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标准园展示平台
——河北省
2009~2010年,河北省在全省蔬菜(包括食用菌、西瓜、甜瓜和芦笋)重点产区,创建第一批32个特色、区位优势明显、“五化”程度高的蔬菜标准园。其中,设施蔬菜标准园25个,露地蔬菜标准园7个。河北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规范要求,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认真实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72万hm2,年产鲜菜84.4万t,蔬菜产值达到5.16亿元。全县已有蔬菜保鲜库70座,一次性贮量2.45万m3,产地批发市场26个,同时还有福袁、旭日、巨野富康等脱水蔬菜加工厂,年加工鲜菜15万t,“二道河子”牌胡萝卜,“燕塞”牌甘蓝、大白菜及“御香”牌蔬菜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是环京津“菜篮子”工程第四层次生产基地。围场县是220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之一,全国胡萝卜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河北省蔬菜产业优势区域重点县。农业部标准园项目设在腰站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采取“七到园”措施,蔬菜标准园达到了“五化”。
1.1 规模化种植 在蔬菜重点发展大乡腰站乡永合栈村,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选择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集中连片的露地蔬菜基地69.47 hm2,其中南瓜2.67 hm2,大白菜5.33 hm2,辣椒8 hm2,甜椒6.67 hm2,芹菜2 hm2,茄子6.67 hm2,香菜1.33 hm2,甘蓝11.33 hm2,胡萝卜16 hm2,马铃薯9.47 hm2,规模经营,规模化种植,开展创建活动。
1.2 标准化生产 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蔬菜标准园100%推行标准化生产。
①园内安排新品种试验园区。参试品种春雪总太萝卜、青手3号萝卜、京丰1号甘蓝、中青8号甘蓝、春雷甘蓝、颜如玉西葫芦、南极雪花椰菜、特大茄门椒、中椒106号辣椒、中椒107号甜椒、中椒104号甜椒、优利亚番茄、西奥多番茄、坂田42番茄、金碧番茄、爱丽斯番茄、园丰1号番茄、园杂16号茄子、七叶茄茄子、园杂11号茄子、长杂8号茄子、长杂7号茄子、园杂12号茄子等;安排中甘21甘蓝、四季王大白菜、春宝黄大白菜、绿宝9号西瓜、中椒4号甜椒、映山红朝天椒、冀张薯8号马铃薯、茄杂2号茄子等蔬菜优良品种示范。采用连体纸杯集约化育苗。
②标准园无公害集成技术覆盖率100%。标准园推广应用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防控技术;应用膜下滴灌、膜下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农药使用量减少34.2%。
③100%通过无公害认证。承德牧原生态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认证8个蔬菜产品,共98.4 hm2,包含与三丰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园内订单生产的69.47 hm2,其中南瓜2.67 hm2,大白菜5.33 hm2,辣椒14.67 hm2,芹菜2.07 hm2,茄子11 hm2,甘蓝10 hm2,胡萝卜12 hm2,马铃薯11.73 hm2。
④100%技术规程入户。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吸收社员承包土地,再统一安排社员到标准园从事农事作业。所用到标准园的农民工,于岗前聘请农牧局专家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制定编印《无公害胡萝卜生产操作规程》、《春结球白菜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甘蓝栽培操作规程》、《无公害马铃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规程》、《无公害茄子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辣椒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南瓜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芹菜生产栽培技术》等8套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发放给农民工,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召开现场会。
⑤100%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标准园创建,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采取县干部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农业执法大队包门店的措施,对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排查、清理。共开办培训班2期,培训农药经营人员460人次,对全县155个农药经营单位进行规范管理,发放了有关法规条例《农药经营质量承诺制度》、《农药仓储管理制度》、《农药经销人员守则》、《围场县禁止使用农药名录》、《农药进销台账》和诚信卡等450多套,落实了“两帐一卡”等管理制度,并签定了承诺书,规定各项管理制度必须上墙公示,从业人员要持证上岗。建立生产档案、编码管理,三丰农民合作社建立蔬菜生产台账,登记到品种,对标准园内种植面积、种类、品种、农药种类、化肥种类均登记进入生产档案,在69.47 hm2基地内实行编码管理,为产品质量追溯奠定基础。标准园建立农药速测点,对周边即将采收的蔬菜和园内蔬菜进行不定期质量检测,共抽检3轮,甘蓝、大白菜、胡萝卜、南瓜、马铃薯、芹菜、辣椒、茄子等8个种类679个样品全部合格。
1.3 商品化处理 标准园根菜类胡萝卜、马铃薯等以及叶菜类、茄果类等采收后分特级、一级、二级,特级品清洗后装箱打冷出口;一级品清洗后装箱(每箱30 kg)供应超市;二级品清洗后装箱进入农贸市场;等外品清洗后供应给富康脱水菜有限公司加工脱水菜。蔬菜标准园的产品100%实行商品化处理。
