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河南生态省建设

2011-02-15 14:04马志林
中国水土保持 2011年4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河南河南省

马志林

(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工程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3)

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河南生态省建设

马志林

(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工程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省建设;河南

生态省建设必须首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从河南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生态省建设中的重要性出发,提出:河南生态省建设水土保持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主体地位;结合全国首次水利普查,摸清河南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状况;加大预防监督力度,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监测水平;大力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积极开展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项目储备,建设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认真落实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

1999年,海南省在全国第一个启动生态省建设;2003年,党中央向全国安排、部署生态省创建工作;2004年,国务院将生态省建设纳入政府工作重点。截至 2006年底,海南、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吉林、黑龙江、河北、四川、广西、辽宁等 12个省(区)已开展生态省(区)建设,天津、陕西正在启动生态省(市)建设。据河北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省建设简报》2006年第 16期(2006年 12月 29日)报道,14个已经开展和正在启动生态省(市、区)建设的地区总人口 6.6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51%;年 GDP总量 109 169.92亿元,占全国年GDP总量的 58%。

全国各生态省建设蓬勃发展为河南生态省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2007年 11月 27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话会议,全面启动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从 2010年起,河南省正式启动生态省建设,力争经过 20年的努力,建立高效低耗低排放的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安全体系和支撑生态文明的社会体系,建成社会和谐生态省。

在 2010年 6月 4日举办的“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推动河南生态省建设”高峰论坛上,副省长张大卫表示,河南省将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考核制、社会监督制等长效机制,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同时,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正在由发改委、环保厅、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一起共同编制,其核心内容将被编入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

1 河南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自然禀赋较差,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加上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要加快生态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扩大环境容量、拓宽减排途径,任务十分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依靠建立在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工业体系,成了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但是,这种比较优势正随着资源的渐趋枯竭和环境约束的加大而逐渐消失。据有关资料,河南备受瞩目的煤炭资源全省保有储量约 270亿 t,仅占全国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的 2.4%。从 2009年起,河南已经成为煤炭净调入省。此外,河南省铁矿石资源已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铝土矿资源只能维持现有铝工业生产规模 15年左右。

河南省系内陆省份,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已处于环境承载力的临界状态;总体上又是一个缺林少绿的省份,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 21位,人均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5、1/7,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河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部分区域的生态在破坏和退化。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能源消耗还将大大增加,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

河南多年平均风速较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扩散,导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持续累积,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且最高气温屡破记录。在水资源方面,河南省四类以上水质的河段所占比例已超过 40%,全省 1 000多万人面临着饮水安全的问题。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使荒山宜林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据统计,2008年河南森林覆盖率为 1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百分点。资源环境达到极限的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河南省的竞争力。

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提出以后,中部 6省区经济竞争加强,过去一直领跑中部地区经济的河南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5年,河南省 GDP总量超过 1万亿元,但此后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逐年下降;2009年,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虽在中部 6省区中位居第五,但据最新统计,在 2010年的前 4个月中,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落到最后一位。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缺少创新能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造成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因此,生态省建设是转型的突破口。

据了解,2008年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名列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建材、食品、煤炭、有色和钢铁,这一格局与“十五”时期的状况相比没有大的变化。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解决问题标本兼治的途径,低碳经济则是其中的最佳路径。河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及早确立这一模式可以避免以后走弯路。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为河南生态省建设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经河南境内的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等城市,通过干渠将这些城市自南向北连接起来形成城镇带,这条城镇带在河南生态省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选择生态城镇的建设模式,建设一条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带。同时,以生态城镇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圈(环城林带、环城森林)建设、交通通道(公路、铁路)生态绿化建设、河流渠道生态绿化建设、园林式生态乡镇和村屯建设、农田林网和荒山绿化、生态能源林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等为主线点[1],实行科学规划、点线面结合,加大投入,加快生态恢复,努力实现到 2030年把河南建设成为民富省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的宏伟目标。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内涵

2.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内涵

生态修复是针对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引发生态系统退化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人们主要借助和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功能,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补、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等内在修复机制,促进植被恢复和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有:①维护地表基底稳定性,保持和恢复植被、土壤及土壤肥力。②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③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对造成河流、水库及饮用水源污染的非点源污染源进行防治。④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生态修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有机结合是我国新时期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2]。

2.2 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内涵

所谓生态省,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方法,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科学合理的良性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3]。其内容主要包括:①人们从事经济建设和各类社会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防止出现新的生态破坏,这是对现在和未来而言的,是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方面。②必须通过发挥人力和自然力的综合作用,促进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防止生态恶化,促进生态环境改善。③通过上述“双管齐下”措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生态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各类生态退化的集中反映[4]。河南省许多贫困地区往往就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水土流失导致植被破坏、生态恶化,人与自然矛盾越发尖锐,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地区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保持水土就是保护人们的生命线。可见,水与土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其在生态省建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环节[5]。

