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部分高校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德育干预策略

2011-02-14 09:04张立亚李蓝江徐绍琼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单亲单亲家庭家庭

张立亚,李蓝江,徐绍琼

(昆明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1 西部部分高校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为了解西部部分高校单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选用《常用人格和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随机抽取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麻醉、影像、检验、口腔医学、康复、视光、美容等8个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等2个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共31个班的149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486份,有效率99.46%。其中男生783人(52.69%),女生703 人(47.31%);年龄 17 ~22 岁,平均年龄(19.31±1.52)岁。在1486名学生中,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学生135名(9.08%),单亲家庭学生年龄在18~22岁,平均年龄(19.40±1.63)岁。双亲家庭学生1351人,单亲(或重组)家庭学生135人,分别统计了答“是”的人数在各组别中所占的比例。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有14个问题的P≤0.05,存在着差异。通过对这14个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易产生低落情绪、自卑、行为退缩;二是人格发展不良,性格内向,不敢与他人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三是情感淡薄,任性、冷漠、拒人千里之外,缺乏责任感。

2 西部部分高校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成长的人多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之,在亲情淡薄、缺少关爱的家庭成长的人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和消极的人生态度。我国单亲家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异家庭;另一类是父母一方去世的残缺家庭。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对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都是不利的。[1]西部高校受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思想观念、办学条件、生源经济状况等都有一定差距,单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一般来说,单亲大学生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同时呵护及引导,往往会形成心理上的障碍或疾病,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形成人格上的障碍,如自卑、孤僻、乖戾、嫉妒、冷漠等。在生活交往中表现为敏感、多疑,很难与别人建立融洽的关系,甚至逃避与他人的接触、逃避社会。相关研究表明,单亲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焦虑症、恐怖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等严重心理失常病症的比例,明显高于双亲大学生,而这些病症与其遭遇家庭变故的打击密切相关。

2.2 社会因素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作用

由于现今社会对离婚现象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并不同程度地对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歧视。西部地区多发展相对滞后,更易受到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对离婚的偏见与歧视更加严重。这些会让西部高校的单亲家庭子女感觉父母离婚是见不得人的,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认为自己被忽视、被遗弃,惟恐他人谈起,这都易于让他们形成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性格特点。

2.3 学校因素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格、道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提高,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单亲大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更需要强有力的学校教育暨思想政治教育,以代偿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此外,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沟通,特别是单亲大学生,因其多不能正确评价自身家庭而人为阻碍,更增加了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难度。学生在学校犯错误时,老师在分析其错误时因来自家庭信息的不足易产生偏差,导致处理不当,反过来更加剧了单亲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3 从德育角度探讨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从小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和亲情,内心比较孤独,渴望平等交流,但往往又行为退缩、自卑、敏感,戒备心理强,不善主动交往,所以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高校开展和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从德育角度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探索一种适合单亲家庭学生的德育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运用德育教育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理论基础

运用德育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应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因为德育教育工作与心理辅导工作包含于心理干预工作范畴之内,运用德育教育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是建立在心理问题干预的基本理论之上的;从另一角度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着工作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与二者结合和职能互补的可能性。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心理辅导工作为有效的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并为提高德育成效提供了新的途径;[2]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又为心理辅导的成效提供了助益。研究表明,思想道德修养好的学生,其心理素质也好。[3]因此,运用德育教育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建立德育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干预架构

3.2.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单亲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和疏导作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单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例如目前在西部部分高校普遍开展的《三生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号召力和感染力,避免了空洞无味的说教。同时,通过专题讲座和分组讨论等多种德育教育方式有助于增强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还要因势利导,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单亲大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可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单亲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自我发展。

3.2.2 围绕德育教育构建管理体系。

可构建由心理咨询员、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学生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家长组成的联动管理体系,及时反馈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做到出现问题早发现,做好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要利用学生之间直接沟通和交流,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开展朋辈辅导,有效及时地了解和解决简单的心理问题。同时,应充分调动心理咨询员、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与单亲大学生多接触、多关爱他们,密切关注单亲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的特点,及时有效地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增强家庭亲和力和教育功能,将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此外,要大力提高现有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水平和素养,开展耐心、爱心、信心“三心”教育和坚持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的“三不”原则,结合实际积极做好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既解决专业人员短缺的困难,又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总之,要通过构建围绕德育实施教育的管理体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单亲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层面。

3.2.3 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建设好技术服务平台。

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建好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详细记载和跟踪了解,为单亲大学生提供有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调查活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是对大学生生活、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的成熟及全面发展。成功的经验证明,将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控制单亲大学生错误观点、消极的情绪状态,防止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减轻单亲大学生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全发展。高等教育随着时代的要求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育内容在丰富、培养目标在提高,针对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必将向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4]根据单亲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和心理发展需求,调整单亲大学生心理干预的途径和方法,对单亲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干预,才能够满足其客观需要,促进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5]

[1] 王雪军.单亲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1):110-112.

[2]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3-18.

[3] 宋兴川,金盛华,李波.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54.

[4] 雎密太,张建新,云炜恒,等.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的理论建构[J].心理科学,2005,28(6):1463-1467.

[5] 王兴华.我国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单亲单亲家庭家庭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干预机制
家庭“煮”夫
单亲爸爸育儿经:军事化管理收服“公主心”
恋练有词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单亲妈妈张柏芝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