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权利
(西安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陕西 西安710032)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其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一定难度等课程特点[1]。由于课程的知识面宽、内容多、学时又少,造成教学过程的教与学“两方有难”的现实,教师面对诸多内容存在讲授知识取舍的难题,而学生由于知识链不完整,对所学内容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亟待教学一线老师和管理者进一步积极思考,本文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两侧面进行分析,祈望对同行有所裨益。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在《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内容精选和组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内容重点突出,丰富了生产实践的内容,加强了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虽然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大体知识体系骨架也已经初步确定,但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尚存在分歧,给任课教师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是,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教学过程中诸多内容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涉及到,在组合教学内容的时候,受到自身知识、教学条件、专业特点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十个老师十个内容”的局面。
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将加工原理、刀具、机床、夹具和工艺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首要一点就是如何构建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建立与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以机械制造工程基础理论为主线,围绕工艺规程制定为核心内容,培养机械设计、制造、管理能力为目标。随着大机械课程理念的普及,机械制造工程学的综合性更明显。
例如,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加工装备、加工路线的选择,均涉及切削原理及刀具设计、机床、夹具、工艺学等诸多课程的内容;加之,合理的工艺规程制定,除了依靠上述课程理论知识,还一定程度上依赖的实际操作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应满足构建机械制造能力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增加一定量如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实用范例。
教学内容的设置方式是,针对不同的授课者,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按照应用场合的差异而分级别。
以机床夹具设计章节为例,对非机械类学生,讲授内容包括:工件的装夹方法、夹具的工作原理与作用、夹具的分类与组成、各类机床夹具。对机械类的非制造类学生,除包括上述非机械类教授内容外,还包括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对机械类的制造类(包括设计类)学生,除包括上述非机械类教授内容外,还包括夹具误差计算;组合夹具和专用夹具设计。
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依据教学时间长短,教学内容应包括难度不同的数学知识为背景的理论内容、不同层次的应用实例,力争使不同级别学习的学生,均能在知识上得到完善同时能力上有所提高。
教学内容构建原则是,既要有连续性、更要有变化性。
《机械制造工程学》的教学内容,集中代表并反映了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一段时间内应该具备稳定的连续性。同时,具体教学内容更应该是变化的,课程内容制定者应该根据行业、地区、学校的自身特点出发,以工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学习目标,从学习者将来工作中必备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构建各自学校的特色教学内容。任课老师,更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防止因教学内容超过“保鲜期”而出现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
课程内容设置者和执行者,只要遵循上述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设置方式、构建原则,积极投身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的进程,就能保障高水平的教学内容的形成。有了高品质教学内容的“素材”,还要有高水平教学方式的“巧妇”,才能保证有良好的课程教学品质。
随着课程设置改革的不断推进,庞大教学内容和紧缺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需求日趋高涨的今天,如何将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通俗化地传递给学生、如何提高书本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移效率和速度,值得所有老师深入思考。任课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能否成为“巧妇”,直接决定着课程教学效果。
在讲授工艺规程设计章节时,选择应用中常见的车床主轴组件为例,以零部件的加工工艺为总线,重点阐明零件的典型表面加工工艺。
讲述加工原理中一些比较难懂的内容时,利用三维动态原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3]。
讲授加工方法选择、加工顺序安排内容时,通过录像资料再现车间生产,来营造工厂加工氛围,以理解加工方法、加工顺序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讲述机床、刀具等工装的选择时,通过图片及相关表格的展示,形象、直观地传递设备有关指标及用途,具有缩短所需教学时间、增加信息输入量的优点,且会有较好的授课效果。
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尽量利用生产实习机会、已建的校内外加工基地等真实存在的生产车间,借助实物进行教学,从具体零件的功能分析开始,进行有关加工方法选择、加工顺序安排、工序基准确定、切削用量和工时计算等能力训练。
另外,机械行业设备展、二手设备交易站等免费性的机械零部件集中地点,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填充自身零部件造型结构方面、机器及机构运动形式方面等知识和经验上的盲点。课堂之外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身心的投入、内容在课本中尚未见过,学生的接受效果,明显会高于课堂内教学。
以动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课件,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难以讲清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且增加信息量[4]。但教学课件的使用,存在着巨大的弊端,那就是教学过程很可能完全依赖课件,尤其是工程背景较少教师,他们几乎照“脚本”宣读,滋生其惰性,使其有机会跳过仔细备课的重要环节。因此,《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课件的使用,一定牢牢把握适宜的“度”。同时,课任老师应该精心设计适宜本单位使用的教学课件,并在使用中不断补充、改进,使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辅助作用。
课程内容执行者,只有综合应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将车间、行业展览等多中场合也作为课堂、积极制作对教学能起到真正辅助作用的课件,并加以适宜地使用,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就能促进优良效果的教学方式的建立。有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巧妇”,还有高品质教学内容的“素材”,令人满意的课程教学效果,就有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性质有极强的实践性,要求任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不断更新,更要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大作业、实地参观、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逐步训练机械相关的必备工作能力,实现合格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1]朱天贵.讲授机械制造工程学的几点体会[A].郭可谦.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2]蔡邦智,朱德滨,李玮.《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S1):40-42.
[3]庄建伟.研究开发机械制造工程学CAI[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6):78.
[4]周荣安.机械制造工程学CAI的开发[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