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康
(浙江省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2)
再生资源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社会上,对再生资源的认识总会与陈光标联系在一起。陈光标与做传统再生资源的套路不一样,可他每年捐出来的钱,比许多企业的年销售额还要多!同样是做再生资源,差距如此之大。现在,既然社会把传统再生资源与陈光标扯在一起,倒真的可以去认真地思考一下,他那“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立志成为中国传统产业新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的战略思维,对传统回收企业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观念决定财富,观念更决定未来。
自增值税改革的10多年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享受了国家增值税免税政策。其对废旧物资和非废旧物资的区分主要是以“加工和整理的程度来确定:废旧物资回收整理过程中仅局限于物理性质的‘简单加工’,包括挑选、整理在内的归置有序的过程。而‘复杂加工’就属于生产范畴了,是不能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的。”于是,供销社回收行业的主力军就循规蹈距地执行“简单加工”的政策规定了。许多单位为了避免“出格”带来的风险,连“简单加工”环节也给免了,安心于做个二传手的代理调拨商,管好开票和结算就成了。时间一长,一身好功夫全都废了,成为一群安于政策现状的“听话的孩子”。在不经意间丢掉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的同时,惰性却在悄悄地滋长。
当今信息化、知识化大爆炸的时代里,还有什么比装进“简单化”的袖管里更可悲的?!从工业化时代到计算机互联网时代,无不是由技术进步来完成的,技术是改变我们生活,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显然“简单”违背了时代的潮流,意味着大量依靠手工操作,意味着基本排斥机械化设备,也还意味着失去创新和前进的原动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粗放型的运营模式和被动的竞争态势。
更可怕的是我们自认为是回收业正宗太祖,是符合政策的主导力量,殊不知再生资源产业在近几年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海有多宽、洋有多大、水有多深我们并不知道。在市场的地位也就理所应当地发生转变,这也许是回收行业掌握资源,却掌握不了资源定价权和议价权的主要原因。
据对余姚、慈溪、东阳等地废塑料回收加工业聚集地的调查看:站在经济效益塔尖顶上的经营户,都不外乎掌握核心的配方加工技术。经营ABS废塑料是如此,经营透苯高抗冲废塑料,甚至大路货聚丙烯废塑料也是如此。他们不甘心废塑料的简单加工,而是一致转向为给下游企业提供集成化服务的材料供应商角色。说白了是利用废塑料原料,经过掌握化工配方和塑料改性技术,加工成符合下游企业生产产品材料性能的原材料,满足了下游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的总要求,最终实现了再生资源价值最大化。
当汽车和信息化电子产品成为社会消费的必需品时,实际上也改变了传统再生资源商品经营的结构。电子废弃物是以电子、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稀贵金属为基础的综合性高科技产品,很显然,以“简单加工拆解”民用废旧物资的手段满足不了它的基本要求,只能使简单加工者自己被淘汰。当人家利用“旧汽车变速箱修复技术”介入了汽车再制造领域赚得盆满钵满时,我们却还在纠结于变速箱拆解下来的材料有几斤几两,这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竞争。其实电子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镍、铬、钨、钼、钛等稀贵金属,如合理地提炼加工,其价值不可估量。
再生资源:再,一举而二也;再生,作第二次酝酿生命、死而复生解。再生资源就是消耗了资源的物品被使用后再次恢复了资源的属性和价值。它是一种生命的循环,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是更高形态的提升,是可以变换出另一个缤纷世界的推手,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这里,作为再生资源从业者,可以找到迷恋它的答案。
总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态势发展到现在,绝不仅仅是收什么就卖什么那么简单,“简单分类加工”是从根本上确认了唯有粗放型的经营方式的合法性,与专业化、精细化的加工管理背道而驰。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立足于再生资源加工技术的创新,做再生资源商品的价值发现者和价值创造者。
1993年开始,我国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增值税税收政策从先征后返部分税款→先征后全部返回税款→全部免征→先征后返部分税款→全额征收增值税,整整走了一个轮回。在整个过程中,国家扶持政策从没有间断过。
2011年实施的新税收政策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增值税是上下游相扣的链条型税种,如果给再生资源增值税特殊的优惠政策,就会在整个增值税制链条设计中形成漏洞,再生资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投机分子可钻的空子了。而国家大的政策又不能朝令夕改,这样,各级地方国税部门不得不出台措施,防止有人钻空子。但这样一来,就使传统回收企业处境更加困难。因为经过10多年的优惠政策的“培养”,传统企业有的已成为市场的“低能儿”了。
