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喜闻《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几家将联合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医学伦理学暨生命伦理学研究30周年活动,我作为一名从事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多年的老医学伦理学工作者,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校从1984年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我从这一年开始讲授医学伦理学,之后多次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医学伦理学学术研讨会议(宜昌、西安、北京、天津等)。我和我的同事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刊发了多篇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为我们的提高和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可以说,我国的许多医学伦理学工作者都是通过向《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投稿、发表文章以及参加该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学术会议相识、相知并走到一起,进而一起交流、研讨,一起进步,共同推动我国医学伦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向前发展的。
应该说,我国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学科能有今天的繁荣和发展,能有今天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教学研究队伍,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受到社会和政府以及国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肯定,能够在现代临床医学领域,在医患关系和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日益在社会上彰显其影响力,除了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所做的大量工作外,《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也功不可没。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我国唯一的医学伦理学专刊,从1988年创刊到现在,发文数量、被引次数逐年增加,论文质量稳步提高,为我国广大的医学伦理学工作者、临床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管理者以及广大患者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争鸣的平台。它所刊发的许多文章都对推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病患百姓权益的争取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我们这些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者也在该刊的引领下更加成熟。
该刊从1988年创刊以来,李恩昌老师就一直坚守着这一平凡的岗位,二十几年如一日,收稿,改稿,编辑,甘为人梯,无怨无悔;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有价值有分量的文章。我们钦佩他。
医乃仁术,医学也是人学。医学原本是融求真与扬善为一体的科学实践,但现代医学的高技术化,过分的强调了求真的一面。而医学的对象——人,是社会的人,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矛盾、风险、利益、多元文化交织的信息历史时期里,仅凭医学知识、现代技术这种单一层面的方式,是很难圆满解决临床上各种复杂矛盾的,将这些矛盾综合起来说,即面对医学有没有能力做而在伦理上应不应该做这一根本矛盾时,作为科学的医学充其量也只能解决一半问题。比如,临床医学已能运用生命维持技术,使“植物人”长期“生存”下去,但会带来许许多多社会、家庭的伦理问题;器官移植技术已日趋成熟,然而可供器官移植使用的活体器官却极度匮乏,其中存在许多的伦理矛盾;当今,许多能够有效改变、干预人类生育行为、死亡行为的高技术手段,都掌握在医生手中,用和不用都分别有若干伦理理由支持,许多“两难选择”问题日益增多等等。这些问题足以说明,现代医学的高技术化,亟需医学伦理方面的支持。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负效应也呼唤当代社会加大医德教育的力度,呼唤医学伦理学发挥作用,创造人文医学环境和氛围,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提升其医德情感,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所表达的正是人们期望伦理或道德能够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现实力量或内在机制的理论设想。中国传统的仁爱伦理如“与天地参”、“天下为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诚信”、“和衷共济”的思想均能成为实现世界性伦理变革的重要精髓与锐器。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德立党、以德为政,以德治国、以德正法,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且已成为体现一种制度之优越,并把整个世界及人类引向和平与和谐、发展与幸福之根本。
我国伦理学专家龚群曾言:“道德文明是作为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道德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危机,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道德秩序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一个民族无论它在经济上有多强大,如果道德生活失范现象严重,那么就必然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回归伦理世界,崇尚科学,关注道德,求和谐发展即是当今时代新的生产方式向人类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也应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
因此,衷心祝愿医学伦理学这门关注人类生命、生活、幸福之根本问题的朝阳学科,能够在社会急剧变革、转型与发展中。
衷心祝愿《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越办越好,为我们的医学领域更和谐,为我们的社会更美好,人民更健康作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