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科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北京 100055)
21世纪,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为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将发展循环农业纳入到园区建设中。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园区要坚持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绿色产业为根基,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创名牌为依托,以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以营造最佳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条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对山东东营绿色产业示范区、浙江嵊州绿色产业示范区、黑龙江拜泉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吉林永吉岔路河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进行了考核评估。这些示范园区在发展绿色经济和发展循环经济形势的引导下,对发展循环农业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绿色产业示范园区为发展循环农业,通过电视宣传、印发资料、举办展览会等多种形式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使发展循环农业意识深入人心,为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发展循环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绿色产业示范园区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循环农业,把发展循环农业这项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各示范园区根据发展循环农业的需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将发展循环农业这项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把发展循环农业责任纳入到各单位的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中,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各示范园区都以农村能源建设、秸秆利用、清洁生产、产业循环发展为重点,加强了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创新循环农业模式,实施了以下具体措施。
通过修建沼气池,带动了农户改厕、改圈、改厨,即“一池三改”。沼气可供农民生活用,沼渣、沼液可代替化肥、农药,使农村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面貌,农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实施循环农业的一项有效举措。
在实践过程中,山东东营确定了“以沼气为纽带,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示范村,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规划,着力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三清、四改、五化”(“三清”即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四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即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这种做法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浙江嵊州市14个乡镇完成了环保设施建设。在农村开展“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取得了很好效果。“五整治”即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畜禽养殖废水治理,农业污染防治和污水河塘整治;“一提高”即提高绿化水平。在全市农村新增60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实行“能源生态型”治理模式,畜禽粪便变废为宝,资源化率达100%。
秸秆综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秸秆的工厂化处理,为秸秆的大量合理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对广大农民来说,大量的秸秆成为可以出售的商品;对企业来说则是很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山东东营农作物秸秆常年产量约为160万t,现利用量达136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85%。黑龙江拜泉引资3亿元,建立了一座年产40万t秸秆固化燃料设备,企业年收购秸秆46万t,150元/t,农民可增收6 900万元,每亩增收75元。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上缴税金5 00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3 000人。
秸秆的综合利用还包括秸秆收获粉碎还田、秸秆青贮、秸秆颗粒饲料和压块饲料加工、秸秆气化、秸秆产业化生产等,引导农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也是实施循环农业的一项有效举措。
在发展循环农业实践中,各绿色产业示范园区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创造性,紧密结合各自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以及生活方式等条件,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其中,以生态循环“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深受农民的认同和欢迎。山东东营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也显现出无限生机,形成了“粮食—秸秆—发电—食用菌—有机肥”、“秸秆—发电—有机肥—粮棉菜”、“畜牧—沼气—沼渣—蔬菜”等多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同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努力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特色乡镇和特色村,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专业区域。浙江嵊州示范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这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广大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组织实施农业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肥料、农药的过度投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发展设施农业,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等一系列措施。
浙江嵊州示范区全面推广节约用水,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大雨水蓄积和废水回收利用。同时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沼气等生物质能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黑龙江拜泉示范区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加以推广。2010年,在该县农业生产经历了春旱、夏涝、阶段性低温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5.3万hm2大豆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132.5 kg,比全县大豆平均每亩增产26.5 kg。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增加大豆植株抗逆性,也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而且相对减少了15%的化肥用量,每亩可节本增收35元以上,全县节本增效1 850万元,相当于新增加0.33万hm2大豆的纯收入,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6元。
拜泉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特别是林业建设,年植树造林0.13万hm2以上。目前,人工林面积达8.2万hm2,森林覆被率由3.7%提高到22.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49万m3,总价值45亿元。在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2万h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8.3%,治理侵蚀沟1.8万条,占应治理2.7万条的67%。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78%,泥沙流失量减少88%,空气湿度提高10%~14%,风速降低58%,连续20多年没有出现“风剥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吉林永吉岔路河示范园积极致力于绿色产业发展,加强了生态环保建设,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岔路河示范园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3.5%提高到现在的21.7%,水土保持率由2000年的92%提高到现在的96%,其水质、土壤、大气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实践证明,各地方政府在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做法和具体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对发展循环农业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广阔平台。
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任重道远。发展循环农业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关系到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循环农业发展的理念,就是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为指导,又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发展循环农业。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绿色发展”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再次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农村沼气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供电工程、农村公路工程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给发展循环农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将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继续发展循环农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做好发展循环农业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