税收优惠政策及其相关规定的不断完善,给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设置了政策性约束。其条文和相关规定与现实的再生资源业务操作大相径庭。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这些免税政策的条款看似一块诱人的蛋糕,实际上就是带刺的玫瑰,其结果往往是冰火两重天,有人坐牢有人发财。传统企业也只得无奈地走一步看一步,有政策风险约束,谁敢跃马挥鞭?倒是那群“无知者无畏”的后来者或是“一对一”回收企业,却大显神威,出足风头。此长彼消,时间一久,传统企业的功夫自然毁了大半,有名无实,只有去赚份儿零花钱。现如今政策一变,连这份儿钱也给抽了,只得重新拾起那些“再次创业”的陈词滥调。
再生资源似乎天生就与优惠政策相生相伴的,现在国家增值税免税政策取消了,而地方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优惠政策却粉墨登场,成了市场的主角。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了地区政府间的竞争。于是,那群头脑灵光善于追着政策跑的人又开始迁移了。他们以变应变,倒也无可厚非,只是害苦了传统企业,或为体制所缚,或为机制所困,行动不便。都说全国供销是一家,但在这一点上,似乎还看不到一家人的协同合体。
供销社大力争取和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固然十分重要,但凡事都有两个方面,优惠政策享受惯了,自身的能力就会下降。这从每次开会时的发言内容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多数从业者死死地盯牢税收优惠政策不放,喊得最响的,往往是自身业务能力最弱的企业,因为它除了享受优惠政策以外没有别的支撑业务,患有严重的政策依赖症。优惠政策只能作为助力,不能成为动力。业务经营需要虚实结合,讲究的是一个“度”的平衡,过虚容易虚胖,过实容易僵化,过去那种有名无实的经营状态其实就是虚胖的一种形式。
一个行业的发展轨迹,内行人经常看走眼,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定式思维束缚;每次潮流都是由比较懂行的人开始行动,这种人对行业的趋势特有敏感性和草根精神。其实,这似乎道出了我们的诟病又提供了方剂。传统企业可以暂时抛开增值税优惠政策被取消的纠结,不要拘泥于具体业务上的一时得失,换一种思维方式:站在国家的高度看行业,站在行业的高度看企业,站在企业的高度看业务和人才,把这3个问题思考清楚了,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立志于脚踏实地的草根精神,看看自己到底还能做些什么。所谓不破不立,知耻而后勇,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了,对于传统企业未必都是坏事。
在21世纪初,面对旧的回收格局已被打破,新的回收格局尚未建立的形势,2002年5月总社召开全国再生资源会议,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主题的形势下,资源环保意识正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作为资源环保型的产业,必将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会议特别提出供销社要推进再生资源“二次创业”,重点在创办再生资源市场和深加工方面做文章。
2003年9月第三届再生资源协会理事会和第十八届全国大中城市再生资源经济技术协作会,着重对总社会议精神抓落实促发展。2003年12月,中再生公司管爱国总经理召集部分省市公司负责人座谈,第一次提出建立“现代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作为供销社再生资源企业发展方向,并推出证劵界专家现场介绍在证劵市场条件下,再生资源网络体系的资本价值概念,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无论对社会,对经济,还是对于运营企业都是非常理想的运营系统,也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可以消除回收市场脏乱差现象,减少销赃盗卖的不法行为,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美化社会环境,方便群众等。
对于运营管理企业来说,掌握了体系就等于控制了资源、掌握了市场的高端,在回收、集中、分拣、加工、市场交易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起到平台和业务的孵化器作用,必将长期受益。尤其是放到资本市场上,资源整合和网络整合的价值魅力,用“大到无法估量”来形容也不为过。
商务部在2006年、2009年分别确定了53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11个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发改委等在2010年、2011年分二批确定了22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这些试点项目与总社的指导精神和方向一致,项目的要求和配套政策都非常明确。供销系统的相关企业抓住时机,大比例地获取了试点项目,也获得了相当的实惠。受此政策的带动,再生资源成为大多数地方供销社主任和老总们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再生资源经营业务在供销社业务结构中也呈现出恢复性的增长。2011年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1—8月份全国供销社再生资源经营规模比2010年增长62%,效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经营的数据当中。
