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芝贵 杜乐新
(1.滁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滁州 239000;
2.安徽省来安县畜牧兽医局,来安 239200)
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诊治
魏芝贵1杜乐新2
(1.滁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滁州 239000;
2.安徽省来安县畜牧兽医局,来安 239200)
随着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结合滁州市的区位优势,即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政府加大对畜牧业投入等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势条件,滁州市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畜牧业已成为滁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但由于动物疫病种类增加,防控难度加大,难免给养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调查显示,仅1养殖户因疫病发生就导致52只山羊死亡,经济损失达5万元。2009年7~9月份,滁州市的南谯区、明光市、全椒县等地山羊相继发病4152只,发病率占总存栏量18.08万只的2.3%,死亡857只,死亡率为0.48%。经地方兽医诊断,末明病因,用药无效,并且发病羊只逐渐增加。后经当地兽医推荐,有3家养殖户来滁州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就诊。
问诊表明,3个养殖户分别来自滁州市城郊、黄泥、三官一带,山羊放牧于山头、树林,均于8月15日左右开始发病。3养殖户共存栏山羊671只,发病294只,发病率为43.88%,死亡92只,死亡率为13.73%。经了解,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病羊只看不出明显症状,只是放牧时退后,四肢无力,尾根及肛门部苍白,体温正常,惊叫不安。病羊表现精神萎顿,两眼无光,眼结膜水肿,被毛粗乱,可视粘膜苍白,消瘦,下垂性水肿,个别山羊便秘,粪带粘液,最后倒地,窒息而。
笔者对死亡的羔羊进行剖检,可见尸体消瘦、贫血,皮下脂肪及各脏器明显苍白,皮下及颈下有水样胶冻样物质。脾萎缩、变形。真胃内食糜很少,粘膜有出血点。瘤胃胃壁发现少量淡红色虫体,有的呈红白相间麻花样扭曲,网胃和瓣胃内有较多红色虫体,真胃内有层层交织成团的虫体团。虫体呈毛发状,短的10~22mm,长的27~35mm。
(1)根据流行特点、病羊症状、死羊的剖检病变结果,初步诊断为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2)实验室确诊:①取虫体镜检,该虫体呈毛发状,淡红色,颈乳突显著,呈锥形,伸向后侧方,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背矛状小齿。雄虫长10~22mm,尾端有交配伞,背肋呈倒“Y”/“人”形。雌虫长27~35mm,红白相间,捻转似麻花状。②取新鲜粪便或直肠粪便,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出虫卵。
笔者采用以下方案治疗,效果显著,1周后病羊全部康复。
(1)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1%注射液,按0.02~0.03 ml/ kg,1次性皮下或肌肉注射。
(2)对已不能吃草、不能站立的体弱病重羊隔离饲养,减少放牧,同时给予补液强心,增加营养,加强护理。
(3)补充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铁)饲料。病羊注射右旋糖酐铁,4 ml/只。
也可应用以下药物治疗该病:
左旋咪唑:按5 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或按8mg/ kg体重,1次性口服。敌百虫,按50~60 mg/kg体重,1次性口服。
丙硫咪唑:按5~15 mg/kg体重,1次性口服。
采用以上药物对全群羊进行驱虫,必要时,可间隔5~7 d再应用1次。
(1)近年来,随着滁州市养羊业的发展,种羊及羔羊调运频繁,是造成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2)此次发病的山羊属滁州市养羊较为集中,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和半山区地带。据资料显示,在山地牧场,幼虫数量在夏季逐渐增加,8月份最高;虫卵在37℃发育至第3期幼虫所需时间为3~4 d,时间最短。滁州市今年8月份气温较高,34 ℃左右,为羊捻转血矛线虫的幼虫发育创造了条件。
(3)滁州市山羊混养严重,羔羊与大羊没有分开饲养,以放牧为主,饲养粗放,平时很少投喂全价饲料,且在雨后、早、晚和潮湿低洼地带放牧,这时间为幼虫活跃期;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不能定期驱虫,疫病预防不到位;经济条件较弱,一旦发生病情,抵抗疫病风险能力差,甚至放弃诊治;饲养条件简陋,发病时,不能及时隔离,造成2次或重复感染;不能及时清理粪便和消毒,粪便随意堆放,末经堆积发酵处理,杀灭虫卵,切断传染源。
(4)该病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羔羊自身免疫力低下,在短时间内集中感染大量幼虫。据资料显示,当自身免疫下降到不足以抑制幼虫发育时,幼虫便成批发育而引发羊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由于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多年来在滁州市没有发生,今年在滁州市首次发现,迄今尚末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故突然发病,得不到及时诊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做出如下提示:(1)提醒临床兽医工作者,遇到类似病情,除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应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及时为养羊户提供预防和治疗方案,为健康养养提供保障。(2)广大养羊户也要高度重视寄生虫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