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高速发展。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每年建筑面积将达到16到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200亿平方米。同时,建筑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与其他所有的人工产品相比,建筑应对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负更多的责任。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与规模以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进入新世纪,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从长远角度看,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建筑业中推行可持续战略,发展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是我国实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建筑施工领域,绿色施工满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要求,同时也是建筑施工的发展方向。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的《绿色施工导则》,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在保证安全、质量等基本的要求前提下,通过科学的管理与技术进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1环保(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
建筑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绿色建筑中必然包括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建筑施工中具体应用体现,我国建筑业要想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切实推进绿色施工是必由之路。我国现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建设需求,建筑数量和建设速度前所未有。同时,建筑业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资源和能源消耗非常突出,建筑业能否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绿色建筑发展到现在,在实践中推行的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主要表现在绿色施工在实践中存在着呼声很高,但落实在行动中少。同时,也存在着标准欠缺、规范性较差等现象。建设方对绿色施工认识存在不足,实施过程中推动力不够;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绿色施工还没有系统科学的制度来予以促进、评价及管理,造成绿色施工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并未得到充分应用。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绿色施工是施工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在实际推广中举步维艰,这中间到底为什么?为此,笔者结合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对此问题进行实地探讨。
首先,虽然在理论层面,国家政府和相关研究人员已把绿色施工提高到战略层面,但在实际工程中,施工企业领导和具体施工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还不够,绿色施工的动力还不足。在实践中,施工承包商常把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淆,以为绿色施工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来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过程中扰民、绿色工地周边环境等。对绿色施工认识的不到位,会使得采取绿色施工技术时是比较被动、消极的,从而难以在实践中推行。
其次,对于施工企业,绿色施工常意味着要选用绿色环保材料、成本往往会提高,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绿色施工要求要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等,这些通常要求增加一定的设施或人员投入,或需要调整施工作业的时间,因此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一些节电节水措施,如果施工时间不是太长,则会由于应用时间短,节约的费用可能会低于其投入费用,因而可能得不到实际应用。现阶段,承包商的首要的目标,则是用最短的工期,最低的成本完成项目,因此,绿色施工与建筑承包商在短期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并不一致,这也将直接导致绿色施工难以在工程中推行。
另外,由于缺乏完善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使得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宏观调控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难以对绿色施工予以科学的评价及管理。这将导致实施绿色施工者得不到表扬和补偿,不执行绿色施工者没有得到处罚,长此以往,结果肯定是绿色施工的难以持续推行。
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法规、制度体系是推动绿色施工及其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理性自觉时,还需要靠政府部门的参与和引导,以及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利用审批、税收、财政、罚款、吊销执业资格等手段,建立“赏罚分明”的绿色施工市场激励机制。同时,对绿色施工执行比较好的承包商,必须考虑其绿色施工中的经济补偿问题。
提高人们的绿色施工意识,是从长远角度解决绿色施工应用的关键。首先,应继续加强提高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而对于建筑工程各方,包括建设单位、监理、施工单位,则应加强绿色施工意义的宣传和教育,使工程建设各方都全面正确理解绿色施工,并充分认识到绿色施工的重要性。此外,还应加强建筑一线工人的教育,提高建筑企业职工素质,毕竟,对于工程施工中的节能、节材等环节,都需要一线的施工工人去执行。对于这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政府、媒体对此有重要责任。政府进行方向引导,媒体进行舆论营造和具体教育实施。只有全社会的共同不断努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施工光荣、野蛮施工可耻”的强有力氛围,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绿色施工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