但其中也出现了不少盲目的非理性的投资,有些地方不知体系为何物,也在“跑部前进”,上项目争资金。许多市一级的供销社,仍然长期地停留在构想当中,不知道落脚点在哪儿,着手处是什么,嘴上喊了三五年也不见得有所突破,缺少的是正确的认识和人才队伍。如果说以前是自下而上推动政府重视,那么现在的形势是刚好相反。许多地方甚至政府答应给土地给资金给政策,也不敢应招。不过,往理性层面靠,任何一种投资,财政支持只能作为锦上添花,项目是否适合,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定,否则,补贴用完之日便是企业关门之时,最后倒霉的只能是自己。
试点项目从开始到现在已走过了近5年的历程,无法全面预估运营企业真正的成败与得失。看得见的交易市场、分拣中心、社区回收站都屈指可数,但真正的体系覆盖面恐怕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说一千道一万,有一点可以肯定: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中,三位一体,点面结合,覆盖城乡的目标。在当前的国情条件下,单靠一个部门一点补贴的支持,要真正实现是非常的不容易的。2011年9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对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进行了部署,决定成立由商务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指导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作。对于供销社回收业来说,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机遇,无论如何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
真正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其实是一个“社会复合主体”类的系统工程,需要党政界、行业界、知识界、媒体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五界联动,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要充分认识到它在具体执行层面上时间的持久性和任务的艰巨性。(1)五界联动在过程中或到最后,在经济利益上必然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性使协调机制难以持久,容易形成形同虚设的局面。(2)在民主与法制社会中,不允许行使特权。再生资源行业较为特殊,长期形成的顽习和固疴难以一朝一夕去除,有时需要“王道与霸道”同时进行才能见效。(3)体系的实现需要资本与激情的完美结合,更需要具有诗人的浪漫和革命者的豪迈,以及综合素养又很高的领军人物出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被吓跑。(4)需要同时平衡好公益性与经济性,社会化服务与市场化操作,理论上突破与运作上对接,多产业联盟与产业网构筑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关系。
像这一类的社会复合主体恐怕只有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租赁”、“运河综保工程”等大型项目才能与之媲美。但要真做,就综合要素而言也只能是供销社作为主体才最有可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在供销社的经营业务结构的思维中,经常把再生资源产业称为再生资源经营业务。经营业务当然指在经营贸易中的具体商品,这一字之差,其带给人发展观念就截然不同,再在“简单加工”和“政策性业务”的概念的共同作用下,自然而然地把经营思路紧紧地停留在具体的再生资源贸易当中,这就等于把自己从事的事业的内涵在不断地缩小,路也越走越窄,以至于到最后逼得无路可走,成了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鸡肋。
再生资源之“再生”,是资源这种特殊生命体的再度转化而产生的新的生命。如果简单地加以处置,必然是性能的退化和生命的缩短,其结果是价值的下降。如废塑料高分子的老化、宝贵助剂的挥发、废纸纤维的缩短,还有废金属杂质的产生,莫不是如此。而改变这些状况的唯一办法是:确立“源于回收,高于回收,跳出回收搞回收”的大产业经营思想。充分利用高科技配方和加工工艺,恢复甚至超过其原来的性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集中后,利用机械化操作把人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既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又减少了人工成本;大力推进基地、园区建设,使运输、利用、处理更加规范化、有序化、清洁化,努力消除“二次污染”。
在回收企业经营商品结构报表中可以惊人地发现,“老再生人”的视野仅仅停留在固体废弃物中很窄的商品层面上,其中传统的废钢铁经营占了绝大部分。至于废液、废气、有毒有害废弃物、废品加工设备、产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服务、进口业务等领域几乎是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在人家早已做得风声鹤起时,“老回收”却还在原来那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因此,突破时空、突破门类、突破业态是供销社回收业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课题。
经济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服务外包和系统集成服务是总趋势之一,那么相对于再生资源行业来说,当然也是这样。大的方面,从国际国内的资源大循环、区域性的资源大循环、工业园区的资源循环,小的方面,从单个工厂,甚至社区的资源循环都可以纳入服务范畴。为政府服务,可以赢得政策;为工业服务,可以赢得市场;为小回收商服务,可以赢得资源;为居民服务,可以赢得网络和口碑;为环境服务,可赢得保护。总之,服务外包越专业,系统集成越全面,企业的生存空间就越大。