1.4 品牌化销售 蔬菜标准园,使用“M”牌商标,产品做到100%无公害认证,开拓市场,100%品牌销售,提高效益。
1.5 产业化经营 三丰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吸收社员承包土地,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种植、统一购药使用、统一标准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产品全部由承德牧原生态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加工、处理、销售,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尊元”理念源出于元人对北曲的自我尊奉,其背后连带着北曲——正音的定位、杂剧——风教的关联、文人——雅正的文化想象等多重构成,明初曲学系统也多承袭之。而到嘉靖、万历时期,文人曲家“尊元”的总趋向虽然未有变易,但随着他们对曲学的认识加深,特别是对音韵变化情况和审美建构的理解与探讨有所深入,出现了文人群体对元曲认知的旧有说法进行修正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出现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对元曲、曲学的关注之高,已经达到了文学自觉的程度。
2.1 责任落实到园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王文和任组长,县农牧局、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工商局、县物价局、县气象局、腰站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农牧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导等工作。农牧局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聘请省(市)级专家王振庄、申书兴、王玉宏等为技术顾问。县农牧局副局长赵云任技术组长,县农牧局总农艺师任技术副组长,技术指导小组成员有:张振清(蔬菜环境保护站站长)、梁士民(农业执法大队队长)、孙占勤(土肥站站长),三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成立专门工作班子,为标准园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明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三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标准园创建的具体实施单位,是第一责任人单位,负责完成各项创建目标任务。围场县农牧局是标准园创建的组织实施单位,负责制定技术规程,培训、指导、督查标准园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并做好资金审核、总结评估、初步验收等工作。
2.2 标准普及到园 一是标准园全面实施无公害集成技术,标准园推广应用粘虫板100块、频振式杀虫灯25台、性诱剂500粒等物理防控技术;应用膜下滴灌56.13 hm2、膜下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13.33 hm2;共7项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使农药用量减少34.2%。二是切实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作业。根据围场县蔬菜生产实际制定编印了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无公害胡萝卜生产操作规程》等8项生产技术规程,印发到每个农民工手中,张挂到标准园醒目位置,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作业。三是加强培训指导。所有到标准园工作的农民工,于岗前聘请农牧局专家进行系统培训,定期举办标准园创建技术和产品质量管理培训班,重点抓好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切实把生态栽培技术和技术规程落实到标准园。
2.3 统一服务到园 一是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标准园依托自建病虫害防治组织,统防统治,实
行农药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的“四统一”服务。严格执行安全用药规范,从源头上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二是大力推进了采后商品化处理。标准园统一推行了分等分级、包装、预冷等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了产品档次,减少了损耗。三是大力推进品牌化销售。标准园使用“M”牌商标,实现了品牌销售,提高了效益。
2.4 管理制度到园 一是农药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确保不购买、不使用禁限用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农药。二是档案记录制度。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与停用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确保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三是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配备了必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标准园建立农药速测点,对周边即将采收的蔬菜和园内的蔬菜进行不定期质量检测。对标准园产品进行检测,确保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得采收,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准出证明。四是质量追溯制度。要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确保可追究到具体责任人。
