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红,黄文勇
(1,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党的建设·
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潘利红1,黄文勇2
(1,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先后召开了17次全国代表大会,解决了事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萌芽时期;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至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先后召开了17次全国代表大会,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召开的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外,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智慧,解决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体现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轨迹。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便开始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去做群众工作”[1]31。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为后来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但并不能提供完全切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预定模式。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如何真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占有重要位置的问题,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极为关键的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予以创造。1922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发刊词提出:“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1]31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意识到了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从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革命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2]这是党的二大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问题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对当时的革命斗争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国际及中国之经济的政治的状况,鉴于中国社会阶级(工人、农民、工商业家)之苦痛及要求,都急需一个国民革命”[3]的现实,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大革命作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至1927年5月,中国共产党又召开了第四、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两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等问题的探索上。1925年1月,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拉开了大革命的序幕。
因此,从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围绕进行一个什么样的革命和如何革命的问题上,主要解决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理想与奋斗目标;二是明确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由于对革命的领导权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因此,这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萌芽时期。
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是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澄清了党内长期存在的一系列有关中国革命的错误认识,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党内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倾向。胡乔木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党的指导思想以后,确实面临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教条化。”[4]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到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的17年,中国共产党人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5]这就为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935年1月,遵义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以党中央政治局的名义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路线的正确性。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摆脱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1937年7月至8月,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从哲学上批判了教条主义危害,首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升华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6]534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了全党的共识。1942年到1944年,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运动,目的是破除党内的教条主义,要求人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7]经过全党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全党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肯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8]333、“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8]334,“现在的重要任务,就是动员全党来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党员和革命的人民,使毛泽东思想变为实际的不可抗御的力量。”[8]337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为成功的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大的理论贡献是,把党自创立以来经过千辛万苦而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七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又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全新课题。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先河,“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9]。1956年9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描绘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强国蓝图。这次代表大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把中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志上升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大会在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基础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0]这些理论富于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相结合的产物,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由于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正确的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坚持下去。从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第九次、十次、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并逐渐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理解的教条化,致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方面出现了失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甚至走向了错误的方向。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六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贡献,“归结起来就是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1]。这四个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创造。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了第十三次到第十六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关键词。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九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来概括,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运用更加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从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成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违背,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6]707。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2]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重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3]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14]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5]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5.
[3]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00.
[4]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8]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3-24.
[10]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04-505.
[1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1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15]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03-12-26).http://news.sina.com.cn/z/mzd110/index.shtmlwww.people.com.cn.
责任编辑:王 珊
D2
A
1002-0519(2011)06-0072-04
2011-07-0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GD10CMK04)
潘利红(1965-)女,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黄文勇,男,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