广而化之,艺术创作和收藏领域也可以触发我们的灵感。韩美林艺术馆里小小的锈铁皮,可以做出动人的小鸟;朱炳仁铜雕艺术馆,把融铜变成精美的意象画和抽象画;还有废轮胎、废车壳作为装饰艺术的材料,许许多多昨日的再生资源当成今天宝贵的收藏品,所有这些都在我们的面前书写着现代的神话。作为“再生人”,难道连想都不敢去想吗。确实,思路决定出路,突破思维,转变观念,我们的天空就可以变得无限的广阔。
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中,一度流行过“再生资源企业,要么做不大,要么做大了管不住”的“行业魔咒”。的确,再生资源的非标准化、现金结算、个人投售的行业业态,过去让企业吃尽苦头,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血淋淋的教训也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治不了魔咒。微机管理、批次核算、倒逼机制、流程设计、库存控制,这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的广泛运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完全可以得到规范化的管理,那种因噎废食的恐惧,恰恰证明观念的过时和管理的无能。
众所皆知,期货市场是一个创造神话的世界,可以送你进天堂,也可以让你进地狱。但同时它又是一个避险的工具和扩大贸易量的平台,相信对于供销社“再生人”来说,可能鲜有人认识,更不用说运用。期货市场成交额每年成几何级地增长:2010年达300万亿,是2009年的2.3倍,2008年的4.2倍,2007年的7.5倍,2006年的14.2倍。这些数据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抱残守缺仅仅做点传统的再生资源贸易,那就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如果说5年前那些“勤进快销、资源总经销、客户渠道和网络建设”作为大宗物资经营的制胜法宝,放到今天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电子交易、期货市场、资本介入、资源的金融属性等新技术、新概念正迅速地改变着这一切。
事实上,再生资源经营品种完全可以在期货市场与对应品种形成对冲:如废钢铁对螺纹钢、废不锈钢对镍、废铜铝对铜铝、可乐瓶对PTA、废塑料对L线性聚乙烯甚至原油,进行逐对套期保值来化解风险,同时又可以增强贸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当然,如果资金管理失控,投机冒险,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背景和节能减排政策下,再生资源商品的物质流、信息流早跨越了国界,交易方式和品种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如进口废五金拆解、去国外设打包厂、外商来华设点经营、先进进口设备和技术的国产化研制与开发、电子化网上交易、回收门店连锁经营,期现之间、国内国际之间4个市场的价格比对和研判技术,以及废旧电子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处理业务总承包、产学研联合平台、资源循环与绿色生态园区规划设计、重化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等,当“老回收”对此仅仅有所认识时,那些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种却早已在市场上喷涌而出,成万马奔腾之势。
陈光标拆旧房子、旧设备拆出了全国首善,张茵收废纸做成全国首富,邱继宝借进口再生资源赢得缝纫机主业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些鲜活的例子都是绝好的教材。这些新时代的宠儿,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再生资源市场的主流,必将严重地挤压传统再生资源业务的生存空间,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唯有创新和转型才是光明的通途。
《劳动法》的颁布对回收加工业的冲击是不容置疑的,彰显人性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身心健康是新时代的总趋势,这恰恰与当前回收加工业招不到工、留不住人的普遍现象相一致。政府招标,尤其是外商的大单采购,已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加工环境和工人劳动保障方面的措施。在这方面本松工程塑料(杭州)有限公司公司(以下简称本松公司)的废塑料生产线树立了标杆:厂里垃圾回收箱一字排开,粉碎间没有灰尘和高分贝噪音,造粒生产线没有臭气和热量散发,职工休息间水果随意取用,工作与生活服严格区分,免费安排职工宿舍,建立职工购房援助基金,等等,看到这样的景象谁都会产生想加盟的冲动。
没有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就没有稳定的队伍,也就保证不了产品稳定的质量。这正是本松公司效益好发展快的法宝。再生资源不是天然与脏乱差结缘的,那些忽视工人的身心健康、用工不按制度、对环境不和谐的企业,无异于给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
对于再生资源回收业该如何发展的问题,题目太大,情况复杂,再具体到某个企业,现成的答案是找不到的。除了学习好企业的做法之外,更需要对大量的“弯路”作客观的认识,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不成功的教训做铺垫的。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我国实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核心的经济转型期,供销社的再生资源工作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