2.5 标牌树立到园 标牌树立在标准园醒目位置,标牌中明确标注了创建地点(围场县腰栈乡永合栈村)、规模(69.47 hm2)、目标(总产量4380 t、产品100%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节本增效271.5万元)、种植品种(甘蓝、大白菜、胡萝卜等露地蔬菜)、关键技术(无公害集成技术)、指导专家(承德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研究员王玉宏)、技术负责人(围场农牧局高级农艺师赵云强)、创建单位(围场农牧局、三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工作责任人(围场农牧局局长张长青)等内容。
2.6 宣传引导到园 围场满族蒙古族农牧局在河北蔬菜网信息栏设标准园创建专栏,及时发布标准园创建活动进展、成效及经验等信息,并积极配合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宣传报道标准园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7 资金整合到园 农业局以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为平台,整合各级相关资金19万元向蔬菜标准园创建倾斜:一是整合中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3万元,主要用于标准园土壤养分检测、蔬菜施肥配方研讨、到户施肥建议卡印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等环节,示范基地内建立配方肥专供点,实行配方肥专供,确保示范基地施用配方肥。二是整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资金5万元,主要用于示范基地杀虫灯、黄板等防治设施,开展有害生物物理防治。三是整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资金3万元,重点对标准园蔬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开展现场观摩等,推广高产、高效、优质、安全蔬菜生产技术,发挥标准园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全区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四是整合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科技示范园区资金8万元,用于标准园新品种试验示范、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推广、印发、张贴等环节,宣传普及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标准化生产。
大青垡蔬菜标准园位于河北省永清县龙虎庄乡东南部,现有“廊坊40型”温室500栋,生产面积20 hm2,生产茬口为越冬一大茬,栽培品种主要有黄瓜、番茄、叶菜等品种,并且对黄瓜、番茄两个品种进行了绿色认证。园区全面落实各项创建工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产量、产值、效益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应用膜下微灌等新技术后,温室内的土壤、空气温湿度得到合理调控,一些频发的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如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率降低了50%以上,白粉虱数量降至10%以下。据调查,全生育期农药、肥料分别节省了39%和32%,产量、产值、效益平均提高10%以上,蔬菜产品质量100%达到了食品安全标准。以温室黄瓜生产为例,创建前施肥、浇水等日常管理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每667 m2产量维持在15000 kg左右,通过合理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治技术,病虫害发生量明显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得到明显缓解,黄瓜连续坐果能力大大提高,每667 m2的生产成本由原来的10000元降到8000元左右,产量提高到18000 kg,产值由往年的32000元提高到400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现有温室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将高度、跨度分别为3.50、7.25 m的日光温室改造为高度和跨度分别为4.5、10.0 m的钢木结构温室,温室生产面积由原来的447 m2增加到594 m2,由于高度、跨度的合理增加,温室的保温性能进一步增强,采光面积增加,每栋温室黄瓜产量由原来的11000 kg增加到16000 kg,增产幅度达45.5%。园区2009年共改造温室110栋,累计增加产量550 t,仅此一项就增加产值130余万元。
园区先后与天津黄瓜研究所、荷兰德瑞特、德澳特等公司合作,选择市场前景好的优、特、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共引进新品种10个,其中引进博美169、T12、津优35、津优36等黄瓜品种6个,以其生长势旺盛、抗病性强、产量高、商品性状优良得到了广大菜农的认可;引进番茄新品种普罗旺斯、DRK599、DRK605,其中普罗旺斯对根结线虫免疫,连续坐果能力强,每茬可坐6穗果,越冬可生产3茬,单果质量230 g以上,每667 m2产量26000 kg以上,口感极佳;DRK599、DRK605两个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基本免疫,产量、品质与同类品种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在新技术创新上,一是将滴水量偏小的滴灌设备调整为出水量较大的微喷设备,与之相比,膜下微灌技术更适合在当前生产中推广,特别是在需水量大的黄瓜生产上表现更为突出;二是与廊坊市农业科学院合作,示范了番茄嫁接技术,不仅选育出抗根结线虫的砧木品种,还发现砧木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具有较高的抗性,为下一步试验积累了经验;三是在改造温室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双层膜温室,旨在提高冬至后40天内温室黄瓜的产量,此期属于历年温度最低时期,产量较低,但价格优势明显。与对照温室相比,地温平均提高2℃,夜间最低温度平均提高3℃,植株生长势强,产量平均提高20%以上,产值提高30%。
