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浅析

2011-02-16 22:49刘峰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10期
关键词:睢宁县农业

刘峰

(睢宁县环境保护局,江苏 睢宁 221200)

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物质资源和能量的投入,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产出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使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促进有机物循环利用,加快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抽调农业综合生产力。近年来,江苏省睢宁县以构建循环农业为契机,积极推动地方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的升级,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资源结构和相应的产业结构,循环农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在全省相对较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发展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的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

1 睢宁县概况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面积1 773 km2,总人口132.51万,可耕种土地面积10万hm2,气候具有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区特征,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种类较多,生物种类比较丰富。

近年来,在加大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睢宁县十分重视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境内以废黄河为界,划分为3个水系:废黄河以北的地区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自身为独立水系,废黄河以南属洪泽湖(或称徐洪河)水系,区内地表水系较为发达,河流、池塘、沟渠密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产,是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理想地带。2010年,全县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5万hm2,其中蔬菜2.67万hm2、食用菌0.1万hm2、立体种植0.67万hm2、特粮特经(包括鲜食玉米、花生、毛豆等)0.67万hm2,花卉苗木0.03万hm2、果桑0.87万hm2。先后被评为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优质棉基地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县,是中国意杨之乡、三水梨之乡、白山羊之乡、江苏日光能温室第一县。

2 睢宁县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

2.1 建设循环农业的资源优势

2.1.1 林业资源丰富,生态效应明显,资源循环利用潜力巨大

通过组织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示范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等一大批造林绿化重点工程,狠抓村镇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有力促进了全县林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林地面积6.78万hm2,森林覆盖率33.87%,林木绿化率35.32%,林业已成为加快睢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2.1.2 农作物秸秆产量大,是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生态链的资源基础

睢宁县是黄淮地区著名的产粮大县,农作物资源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全县常年种植小麦约7.33万hm2、玉米2.4万hm2、水稻近3.07万hm2,年产农作物秸秆总量约80万t,其秸杆纤维素含量均在20%以上。

2.1.3 光能资源充足,热量资源丰富,为构建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创建天然有利条件

睢宁地处暖温带南缘,季风显著,雨热同季,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光合生产潜力较大,年无霜期2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93 h,年辐射总量为497.5kJ/cm2,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为14℃,年平均降水量860 mm,夏季雨量高度集中,约占全年的56%。春季日暖风和,气温上升较快;夏季天气炎热,雨水比较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回凉较早;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具有发展循环农业和多种经营的良好气候资源。2.1.4 区位优势凸显,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睢宁县地处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徐连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是苏皖边界地区的交通要冲,江苏省规划建设的3个特大城市圈之一徐州特大城市圈“一城两翼”的重要一翼。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2 建设循环型农业的产业基础

睢宁县农业已形成了板材、优质水稻、无公害小麦、高效规模农业等为主的主导农产品。2.2.1 睢宁县农业种植结构稳定发展

农业种植结构趋于优化,粮食、蔬菜两大主导农作物面积稳定发展,果树、食用菌、棉花、花生、蚕桑等经济型作物稳步增长。全县优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9年增加到14.13万hm2,全县粮食总产84.3万t,优质粮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至2009年全县优质专用无公害小麦已发展到4.67万hm2,优质稻发展到2.67万hm2;设施蔬菜面积0.21万hm2,其中大中棚(钢架棚、宽体大棚、竹木棚)面积0.15万hm2,棚体数量19 000栋;日光温室约0.07万hm2,棚体数量2 000栋;被誉为江苏省日光能温室第一县,食用菌栽培面积2009年达到100 hm2;果树面积0.69万hm2,其中棚架园0.1万hm2,建成国家级优质三水梨无公害生产基地0.57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砂梨生产区;棉花,总面积0.125万hm2,平均亩产皮棉72 kg,增产12.5%。其中优质棉面积0.113万hm2,占棉田总面积90.5%;花生面积 0.58万 hm2,比 2010年增 92.13 hm2,增加 1.6%;蚕桑,全县现有桑园0.43万hm2,其中90%的桑园集中分布在桃园、姚集两个镇。桑园面积排在全县前10位的村均有接近或超过66.67 hm2的规模,2009年全县共饲养蚕种7.08万张,产茧3 007 t。

