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景观的品质甚至比建筑外观更重要,因为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品质量直接影响到住户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旧的住房分配体制逐步的取消,新的房商品化制度的进一步的建立,使得建筑开发建设的理念得到了转变和更新。同时建筑的建筑规划设计也应关注作为建筑延伸的建筑与环境设计,并不应只强调建筑单体及中心绿地广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人们的私有空间逐渐成为了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对家庭的留恋及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人们对组团内部的亲和感要求及空间活动的变化,越来越重视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间和组团内部的空间环境,这是最接近人们自身的私有空间。建筑与环境指的是建筑之间的环境,与建筑室内一样是人们最基本的建筑活动的环境,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环境是以建筑的形式来构筑空间的方式,从对于健康人居的根本目的来说,建筑与环境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民的绝大多数基本需求必须在家门口就近予以满足,建筑与环境质量对个人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而建筑与环境的设计与研究就需要创造与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各类场所来满足建筑者的需求。
(1)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性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建筑与环境的空间在形式和功能上分别具有拓扑性和互补性。从空间结构看,在设计中也是要求从总体来把握,处理好建筑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因为建筑与环境依靠建筑的围合存在,其空间意义也是通过建筑的围合来表达的;从绿化系统看,其绿化景观往往通过总体统筹设计把握,因为建筑绿地的面积往往可以占到居建筑区用地总面积的很大比例,是建筑区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路系统看,建筑与环境连接所处建设区域的道路和入口,对于设计有地下停车场所的建筑与环境还具有着立体交通的联系,具有交通的连续性。
(2)建筑与环境艺术功能的互补性
建筑空间往往强调家庭内部的交往,而建筑与环境则为不同家庭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场所。由于建筑空间多数是私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建筑与环境则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决定了建筑与建筑与环境功能上的互补性。良好建筑与环境设计也为建筑的通风、减噪、净化空气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1)坚持生态的原则。坚持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提倡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应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2)坚持社会性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体现 社区文化氛围,以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美化建筑及生活的环境,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的方式进行设计。
(3)“人态平衡”的原则。在所设计的建筑区内,针对使用者的文化层次、身心特点、行为心理,组织井然有序的购物、休闲、运动、交往等居住的环境。创造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创造人与人和谐的环境,配套完善服务设施,组织好邻里之间相互往来的基本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健康、舒适。
(4)“心态平衡”的原则。创造人自身和谐的环境从而达到“心态平衡”,这也是建筑区健康的重要标准。由于居者的私密性、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所以在人居环境设计中不仅要有安全性,更要遵循求空间环境的对外交往的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等因素的考虑。
(1)活动场地
建筑区的活动场地主要包括健身运动场和儿童游乐场等主要功能区。健身运动场包括运动区和休息区,运动区地面宜选用平整防滑适于运动的铺装材料,同时满足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的要求。休息区室外健身器材要考虑老年人的使用特点,要采取防跌倒措施。休息区布置在运动区周围,宜种植遮阳乔木,并设置适量的座椅,供健身运动的居民休息和存放物品。
(2)绿化种植
建筑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的道路,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设置适量的硬质铺地;建筑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为了避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便于对设施的管理维护,必须重视对种植位置的选择设计;在建筑物的西面,为了在对夏季达到降温的明显效果,适宜栽种一些高大阔叶乔木的植物;在窗户的附近不宜栽种高大的灌木植物;建筑物旁边的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架空层内宜种植耐荫性的花草灌木,局部不通风的地段可布置枯山水景观;架空层作为使用者在户外活动的半公共空间,可配置适量的活动和休闲设施。
(3)景观小品
建筑区的环境不同于公园或其它公共场所的环境,它具有可重复使用的基本特征,为了使得建筑景观小品缺少观赏性和趣味性人们就不会有新鲜感,很少去关注它,所以在其内部的景观小品设计要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雕塑等景观小品与周围环境共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为了提高整体环境景观的艺术境界,赋予景观空间环境以生气和主题,使空间诱人而富于意境,通常以雕塑等小品小巧的格局、精美的造型来点缀空间环境。在布局上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恰如其分地确定雕塑的材质、色彩、体量、尺度、题材、位置等,展示其整体美、协调美;配合建筑、道路、绿化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而设置,起到点缀、装饰和丰富景观的作用。
(4)交通设计
作为建筑区内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道路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所以对于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的设计要符合基本导向的要求,可以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此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人车共存的设计途径基本是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小区道路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如果要针对人车混行亦可较好解决区内私有车辆不断增加,在车辆停车后方便到达建筑的基本思路,并且做到不妨碍人性化生活坏境空间的质量的设计内容,可以对道路空间的人行区域加以铺装,对建筑区内道路的行车速度与道路路线加以控制,并进行良好的绿化和景观小品的设置。为了有效地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等,可以适当的建立“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的目的在于保证建筑内部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使建筑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的进行。地下停车己经成为目前新建居建筑区的一种趋势,利用地下室停车既解决了日益增长的停车场地要求,对于高层建筑来说也具有建筑的易达性,使建筑构筑物之间的环境摆脱了车行道路的束缚。对于消防车道的设计,可以选择与人行道以及院落车行道合并进行设计使用,比如设计成隐蔽式车道,种植不妨碍消防车通行的草坪花卉在4米宽的消防车道内,并进行铺设人行步道的方式,舍得消防通道平日可以作为休闲的绿地使用,出现消防事故时可以供消防车使用,这就会很有效地弱化了单纯消防车道的生硬感,并能够提高周边设计的环境和景观效果。
建筑与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和空间是从人类认识的逐渐提高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时候开始的。人类建筑与环境的改善直接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同样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需求。建筑与环境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是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分不开的,使人们逐步实现健康人居的根本目标,推动了建筑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