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红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
张秀红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有机统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发展、参与政治建设、引领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已逐步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新的着力点。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1]16新世纪新阶段,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003年,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由此可见,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大有可为。
(一)新的社会阶层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明确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阶层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新的社会阶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大约有5000多万人,加上在相关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其人数已超过1.5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5%,他们掌握或管理着十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专利技术。
第二,新的社会阶层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的社会阶层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他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8%,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20%以上,且平均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递增,超过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增长速度。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民营企业已达到750多万家,占全国法人企业的75%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我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数的20%以上,成为我国吸纳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4500亿美元,占全社会出口总额的30%以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国家税收总额11173亿元,分别高于全国和国有企业2.0和12.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5]。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数上看还是从实力上看,新的社会阶层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我国经济回升、发展向好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建设者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凸显。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工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上。新的社会阶层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关键在于,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
第一,新的社会阶层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行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新的社会阶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采用灵活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众多规模比自己大、实力比自己强的国有、集体企业同场竞争,赢得了高效、快速发展的先机,成为众多行业、众多领域的“领头羊”。正是由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参与竞争,因此,加速了曾经“独领风骚”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从而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
第二,新的社会阶层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我国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其中,个体户是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是先进技术的所有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是知识的所有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是管理要素的所有者,私营企业主又是资本的所有者。他们凭借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经济活动中[6],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凭借各种生产要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目共睹的业绩,我们在继续凸显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应该对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它们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
(三)新的社会阶层是实践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先行主力
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又是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和继续推进创造了条件,而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态势和需求也将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之一。因此,新的社会阶层与改革开放之间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
第一,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价值多元、成长迅速的社会群体,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十多年来,主要来自于外资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这三个不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新的社会阶层,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资金上,无论是从行业上还是技术上,无论是从企业规模上还是经营理念上,都显示出令人瞩目的业绩。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员数量还会不断增加,经济实力还会不断增强,社会价值还会不断增大,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活跃力量。
第二,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态势和需求是改革开放的动力。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腾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现代化的今天。当前,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大背景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其所需的物质支持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的需求,而新的社会阶层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也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壮大是各种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改革措施全面配套、逐步推进、形成制度的过程。因此,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发展,从客观上也促进了各项改革措施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
从历史经验看,一定社会中的各社会阶层的具体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必然会影响到该社会政治体系的性质和运行模式,因此,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必然会对既有政治秩序形成影响。只有新的社会阶层与既有政治体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动态的政治稳定。三十多年来,新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不断涌现,并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这必然会作用和影响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掌握了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在具有经济上的“话语权”的同时,必然会进一步要求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享有政治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带来矛盾和冲突,再加上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正处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因素,这也会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挑战。但是,总的来看,新的社会阶层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
(一)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政治建设的积极拥护者
新的社会阶层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产生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因此,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现行政治制度,特别是拥护党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在政治上,他们坚信并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的政治建设服务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地位、特有的创新精神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新的社会阶层有着更为强烈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有着突出的政治参与要求和利益表达愿望,因此,他们是我国政治建设的积极拥护者。
(二)新的社会阶层呼唤健全的法制环境
新的社会阶层出于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要求,希望有健全的法制环境,主张稳定高于一切,追求以渐进、稳妥的方式进行社会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讲,他们的政治参与是一种体制内的参与,在政治上具有从属性或配合性的特点。他们并不谋求改变现行制度,而是希望通过渐进的政治改革与制度完善来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在现行体制内获取更多的“话语权”。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参与与现行体制不但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且对现行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反过来说,保障和扩大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其本身就是现行体制和制度完善的重要内容。
(三)新的社会阶层对政治建设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不但消除了“姓社、姓资”的困扰,而且改变了我国政治分层、经济分层的现状,随着政企脱钩、企业转制、政府机构精简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众多政治干部纷纷“下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与权力中心有着较多的社会联系,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对政治前景的研判、对改革过程的因素分析、对企业经营的理念等都有着独特的视角,对信息的传输有着广泛的渠道,参政议政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地位不断巩固、经济影响不断延伸,为了体现各自的社会价值,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社会利益、政治权利,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空前高涨。他们希望通过参加人大、政协和各种社会政治组织反映自己的政治主张,通过参政议政来确认自身的社会地位,通过有效的民主渠道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维护自身的各项权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33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新世纪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引领者。
(一)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社会阶层中的一些人率先实践党的富民政策,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展富裕起来,形成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许多人原先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归国留学人员以及一些下岗职工、农村务工人员等。因此,他们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这些基本社会阶层中分离出来的,与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保留和传承了原来社会阶层中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理念和管理经验,是我国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就一般规律来讲,最初人们经营企业也许只是为了赚钱,但是,当掘得第一桶金后,就越来越迫切需要精神动力。四川长虹集团提出“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这成为一代中国企业家的共同精神诉求,也成为现代企业一种新的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勤俭创业、为国分忧,合法经营、合理竞争,在不断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打造企业文化,给予职工人文关怀。有的甚至把繁荣社区文化、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创新是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不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生存之道,而且成为他们立足企业、立足行业、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面对人力资源有限和融资困难等问题,民营企业家们把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把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变为“经营方式”,敢于承担风险,勇于迎接挑战。例如,深圳的华为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达到了10%以上。2009年,其研发投入更是高达70亿元,申请国际专利1600多项,在全球企业中排列第一位。中兴、腾讯、研祥等公司也都靠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招揽人才、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大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这是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和谐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工作重心。三十多年来,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始终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说,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壮大取决于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一贯方针。因此,新的社会阶层特别希望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非常需要有一个适于自身成长的社会和谐“温床”,这也成为他们做强做大企业、立足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新的社会阶层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的天然优势
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分布于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涉及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仅以中介组织为例,既有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机构,如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有为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服务的经纪人组织,如商品交易、金融期货市场和房地产的经纪人;还有大量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商会组织等。这种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联系广泛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三)新的社会阶层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的社会阶层的职业特点、社会地位和特殊的发展经历,决定了他们有能力也有实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特有的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其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第一,扩大就业门路,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新的社会阶层不仅自身勇于探索,拓展新的就业形式,而且通过创立行业、兴办企业吸收了社会70%以上的城镇闲散劳动力,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制的富余人员,从而缓解了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二,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新的社会阶层将资本、技术、劳动、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积极参政议政,架起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新的社会阶层中的许多优秀代表人士担任着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他们在广泛联系群众、参政议政过程中,积极履行职责,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凝聚人心、汇聚民智、集聚力量搭起了一道桥梁,从而消除了社会冲突,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
第四,热衷公益事业,为贫弱群体“造血”。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价值观的逐步转变,很多新的社会阶层“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回报社会”的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先富不忘后富,自己富了不忘国家和社会,或兴教办学,或捐款救灾,或进行科技援助,或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社会和谐。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成为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截至2006年底,参加中国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有近两万家,五年来累计捐款超过150亿元;由民营企业参加的光彩事业累计投资项目15429个,累计到位资金达1247亿元,使更多的人因此受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8.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576.
[5]黄孟复.民营企业已成中国最大企业群体[EB/OL].http://www.smegz.gov.cn/web/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1106363217848&contentID=1298334725979.
[6]张秀红.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社会阶层关系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67-69.
责任编辑:王 珊
D663
A
1002-0519(2011)06-0064-05
2011-10-09
2011-2012年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委托课题(WT1109)
张秀红,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