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山
(江西省水利厅,330025,南昌)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水文。河流维系了生命,对水文条件的认识,对水规律的遵循,催生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智慧,最早就表现在对水的监测与研究上。4000多年前的大禹就是运用“水性就下”的原理,选择因势疏导洪水的科学道路,研究并运用水的运动规律治理水患的伟大探索者。人类文明以大河文明为主线而延伸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文是文明的使者。
(1)“大水文”发展理念
2009年,陈雷部长提出了水文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水文从侧重局部建设向注重整体发展转变,从技术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数据服务型向成果服务型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2)水文条例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7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明确了水文的法律地位,为正常开展水文监测工作,充分发挥水文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3)水文科学理论和技术与时俱进,长足发展
水文通过监测分析,系统研究水的变化规律,向社会提供洪水、旱情、水生态、水环境监测分析信息,从而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相关领域服务。水文不仅仅是防汛抗旱的哨兵,还是水资源管理的尖兵,是水生态保护的卫兵,更是人水和谐的参照物。
(1)气候资源环境给水文科技带来挑战,要求水文提高分析研究和全面服务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我国自然资源秉赋的基本特征、能源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对水文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要求,都对水文监测预报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水文推进理论更新和科技创新。
(2)经济社会进步给水文自身发展带来挑战,要求水文增强行政管理意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社会管理内容的日益广泛,社会管理职能的重叠交叉,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约束,使更多的主体涉足水文。目前,气象、环保、林业、海事等已依托水文传统工作发展业务。人们对生命意义重新审视和高度推崇,对灾难的抗争和前所未有的关注,信息时代新闻渲染的空前迅捷和放大效应,给水文行业依法服务、科学服务、全面服务带来挑战。水文的价值与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每一个决策层所关心、关注,水文要取得良性发展,就必须为社会管理者提供满意服务。
(3)水利发展形势给水文支撑带来挑战,要求水文增强洞察和超前意识
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是水。无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还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无论是保障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还是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无论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还是病险水库及圩堤除险加固、灾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都对水文的调研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测报和支援体系建设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1)江西正在崛起
江西全省面积16.69万km2,总人口4400万人,辖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江西正在崛起。特别是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
(2)江西是水利大省
江西省水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大水系。10km2以上河流有3771条,由南向北汇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从地表水看,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638mm,相应平均每年降水总量约2670亿m3。河川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1480亿m3,居全国第7位。江西同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值为212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682万kW。全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达到85%以上,鄱阳湖Ⅰ~Ⅲ类水质达到70%左右。鄱阳湖营养化状态为中营养,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大型淡水湖泊。
(3)江西有后发优势
江西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决定了江西水文在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江西水文可以也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江西水文发展必须做好长期努力、积极作为、争取地位的充分准备。
近年江西在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提出了“植根水利、服务社会,急水利之所急、想社会之所想,坚定不移地走大水文之路”的发展思路,把服务能力提高到了新的水准。
一是基本水文站网初步完备。现有水文测站2 829个。其中包括106个水文站,129个水位站,1 246个自动雨量站,268个水质监测站,6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水文缆道82座,测船63艘,测验技术不断提高。二是水情分中心系统。大江大河重点站引进了GPS和ADCP测流系统,2 000多个水雨情监测站信息实现实时采集、网络传输、计算机应用,是全国最早全面建设水情分中心、实现中央和省级雨水情自动监测报汛的省份。三是暴雨山洪监测系统。建成1 452个雨量站、116个水位预警自动监测站,基本覆盖建成山洪灾害防御点和重要村镇,为保障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第一期地下水监测系统。编制了《江西省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工程建设方案》,完成第一期14个地下水自动监测井建设和设备安装,发布了地下水公报。五是百大哨口工程。在主要江河源头、设区市界河、重要湖泊水库建立水质水量监测站,形成河湖监测网络的系统工程。六是水环境水生态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新增原子荧光仪、原子吸收仪与离子色谱仪、便携式多参数快速测定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环境条件得到改善,逐步走向整体化、合理化。
进入21世纪后,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防御山洪灾害、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支撑水利工程和鄱阳湖经济区建设等重大任务中,江西水文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水文减灾效益累计200亿元,被国家防办、水利部水文局历次表彰为 “全国水情工作先进单位”,两次获得“全国水文先进集体”称号,两次被国家防总、人事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被省委、省政府、省防指授予“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称号,是江西省直文明单位。“十一五”期间,江西水文预报技术、水文数据系统技术两次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水文应当植根于水利,服务于全社会
水文是水利工作的先行者,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一道保障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水利工作应急反应、快速反应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2)按照水文条例立法精神办事,才能做好水文服务
要吃透水文条例立法精神,要在水文条例的法定范围内从事水文活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
(1)抓住班子建设
近3年,江西省水利厅从其他单位、部门及县水利局选派厅、处、科级干部,充实加强省水文局和3个市级水文局的领导班子,其中有4位同志担任一把手。同时,从水文系统选调10多位干部到其他单位或部门工作,干部交流推动了水文人更快地融于社会。
(2)加强队伍管理
根据公务员法制定“三定”方案,推行上挂下派、转任轮岗、挂职锻炼、学习深造、竞争上岗、人才激励、干部考核评价、干部谈话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较有利于人才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的体制和机制,涌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铁林、江西十大“井冈先锋”之一潘书尧等一批先进典型。
(3)锻造水文核心价值观
要求水文干部职工认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怎样做好公务员,二是怎样做好有专业技能的公务员,三是怎样做好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的公务员。
水利要扬水文之所长,让水文在前台亮相,更要让水文敢于亮剑。2010年在抗击江西省50年一遇大洪水的斗争中,水文人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技术水平。在江西省水利厅表彰的120名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当中,有35人来自水文部门,为江西水文史上最多的一次。抗洪测报的成功助推了包括机构升格在内的体制机制转变。
江西水文监测鄱阳湖长达半个多世纪,丰富的基础资料成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江西省推动了鄱阳湖全方位水文水生态监测,加强河流特性与水体污染、湖泊水生态现状及演变趋势研究,开展了鄱阳湖藻类试点监测,开展了界河等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对全省25座大型水库进行了全面普查,完成了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前期水文论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防洪论证等一系列工作,水文专家数次陪同决策层领导和专家考察调研鄱阳湖,动议并承办了“鄱阳湖水文与水生态论坛”,发挥了水文参谋的重要作用。
2009年,江西省水利厅给水文下达了两项任务:一是推进“两个典型”建设,二是推进“两个基地”建设。“两个典型”就是培养树立以专业技能服务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两个基地”是指鄱阳湖水文水生态监测与研究基地和江西水文防汛抗旱预测预报中心基地。“两个典型”主要是对人的要求,对水文人意识形态和行动目标的要求;“两个基地”则是对硬件的要求,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
江西水文这些年有了一些进步,但是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离“大水文”发展目标还有明显差距,而最大的差距就是思想观念,最有效的解决手段就是进一步开放。江西是水文大省,但不是水文强省。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走大水文之路,任务繁重,道路漫长。水文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要通过开展“走出水文看水文、走出江西看水文”系列活动来拓展视野,促进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专业本领,培养和发现一批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业务骨干。以崭新的姿态,为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