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林业职官和护林诏令及造林活动

2011-02-13 01:32刘锡涛
中国城市林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职官林业

陶 泳 刘锡涛

1 南昌市第一中学 南昌 330003

2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州 350007

唐代林业职官和护林诏令及造林活动

陶 泳1刘锡涛2

1 南昌市第一中学 南昌 330003

2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州 35000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一个时期。唐代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政府既设有林业职官又颁布护林法规典章,还积极组织造林活动。这些都值得当今借鉴。

唐代;森林;植树;护林诏令;林业职官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一个时期,其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就唐代的林业职官、林业保护诏令及植树造林作简要介绍。

1 林业职官

林业职官是伴随着人类与森林关系的进一步加深而产生和不断演变完善的。至唐,林业职官发展成为有领导体系、职责分工、奖惩制度及定额定员,并担负着管理国家山泽、征收赋税、制定林政、培育苑囿等工作职责的管理员工队伍。唐代林业职官的设置及分工、职责大致如下:

尚书省是唐中央政府执行机构,下辖六部,即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工部负责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山林川泽等相关事务。工部设尚书1人,正三品;侍郎1人,正四品下;郎中1人,从五品上;令史12人;书令史21人;亭长6人;掌固8人。尚书、侍郎负责“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工部下分4个司。其中,虞部司、司农司负责与林业相关的职责。虞部司设郎中1人,从五品上;员外郎1人,从六品上;主事2人,从九品上;令史4人;书令史9人;掌固4人。郎中、员外郎负责“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①《旧唐书》卷43《职官》。司农司设卿1人,从三品上;少卿2人,从四品上;丞6人,从六品上;主簿2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上;府28人;史76人;计史3人;亭长9人;掌固7人。卿“掌邦国仓储季积之事,总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与诸监之官属”②《旧唐书》卷44《职官》。

负责林业职责的部门除了以上的工部外,还有上林署、司作监、将作监及京、都诸宫苑等部门。上林署设令2人,从七品下;丞4人,从八品下;府7人;史14人;监事19人;典事24人;掌固5人。“令掌苑囿园池之事,—凡植果树蔬,以供朝会祭祀。①《旧唐书》卷44《职官》”司作监设监1人,从六品下;副监1人,正七品下;丞2人,正八品上。“植竹、苇、供宫中百司簾篚之属,岁以筍供尚食。②《新唐书》卷48《百官二》”京、都诸宫苑各设总监1人,从五品下;副监1人,从六品下;丞2人,从七品下;主簿1人,从九品上;录事3人;府8人;史16人;亭长4人;掌固6人。总监“掌宫苑内馆园池之事”,副监则“掌禽鱼果木”③《旧唐书》卷44《职官》。京、都苑四面监管理苑内宫馆园池的修造及种植,各设监1人,从六品下;副监1人,从七品下;丞2人,正八品下;录事1人;府3人;史3人;典事6人;掌固4人。将作监设大匠1人,从三品;少匠2人,从四品下;丞4人,从六品;主簿2人,从七品下;录事2人,从九品上;府14人;史28人;计史3人;亭长4人;掌固6人。大匠负责“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④《唐六典》卷23。其下属机构有左校、右校、中校署及百工、就谷、库谷、太阴和伊阳等监。左校署设令2人,从八品下;丞4人,正九品下;府3人,史12人,监作10人,从九品下。“乐具、簨篪、兵仗、器械及丧葬、仪制诸司什物皆供焉。⑤《唐六典》卷23”右校署负责版筑、涂泥及粉刷之事,设令2人,从八品下;丞3人,正九品下;府5人,史10人,监作10人,从九品下;典事14人。中校署负责舟车、兵械和杂器,设令1人,从八品下;丞3人,正九品下;府3人;史6人;监事4人,从九品下;典事8人;掌固2人。百工、就谷、库谷等监各设监1人,从七品下;丞1人,正八品下;府1人;史3人;典事21人;录事1人;监事4人。

从以上机构的设置来看,唐代林业管理部门主要集中在京城及东都洛阳等地,既有全国宏观上的管理部门,又有微观各谷、监、署的管理机构。其不足是还没有设置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专一管理林业的部门机构,林业管理仅仅附属于工业、农业和京城管理等部门的职能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唐朝封建统治者还没有真正把森林视为一个重要的资源来抓。