2.2.2 林业成为睢宁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全县林地面积67 767.83 hm2,其中,一级林网702 046 hm2,二级林网656 007 hm2。森林覆盖率33.87%,林木绿化率35.32%。林业已成为加快睢宁县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全县意杨成片林面积达到1.67万hm2,活木蓄积量350万m3。睢宁将意杨栽植与板材加工有机结合,大力推广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和集约化管理。目前,全县板材加工厂总数达到300多家,一个以意杨林木加工为核心的产业群已经形成。

这些主导农产品生产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逐步良性互动,成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主要依托和产业基础。

3 建设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3.1 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循环链越长,所需要的技术就越多,农民群众包括基层干部对循环农业缺少了解,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重个体经济利益、轻社会整体效益,重当前土地产出、轻长远持续发展,重产品数量、轻产品质量的观念还依然存在,发展循环农业没有成为自觉行动。睢宁县农业系统本身技术人员相对匮乏和老化,技术服务市场未形成。农民素质是影响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3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6%,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1%,在缺乏技术型农民状况下,循环农业的良性发展受到影响。

3.2 资金缺乏,农业投入不足,投入模式亟待改进

循环农业需要较多的先期投入,这些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由于睢宁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紧张,目前各级财政对其投入还十分有限。加之循环农业效益低、回收慢,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很多农民不愿过多投入。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外地老板对农业投入,如日光能温室80%以上为山东老板投入,但本县农业企业老板普遍实力不强,遇到市场行情波动等问题,就会存在一定的社会风险。

3.3 农业仍存在点面源头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源头控制”的主要任务。近几年,睢宁县虽然大力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但是肥料投入结构(无机肥与有机肥的比例)仍不尽合理,造成了较低的肥料利用率和土壤板结,对于土壤和水体产生污染。秸秆的处理仍有一部分是焚烧或随意弃置沟河,对大气环境、地面水水质有严重的影响。另外,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直接排放,加剧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3.4 农产品、农副产品档次偏低,利用率不高,竟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明显

最近几年睢宁县无公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但从总体看来,这些企业加工能力低,产业链相对较短,大多以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现,成品加工、精品加工量少,受销路和价格限制。农产品加工落后,农业副产品转化率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缺乏一个稳定的产业转化基础,潜在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发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废弃物的收集、加工处理、资源化利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而睢宁县还不到80%。

4 发展循环农业应遵循的原则

4.1 坚持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原则

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在注重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建设较为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努力实现良性循环。

4.2 坚持集约利用、清洁生产的原则

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通过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清洁生产,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3 坚持技术创新、延伸功能的原则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农民科技素质和自然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延伸农业功能,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4.4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按照突出特色、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方式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4.5 坚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原则

加强引导和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集约化农业,推广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6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原则

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准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准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准则。

5 发展区域循环农业思路和方法

5.1 坚持把循环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走新型农业产化业道路

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中,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群,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利用农业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发展循环农业生产,走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

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育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地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中心,将农副产品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加大园区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的产品质量、环保要求等符合国际标准。

5.2 推行绿色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到体系内清洁排放、产品安全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启动农业清洁生产工程,推广应用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加工、废弃物绿色利用等一整套“绿色生产工程”,贯穿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确保体系内清洁排放、产品安全。

大力推广高效立体农业技术及农作物间、混、套、复、轮作、多样化种植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和减少化肥用量,鼓励增施有机肥,扩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引进推广可降解农用薄膜,改良土壤有机质合理化结构,大力推行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对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实施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和物理、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大力推行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加大环保饲料推广应用力度,改善饲养环境和条件;强调农作物种植与牲畜养殖相结合的技术;同时控制使用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激素药剂,以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加强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技术标准的研究应用,严格控制调味剂、保鲜剂、增色剂等有害化学药剂的使用,保障农副产品在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安全性等。

积极探索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途径,采取政府支持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服务组织,开展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有机肥加工制造、农产品加工废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农业废旧设施回收利用的服务,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服务网络和产业化经营机制,为跨区域、跨产业的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和便捷的服务。

5.3 加强循环经济教育,构建新型的循环经济文化氛围,建立循环农业推广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社会的参与,需要公众意识和行为的支持,要通过循环经济伦理和道德建设,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化理念。应加强循环农业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光荣,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风尚。

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要以多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如: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水产、畜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水产、畜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等。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有效模式。

猜你喜欢
睢宁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睢宁县精准执法步不停 安全发展促双赢
睢宁县融媒体中心高标清同播系统的搭建与安全播出探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 第一单元拓展阅读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17条短信引发睢宁县官场“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