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02-16 15:12欧阳培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湖南经济发展

欧阳培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

当前,湖南抓住世界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更加注重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1 低碳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1.1 低碳内涵

低碳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是指排放气体中以二氧化碳为换算标准的排放指标值低。发展越“低碳”越好。以房地产开发为例,征地、规划、施工方式、建筑建材、园林、物业使用到后期物业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涉及低碳概念。低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珍爱今天、关爱未来的理性生活态度。低碳不仅是枯燥数字的叠加,更主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体验。

1.2 低碳的发展历程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大会。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提出4种可允许的减排方式。但美国总统布什在2001年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而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于2007年3月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其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2007年6月,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当时的7%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等。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4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2月7日,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大会前夕,我国宣布了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1]。

2 低碳经济的内涵

2.1 低碳经济内涵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充分意识到了英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当时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适应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简要地说,它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生态文明。

2.2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其区别主要是:(1)在提出背景上,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为了有效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2)在关注重点上,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调“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 t二氧化碳产出的GDP);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强调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等理念,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3)在定位上,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减量化)、废物的重新利用(再利用)和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再生利用(资源化)。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共同点表现在:(1)在根本目标上,二者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主要依靠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形成低碳的经济结构来实现这一目标;循环经济主要依靠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降低环境末端治理的成本来实现这一目标。(2)在发展要求上,二者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在生产环节消耗更少的碳能源,多使用清洁的替代能源以维持生产的能量供应,形成低碳的经济结构,在消费环节减少直接或间接的化石能源消耗,代之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耗,形成低碳的消费模式,进而实现全过程的低碳目标。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减量化,并对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实现再利用;在消费环节实现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而实现全过程的低耗、低排目标。(3)在基本保障上,二者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突破是推进这两种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运用都涉及生产、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都需要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2]。

3 湖南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3.1 机遇: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

李长春同志于2009年年底到湖南视察时,对湖南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湖南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这种“快”突出表现在8个方面,它为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迎来了良好的机遇。(1)经济发展速度快。近10多年来,湖南GDP的平均增幅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特征。“九五”期间为9.7%,“十五”期间为10.4%,“十一五”前四年为13.8%。(2)借力“一化三基”跻身10强快。200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化三基”战略,即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强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2006年之后,几乎每年跨过一个数量级。2005年,全省GDP为6 473亿,2006年攀上7 000亿,2007年攀上9 000亿,排全国第12位。2008年跻身全国十强[3]。2010年突破1.5万亿。(3)战略升级快。从“一化三基”到“四化两型”。2010年8月17日,湖南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即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3]。(4)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步伐快。a.规划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融资规划的“四规统一”。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城乡统筹、行政管理、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组建了湖南投资发展集团作为试验区主投融资平台,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争取设立长株潭“两型”城市发展基金,并完成了全国首个城市群系统性融资规划的编制。b.重点建设全面推进。长株潭试验区把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作为突出重点,武广高铁建成通车,沪昆高铁(湖南段)建设和黄花机场改扩建进展顺利,芙蓉大道、红易大道相继通车,城际铁路长株潭线顺利开工,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使长株潭城市群有机联结为一体。c.三市GDP占全省42.6%。试验区获批3年多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显现,3市GDP占全省42.6%,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3+5”8市GDP占全省80%[5]。(5)人均GDP增长快。2007年湖南人均GDP接近2 000美元,2009年接近3 000美元,年均增长13.8%。(6)产业结构优化快。近年来,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9 年,全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15.1∶43.5∶41.4。(7)产业水平提升快。产业水平直接决定发展速度,是带动经济进入“快车道”的主要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2009年,湖南有了机械、有色、食品、石化、轻工、文化、旅游等7个千亿级行业。(8)城镇化水平提高快。2009年,湖南的城市化率达到43.2%,比2000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0年的6.5个百分点,缩小为3.4个百分点[5]。

3.2 困难和挑战

在现阶段,湖南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突出表现为3个“更大”:(1)面临的外部压力更大。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一些国家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等政策设想及目标,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重要突破口。这种国际大背景,将对湖南产生利弊交织的多重影响,既意味着湖南可以更多地引进和借鉴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也意味着湖南将面临发达国家经济科技领先的优势和发展方式转型所带来的更大压力。(2)经济高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更大。这是因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需求结构还不合理,投资需求拉动贡献率超过2/3,而消费、出口则相对逊色。不少地方仍是粗放式增长,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的增加,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科技投入更是相对不足;资源、环境因素的刚性约束加剧,资源环境的压力将成为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3)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难度更大。从湖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这三大结构的主要指标来看,都将进入结构转换加快的阶段。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湖南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任务艰巨。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到2008年为76.3%,比2000年提高18.1个百分点,但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在湖南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阶段,最大的难题还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尽快消除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壁垒,消除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湖南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挑战[5]。