3 紧密结合生态省建设,努力创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机制

3.1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明确和强化水土保持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正在编制的《河南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中,要明确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河南的一项长期的主要措施。

3.2 结合首次全国水利普查,开展河南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调查研究

《国务院关于开展首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0)4号]中,有关水土保持的普查内容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等,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借助这次机遇全力以赴,查清全省水土流失基本情况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情况和不同地区特别是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等的水土流失治理情况等。通过水利水资源普查,为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建立和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3.3 加大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力度

严肃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督查力度,避免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必须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否则一律不得开工建设[6];加大对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打乱挖乱弃、破坏地貌植被、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等不法行为,严肃查处不按章操作、不依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开发建设行为。在加大执法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全省预防监督规范化建设水平:一是要加强与水土保持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和落实;二是逐步改变部分地区以收费代执法的现状:三是积极推行执法公开制度;四是加强机构、执法装备建设。

3.4 不断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现代化

河南省地跨海河、黄河、长江和淮河四大流域,处于四大河流的上中游山丘腹地,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监测对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十分重要。

在监测技术上,要不断完善水土流失现代化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监测质量和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治理进程;加强重点区域和流域特别是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重点工程的监测,推广“3S”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逐步建立完善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在建设全省水土保持监测联网的同时,实现省网与全国联网,不仅为国家提供水土流失方面的宏观数据,而且也为本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河南生态省建设提供及时的、可靠的、科学的依据,为中原经济腾飞服务。

3.5 大力推进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水土流失是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发生在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控制区及城市周边影响区,由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水系,产生大面积裸露的地表或坡面,造成的土体移动、泥沙流失,河道、水库及城市排水管网淤塞等现象[7]。城市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危害比较严重:一是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8];三是淤积道路、堵塞管道、污染城市。城市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和生态安全,而且也影响投资环境,阻碍和制约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城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实现人居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要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及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之中,一是制定城市水土保持条例,把城市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定出适应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土保持法规,以法律法规规范城市水土保持,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城市水土保持监督体系;二是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并将其纳入全省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三是研究生态治理、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方法和技术;四是通过大力植树种草覆盖裸露土地,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3.6 加强水保科研、科技推广和项目储备,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建设

扶持科研单位,激活济源、陕县、嵩县、商城、鲁山、南召、密县 7个省设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建立以省水科院和水保所为中心的全省水土保持科研体系,以大量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支撑生态省建设。同时,与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吸引有关科研院所来豫设点开展研究工作。

积极储备水土保持科研和建设项目。通过对全省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需求,编制治理规划、小流域初步设计文件、河流水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研究课题项目建议书等,将其存入项目储备库伺机申报。要关注国际水土保持科技前沿,注重国际国内交流,加强成果引进和推广转化,积极储备“948”项目和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引进与推广项目。

发展水土保持产业。以拟建的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河南省示范基地为基础,选择不同特点的区域或以现有水土保持试验站、示范点(区)为蓝本申报建立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河南省示范基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区。在有效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的同时,建设高标准的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基地。在发展方向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改变以往依赖国家扶持的观念,充分利用河南省的地域气候优势发展水保产业,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法,逐步向“以站(区)养站(区)”的方向发展。

3.7 认真落实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

河南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存在着治理任务重、经费严重不足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继续造成水土流失的矛盾。因此,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拓宽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渠道,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008年以来,连续 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包括陕西、山西、河北等在内的不少省份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筹集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治理资金,不仅加大了各级财政对水土保持的投入,还解决了中央水土保持项目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协调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省水保主管部门要在各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建立、完善、落实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拓宽水土保持资金筹集渠道;研究制定《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先行试点,逐步实现全面、严格、足额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以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

[1]李久兰,杨红霞.论河南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20(2):50-52.

[2]徐广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34(6):35-36.

[3]陈洪清.试论生态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21-24.

[4]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加快我国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建设[EB/OL].http://www.qstheory.cn/zxdk/2010/201005/201002/t20100225_21434.htm,2010-03-01.

[5]陈善沐,林文莲.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福建生态省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调查与思考[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

[6]胥信平,潘树森.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省建设[J].中国水利,2002(1):69-70.

[7]王冬梅,张文艳,苏新琴.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5):49-53.

[8]卓文赳.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J].安庆科技,2002(3):27-28.

S157.2

C

1000-0941(2011)04-0021-03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2102110023)

马志林(1964—),男,河南南阳市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

2010-10-15

(责任编辑 赵文礼)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河南河南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