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1-04-11 11:45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育

■ 本刊记者 王 锐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十二五”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全面实现“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3个主要任务之首,摆在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科学技术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当今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国家的战略举措。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和经验,可以给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美 国

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无论是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是从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来看,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危机意识创造动力。美国通过不断地反省教育,发起教育革新,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参赛者”的角色而非“领跑者”的角色来理性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政府直接参与,比较差距,寻求突破,在危机中找到发展的支撑点。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及时颁布新的创新战略来应对新形势。例如,美国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增长和高质量就业》。2011年2月白宫发表“美国创新战略”报告,提出要保持美国在创新能力、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力。报告中提出实施教育改革,着重提高学生理工科技能力,在未来十年新培训10万名理工科教师。

充足的教研经费是保障。美国在推进创新型战略的过程中,积极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充裕的高等教育经费和高效率、专业化、市场化的经费筹措模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公立大学一半以上的经费都来自政府,政府拨款在美国二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占主导或基础地位。此外,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宗教组织、协会、研究会、工会等社会组织,以及教育团体和企业,为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捐赠充足的资金。多渠道的教研经费来源,为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充裕的资金保障,为大学以及教研人员从事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更新教研设施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形成了比较优越的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物质环境。

高效的人才选拔、评价体系。美国每年都能在各类科技创新奖和诺贝尔奖上取得瞩目的成绩,这都是因为美国高等教育培养出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有效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美国高校招生具有自主招生、双向选择、多元综合评价的特点。每所高校都拥有足够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培养目标的需求,不拘一格地招收学员。在这一主旨的指引下,招生统一考试的成绩并不是录取新生的唯一条件或参照标准。相反,名校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特长以及兴趣等。在这种多元的机制或体系下,学生的个性被包容,特长被放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更易脱颖而出。

英 国

英国众多高校以“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性精神”为宗旨,培养出了一代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变革新形势下的学科结构。英国大学的学科设置由于受到古典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十分注重开设传统科目和强化学生的心智训练。但是,在新公共管理思潮对英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加大了科学结构和课程结构变革的力度。与美国大学实施普通教育的模式不同,英国许多院校纷纷选择扩大学科领域,改变过分注重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把传统覆盖面较窄的单学科院系转型为多学科、跨学科群院系。这种复合型院系设置很好地融合了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使学生在突破学科范围限制的前提下获取专门知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同一个课堂上共同教授一门交叉课程,从而使学生拓宽学业基础,获得深厚的知识积淀。

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靠学校教育一劳永逸地生活和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能够激发人们终身学习的热情,以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经济形势波动、工业发展周期等宏观因素的变化,英国提出了“工业大学”这一全新的培训教育模式。工业大学是“为工人继续学习提供的大学”。在这种教育体系下,个人可以根据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要求,通过入校学习或网络远程教学等形式,随时随地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将终身学习变成一种常态,并且受到政策的鼓励和体制的支持。这种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保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学院制基础上实行导师制。以牛津大学为例, 导师制被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牛津大学由彼此相互独立的40所学院组成,每所学院的师生都可以自由交流,学院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它与学校的关系和美国联邦体制之下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相似。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治权,使得各学院受到的干扰较小,彼此之间能形成一个强大而又独立的学术圈子。导师分为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各自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导师在某一门课程上只对几个学生进行悉心的辅导教学,有充裕的时间与每一名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发展潜力等都能被发现;同时,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相互切磋学习心得,既开拓了眼界,又增强了创新能力。

法 国

法国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种多面性的综合培养模式,并成功摆脱传统的知识积累模式对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限制,实行张弛有度的教育模式。

以跨学科教育为主导。跨学科教育可以弥补社会分工给人带来的局限,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类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发展。跨学科教育方式一直是法国高校在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指导原则。法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方向法》,确定了大学自治、参与和多学科性办学原则,要求高校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展以多学科融合和交叉为特征的教学与科研;通过《教育方针法》又进一步规定,高等教育作为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应当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迅速变化,保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与平衡, 使人才培养更具适应性和创造性。法国的跨学科教育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学科、非技术学科和能力训练等方面。通过跨学科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型人才所必须的科学文化视野、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能够轻松面对多领域交叉的复杂问题。

培养创新型专才。法国创新教育的特色主要是专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在生源的选择、教育内容的设置、教育氛围的营造、教育手段的选择等各方面都有周全的设计。以巴黎中央理工大学为例:在生源选择上严格把关,以高质量的生源保证高标准的教学质量。在培养方法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在入学的前两年,不分专业,注重通过广泛的理工科基础知识打牢学生的理工学科功底。两年后,再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学习情况选择主攻方向。同时,学校为学生参与实践搭建广阔平台,推荐学生到一些公司亲身体验项目创意、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此外,学校还注重支持各种学生社团的发展,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之成为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构建开放的大环境。法国的高校在科学研究、与企业互动等方面都积极主张与外界多交流、沟通,具有极大的开放性。通过向科学研究开放、向地方政府开放、向社会经济界开放,努力构建欧洲大空间。在法国,包括高校在内的全部科学、文化和专业性国家机构都赋有科学研究的使命,绝大多数的大学教师肩负着教师和研究员的双重使命。通过一些科研混合单位的中介,国家科学研究中心80%的科研任务是在大学领域完成的。向科研开放的制度,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成长氛围,增加了大学学习期间体验创新和研究的机会。同时,大学与各级地方政府建立起伙伴关系,以高等教育辅助各省、城市、大区经济发展的形式获取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资金和装备的回报。此外,通过建立大学与社会经济力量之间的互相联系,发展专业化课程、大学参与企业的继续教育行动等,强化了创新教育转化为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的力度。

日 本

日本始终奉行“教育优先”和“智慧创新立国”的方针,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科技立国的重要战略地位。

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培养人才。根据日本文部科技省调查发现,日本中小学生未来志向与中、美、韩等国相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低,科学家或工程师很难成为青少年未来职业的第一选择。因此,日本政府在2004年提出的《关于科学技术相关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意见》中强调,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而对于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抓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具体方式,如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必须有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设施实地参观的项目;学校必须定期邀请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校举办讲座,言传身教,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学校必须通过举办各种科研活动,发掘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青少年并进行重点培养。

用“三识”教育培养人才。所谓“三识”,就是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成功意识。日本一直很注意忧患意识教育,这与它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与它所拥有自然资源的匮乏程度是密不可分的。一直以来,日本就注重宣传自身的先天条件的不足,使得每个国民不忘危机的存在,期冀由此激发民众的奋发之情。日本始终奉行“教育优先”和“智慧创新立国”的方针,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高校教育的首位。日本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各种日本工业产品走俏世界便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三识”教育为日本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思想基础。

重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日本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科研训练,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通过高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单位取得直接联系,建立了联合研究制度、合作研究制度、合同研究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机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日本引进了德国的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创建了美国式本土研究生院,进一步发展以官方主导为实质和特征的“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其中,“工业实验室”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科研中心和教育基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研究生负责科研项目;而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又能转化为企业的产出率,使企业对研究生教育抱有更大热情并投入更多的资金,形成一种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题解教育『三问』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