4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

4.1 推动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制度、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都可以纳入“两型”社会建设的范畴。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在实践中,应同等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从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湖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4.2 把环保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闸门”和“调节阀”

经济社会发展应该由“环境换取增长”转变为“环境优先增长”。

若不失一般性,令t=k,由于n-k≥3,n≥5,故≅An-1,k-1.所以在内存在一个哈密顿圈C,C={u,P,v,Q,u},则

4.2.1 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在湖南广泛存在,影响民众的污染问题还会较为普遍。但少数地方基层对这些问题依然没加以重视,往往酿成一些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并从改革体制入手。建议由省环保厅垂直领导和管理地市(州)、县环保部门。否则,会造成利益冲突、管理漏洞以及责任不明晰的弊端。

4.2.2 继续实行“区域限批”制度

将地方经济增长直接与环境保护挂钩的办法是“区域限批”。它是一种被环保部门视为“杀手锏”、被地方官员称为“连坐”的处罚制度。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严重环保违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建设项目一律不批,这对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县域经济是致命一击,也极大地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4.2.3 提倡公众和民间组织参与环保

动员公众监督污染企业向外排污情况,如果不达标,就进行控告。此外,国外很多环境问题都是由民间组织NGO参与组织解决的,且效果显著。湖南、湖北试点“两型”社会建设,建议在动员民间组织力量上做文章[6]。

4.2.4 进一步构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4.3 加快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这些年来,湖南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湖南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比如,中联重科18年间,由一家研究院转制为小公司,“聚变”为年产值337亿元的行业巨头。在2010年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中联重科排名由2009年的236位上升到了191位,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利润排名第一,企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0%。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自主创新的路径会有不同的选择。中联重科走的是一条“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企业国际化”的道路[7]。

湖南应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4 全面推进湘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建成湘江生态经济走廊。推进湘江流域截污治污、重点污染源退出、垃圾收集处理、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5大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管网设施的建设和提质,实现城区和县城污水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和零排放。探索垃圾源头分类、二次分类和终端综合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湘江有望打造成为东方的莱茵河。把长沙建成“一江两岸”和湘江一级支流生态经济走廊。二是新增100个城市社区公园。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三是高耗能企业税收再高也不要。全面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坚决调整和退出不符合“两型”要求的企业。不管一个企业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贡献多少税收,如果能耗大、污染大,就只能被淘汰。四是2015年建筑节能标准达65%。坚持自愿开发与节约并重,完善形成国内一流的资源节约政策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到2015年建筑节能标准达到65%,绿色建筑覆盖率达到20%。

同时,长沙还将推行绿色交通出行,大力推广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应用。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沼气等新能源开发利用[8]。

4.5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湖南将面临两个转型升级,即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总量带动大,对经济结构调整贡献大,对资本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强的新产业。继国家确定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湖南出台一系列规划,把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产业作为湖南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并编制了规划体系。

4.5.1 战略性新兴产业10年将破万亿

根据总体规划纲要,湖南将以扩大产业规模、抢占竞争制高点为目标,大力实施“753”战略(即优先发展7大重点产业、实施5大基础工程、打造3大支撑平台),力争使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领域跻身国内乃至世界前列,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9]。

按照产业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10 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先导产业。新兴产业成为湖南标志性经济成分,湖南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9]。

4.5.2 7大重点产业突出湖南特色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9个,湖南只有7个,是由于国家把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和海洋产业单独列了出来,而湖南把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入到先进制造业,没有海洋产业,同时加入了湖南最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也就是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定,还必须考虑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作为湖南第一个千亿产业,湖南的装备制造业规模比较大,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领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工程机械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6%,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湖南的超级产业[9]。

把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湖南的创意。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其中40%是由文化创意产业贡献的,并且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等4大品牌[9]。

[1]刘渝渝.与气候变暖赛跑13年[N].潇湘晨报,2010-03-25.

[2]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正确把握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OL].中国再生资源网,2011-01-24.

[3]肖世峰,谢伦丁.战略升级:从“一化三基”到“四化两型”[N].潇湘晨报,2011-01-21(A16).

[4]张冬萍.长株潭城市群三年蜕变[N].潇湘晨报,2010-12-15(C05).

[5]刘威成.把握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N].潇湘晨报,2010-9-21.

[6]储文静.湘江治污:断腕的无力与有力[N].潇湘晨报,2010-9-21.

[7] 韩霁.中联重科的飞跃[N].经济日报,2010-9-29.

[8] 储文静,罗莲花.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N].潇湘晨报,2011-01-14(A14).

[9] 张冬萍.湖南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N].潇湘晨报,2010-9-1.

猜你喜欢
湖南经济发展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线建设在湖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