3.1 建立病株残体、农用废弃物资回收制度 生产中将病株残体采取集中收集、集中堆沤制成有机肥再施用到大田中,既控制了病原菌的二次侵染,又实现了废物利用;定期将空药瓶、药袋、肥料袋等农用废弃物放入指定回收箱,集中处理。
3.2 建立生产档案 在整个生育周期对施肥、用药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进行全程记录,随时指导、定期督导农民填写生产记录,确保记录与生产情况一致。
3.3 实行产地编码管理 将农民温室编码,一方面便于以后的生产管理,另一方面增强农民自律意识。
3.4 定期抽检 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对标准园的蔬菜产品进行检测,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时期进行随机抽测,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为制定技术方案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
3.5 建立农资服务站 负责购置环保农药、新型肥料、优良品种、配套生产设备及物资,引导农民使用优质农资,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园区。
为了提高标准园产品内在质量,对黄瓜、番茄采取套袋方式进行生产,即用七层共挤专用带孔袋在幼果期套袋,避免农药残留量超标,套袋后畸形果率明显降低,产品美观度及内在品质大幅度提高。利用惠民蔬菜有限公司销售方面的优势,将产品打入北京卜蜂莲花连锁超市,每根黄瓜最高销售价格达到3.5元,每个番茄达到2.5元,目前销售形势良好。
2010年以来,藁城市根据部、省创建规范要求,以双联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首先是在标准园东侧藁梅路旁和园区中心区域按农业部统一标准制作树立了“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标识牌两块,做到了标牌树立到园。二是积极改善和提升标准园外部环境,已将标准园内东侧场院地面硬化650 m2,新建了30 m的科普长廊,完成净菜加工车间改造,新增蔬菜速测室15 m2,装修了标准园餐厅和多媒体培训室,农技推广区域片站建设已完成,配备了完善的服务设施,新增触摸屏电脑、DVD和投影电视,设立了标准园农资统一供应室30 m2。三是争取到藁城市政府配套支持资金69.5万元,对园内26栋温室进行了外墙抹面和后坡维修,进行涂料粉刷。四是已与山东三元卷帘机厂定做了首批110台卷帘机,农户正根据安装需要对22栋温室进行支柱加固和前屋面改造。五是争取到藁城市交通局配套支持资金30万元,对标准园内田间道路逾1000 m进行了硬化,完善标准园道路,利于标准园清洁生产和形象提升。六是争取到河北省农业开发办公室“冷库保鲜改建”项目,支持资金57万元,2010年7月开始进行改造施工,目前已完成冷库循环水池、毛菜存贮场建造、冷库顶部防水和保温材料更换,正在进行制冷设备考察和库前分拣棚建造工作。项目建设从基地到超市的冷链供应系统,实现蔬菜农超对接,为标准园实现商品化处理,品牌销售提供了保证。
合作社在标准园内召开全体种植户大会,就实现标准园内统一品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和“五个100%”做了介绍和说明,统一了农户思想,实现统一服务到园,为标准园创建工作奠定群众基础。
首先标准园于2010年2~4月和9月中旬为园内农户提供统一育苗服务,为园内温室集约化育苗90余万株,主要是番茄和黄瓜,除供应标准园外,还供给了贯庄、落生等蔬菜集中种植村。2010年标准园共安排引进试验番茄、黄瓜、甜椒等各类蔬菜新品种76个,安排新技术展示温室14个。2010年秋针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进行了抗病毒品种对比试验,并组织菜农观摩,展示效果显著。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2010年开展技术培训4次,分别就耐热小黄瓜种植、秋茬番茄育苗、防治TY、安装卷帘机前的棚室改造等技术进行培训,培训人员200多人次。三是积极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生态栽培技术和物资统购,做到标准普及到园。标准园设立了农资统一供应室,统一为菜农订购喜丰EVA无滴防雾耐老化棚膜8 t,订购了温室适用的30目防虫网40000 m2、黄板5000块。为农户提供膜下沟灌专用黑地膜2 t,以落实节水为主的“两膜一网一黄板”安全生产综合技术。四是引进农业部公益性行业项目——农业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循环利用集成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增加蔬菜秸秆快速腐熟等田园清洁措施,治理土壤连作障碍。
藁城市蔬菜标准园产品统一使用“碧青”商标,专门印制1.5万个碧青牌蔬菜包装箱和3万个包装袋。合作社在藁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店,并且与石家庄北国超市开展了农超对接业务,将标准园生产的番茄和水果型黄瓜等蔬菜分级销售,同时还涉及其他蔬菜品种6个,日供菜量5 t。2010年9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河北省首届蔬果节,标准园生产的水果型黄瓜和奶白菜参加了精品展,蔬果节期间合作社为北京物美超市提供了20 t黄瓜和2万余袋娃娃菜。标准园产品在销售时一律达到蔬菜安全间隔期采收,产品采收后经过抽样检测,统一包装,统一编码,实行质量可追溯,从而实现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
在标准园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合作社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制定了《藁城市国家蔬菜标准园六统一管理约定》,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由合作社统一联系和采购农户生产所需的肥药,农户不购买、不使用标准园统供以外的产品,不使用蔬菜上禁用的农业投入品。在管理上先是将园内农户全部加入合作社,以便统一管理。再由合作社将园内农户划分为7个小组,实行小组内质量监督和联保制度,做到了管理制度到园。同时由合作社统一建立农户生产记录档案,园内农户统一编码,印发生产记录本,详细记载投入品使用、病虫害发生与防治、采收时间等内容,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注:本文根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