要积极地开展国内、国际的碳汇交易,在总结近些年成功实施CDM项目经验基础上,建立碳汇交易市场。成立国家级碳平衡交易领导机构,做好规划、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大力发展节能公司。节能公司是专业从事节能减排的市场主体,中国节能公司已经成立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鼓励支持多省市自治区也成立节能减排公司,首先开展自愿碳减排交易,也应鼓励社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
支持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化石燃料燃烧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而我国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资源丰富、前景广阔。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的“通道”问题是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要大力发展“智能电网”。
建立健全碳汇金融机制。碳汇已经成为新型的金融工具。去年年底,国家林业局已经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碳汇金融机制”研究和试点工作,以便带动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在适当时候成立专业性碳汇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加强碳汇科学研究,促进碳汇技术创新与应用机制。加强对我国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沙漠等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科学研究,通过监测计量评估,摸清碳汇家底;加强碳汇技术的研究创新、推广与应用;各级政府在相应技术推广和绿色认证方面予以帮助和辅导;鼓励企业社会和个人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林、沙、草产业等绿色碳汇项目或购买碳汇额度。
总之,碳汇已经成为新时代人类重要的资源形态。高度重视碳汇价值,适时整合这一资源,健全其体制机制,对于我国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全面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全社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