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发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河南郑州 450003)
“十一五”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成效
刘景发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河南郑州 450003)
“十一五”;水土保持;成效;黄河流域
“十一五”期间,黄河流域共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5.59万多 km2,治理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年均减少入黄泥沙 3.5亿 ~4.5亿t,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是:拦截粗泥沙第一道防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重点工程带动了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创了以大江大河重点一级支流为单元进行泥沙监测的先河;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取得突破,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黄河水土保持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突出重点,加强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5年间黄河流域共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5.59万多 km2,全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 22万多 km2。综合治理规模显著扩大,各种措施防护能力大幅提升,治理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5亿~4.5亿 t,进一步减缓了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速度,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和千方百计减少入黄泥沙目标的指导下,黄委党组进一步提出了牢固树立粗泥沙意识,努力构筑粗泥沙防线和把加强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重点转向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的要求。
围绕这一战略思路,近 5年来,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界定工作全面完成,相关分析和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这期间,水利部和黄委多次组织有关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深入多沙粗沙区现场考察和研讨,就加强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达成一致,就有关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寻求解决途径。2007年和 2010年召开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九、第十次委员会会议,对加强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进行了全面阐述,向国务院提交的加快治理的建议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积极宣传和多方呼吁,全河上下、行业内外和社会各界对黄河粗泥沙的意识和认知程度大大提升,对这一地区治理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为尽快构建拦截黄河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在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经过 20次易稿,编制完成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建议书》,并先后通过了水利部审查和国家发改委及中咨公司的评估。根据规划,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将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计划每年投资 10亿元以上,完成 2 000多座拦沙工程的建设。
在加紧做好粗泥沙区拦沙工程前期工作的同时,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淤地坝建设也有了明显进展。据统计,仅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 17%的多沙粗沙区和 4%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十一五”期间安排建设的淤地坝坝系,分别占到全流域的 40%和 18%;建设的骨干坝数量,分别占到全流域的 48%和 22%;建设的淤地坝可拦沙量分别占总拦沙量的64%和 35%。
2010年底,把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作为重点工程的《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这为下一步正式启动实施拦沙工程,构建拦截黄河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提供了重要支撑。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十一五”期间,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负责人等继续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盛华仁先后视察宁夏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深入黄土高原调研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两次定在黄河流域召开,向全国推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水利部连续 5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努力,“十一五”期间,黄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不断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除继续实施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外,还相继启动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仅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就涉及黄河流域的 50个县,每年安排中央投资约 3亿元。淤地坝试点工程继续稳步推进,每年中央安排 2亿元专项用于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近几年增加了投资,扩大了实施范围。据粗略估算,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每年中央投资达 8亿元。
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示范、辐射、带动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据各省(区)初步统计分析,2006—2010年,黄河流域共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59万多 km2,安排建设淤地坝 4 604座,其中骨干坝1 411座。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要实现对全流域全方位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监测,在目前国家投资有限、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站点缺少等情况下难度较大。为了充分利用黄委现有监测资源,突出重点,在短期内取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突破,达到既为黄河治理开发服务,又实现国家赋予的向社会公告流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发展变化趋势的要求,“十一五”期间,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黄委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即: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 23条入黄一级支流为单元,依托现有水文站网,合理优化、增补监测站点,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重点支流水沙特别是泥沙监测。根据上述思路,经过长期、连续监测,以期实现以下目标:掌握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危害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开发建设项目分布及其人为水土流失情况等,分析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发展变化及水沙动态变化趋势,为建立泥沙预测预报体系、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科学评价水土保持成效、实施多沙粗沙区公告以及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等提供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为了获得连续的泥沙及其级配监测资料,满足水土流失量化分析、预测预报的目的,依托现有水文站网,黄委于 2006年率先启动实施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水沙动态监测,开创了以大江大河重点一级支流为单元进行泥沙监测的先河。目前已取得了 21条重点支流连续 5年的水沙监测资料,为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支撑,为黄河泥沙预测预报体系建立积累了初步成果。此外,为科学评价小流域坝系建设实施效果,分别选择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 12条小流域坝系开展监测,已取得了连续 5年的监测数据。
随着黄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的进一步完善和榆林等 3个监测分中心的建成运行,以及各省(区)监测总站和监测分站与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网络连接,加之一系列水土保持应用系统的研发,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另外,为了接受社会的监督,编制并发布了首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向社会公告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成效、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等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进一步推动了流域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5年来,在补偿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标志着水土保持步入了一个新时期,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取得突破。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生态补偿机制这个热点问题,水利部紧紧抓住这一线索,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引导。黄委利用这一机遇积极推动,进行了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调研活动,并召开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现场会,大大促进了这项工作在黄河流域内的开展。陕西省政府颁发了能源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决定从 2009年起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预计每年可征收15亿元的水土流失治理资金。山西省也实施了有关政策,从煤炭开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水土保持,效果显著,生态补偿取得了重大突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大江大河等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加强流域管理和科学决策,“十一五”期间先后开发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数据库管理系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电子地图、小流域坝系规划三维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淤地坝建设管理支持系统等一批先进实用的管理系统,利用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建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这些应用系统的建立,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业务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三是淤地坝工程的技术研究和管理创新逐步深入。5年间,不断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布局、建设规模、淤地坝坝址选择、输沙模数、骨干坝枢纽组成、淤地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具体工作方案和要求,有效地解决了淤地坝等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问题。同时,积极加强建设管理和安全工作,每年都组织召开淤地坝建设管理座谈会,研究解决淤地坝可研、设计等前期工作和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淤地坝防汛、安全生产大检查以及地震损毁情况检查,严格落实防汛责任,使淤地坝防汛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确保了淤地坝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
四是前期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十一五”期间细致扎实地做了数十项规划、可行性研究及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取得了实效,为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监督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编制完成的《黄土高原(陕甘宁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坡改梯一期工程建设方案》,已得到国家认可并已启动实施;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编制完成的《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项目建议书》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另外,还完成了有关水土流失监测规划编制,以及监测系统建设、监测项目等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任务书等多项技术报告。
五是水保国策宣传扎实推进。按照水利部有关通知精神,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以宣传方式的不断创新,宣传内容的不断拓宽,宣传对象的不断扩大为特点,全面、持续、深入地宣传,使社会大众的水土保持观念和意识极大增强。各省(区)和有关单位高度重视,每年都制定宣传实施方案,把宣传工作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并制定了相关办法。特别是借改革开放 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 60周年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生态补偿机制和拦沙工程立项这两个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展示亮点进行了多形式、多层次大张旗鼓的宣传,效果十分显著。尤其是李国英主任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尽快立项建设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的建议”的议案,促进了国家高层对拦沙工程立项建设的认可。通过重点宣传,大大促进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拦沙工程立项建设的步伐。
S157
C
1000-0941(2011)04-0012-03
刘景发(1963—),男,陕西合阳县人,高级工程师,副处长,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1-01-06
(责任编辑 张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