2 唐政府的护林政策及诏令

唐政府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林业职官的设置保证了措施政令的执行到位。同时,对一些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给予打击,违者必究。《唐律疏议》是唐政府制订的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杂律》规定:“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 “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对烧野火也做了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对乱砍乱伐林木者规定:“诸……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

《唐六典》是唐代典章制度的汇编,也对采捕畋猎等活动做了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森林的作用。“凡采捕渔猎,必以其时。冬春之交,水蟲孕育,捕鱼之器,不施川泽;春夏之交,陆禽孕育,蝚兽之药,不入原野;夏苗之盛,不得蹂藉;秋实之登,不得焚燎”,“凡京兆、河南二都,其近为四郊三百里,皆不得弋猎采捕”,“每年五月、正月、九月皆禁屠杀采捕”,“凡五岳及名山,能蕴灵产异,兴云致雨,有利于人者,皆禁其樵采”⑥《唐六典》卷7。

除法律与制度外,政府还出台一系列诏令、法规对国家一些重点地区、山岳、墓地等颁布禁伐令,对那些不利于动物繁殖、林木生长的采猎活动作了时间上的限制。“凡四时之禁,每岁十月以后尽于二月,不得起冶作;冬至以后尽正月,不得兴土工,春夏不伐木。”“凡宫室之制,自天子至于士庶各有等差,天子之宫殿,皆施重拱、藻井;王公诸臣,三品以上,九架;五品以上,七架并厅厦两头;六品以下,五架。其门舍,三品以上,五架三间;五品以上,三间两厦;六品以下及庶人,一间两厦;五品以上得制鸟头门。”“凡修造所须材干之具,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⑦《唐六典》卷23”“凡郊祠神坛、五岳名山,樵采、刍牧皆有禁,距壝三十步外得耕种,春夏不伐木。⑧《新唐书》卷46《百官志》”。政府限制宫廷、官员家居建筑规模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对用材的限制,有保护林木的效果。

此外,个别帝王还在不同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保护诏令、文勅,以补充法律、制度的不足。开元四年(716年)正月十九日令: “骊山峙秀峰峦,俯临郊甸,上分艮位,每曳云而作雨,下出蒙泉,自今以后,宜禁樵来,量为封城,称联意焉。①《唐大诏令集》卷74《禁骊山樵采勅》”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封泰山、大赦天下,令“近山十里,禁其樵采”②《旧唐书》卷8《玄宗上》。玄宗皇帝还颁布了禁猎的诏令:“其天下弋猎采捕,宜明举旧章,严加禁断,宣布中外,令知朕意”,“诸府郡至春末已后,无得弋猎采捕,严力禁断,必资杜绝”③《全唐文》卷32。德宗皇帝建中元年 (780年)五月下诏:“自今以后,每年五月,宜令天下州县,禁断采捕弋猎。仍令所在断屠宰,永为常式,并委州府长吏,严加捉搦。④《唐会要》卷41《断屠钓》”睿宗皇帝在复建桐柏观时也下令: “闻始丰县人毁坏壇场,砍伐松竹、耕种及墳墓”,“令州县与司马鳏师相知,于天台山中辟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庭,禁断采捕者”⑤《唐文拾遗》卷19。

3 唐代造林活动

政府在设置林业职官,颁布禁伐森林法规制度的同时,更多地还是积极组织造林活动,发展林业生产。这在唐朝前、中期表现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定在均田制的土地上,每户要种植桑、榆等树木,如每户永业田上“课种桑五十根以上”⑥《通典》卷2《田制下》。德宗皇帝建中四年 (783年)还下诏:“天下田计其顷亩,官收十分之一,择其上腴,树桑环之,曰公桑,自王公至于匹庶,差借其力,得谷丝以给国用。⑦《旧唐书》卷49《食货下》”武宗皇帝会昌二年 (844年)四月则下令:“旧课种桑,比有勅命,如能增数,每岁申闻,近知并不遵行,参加翦伐,列于廛市,卖作薪蒸,自今委所由严切禁断。⑧《唐会要》卷30”

2)城市绿化比较普遍。典型的是长安与洛阳。长安是绿化工作做得很成功的城市,其绿化工作直接由都城的行政长官京兆尹负责,具体工作由左、右街使负责,绿化活动全民动员,费用全由政府支出⑨《唐会要》卷86《街道》。长安城的植树造林活动曾开展过多次: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玄宗“令两京道路并种果树”(10)《唐会要》卷86《道路》;永泰二年(766年),代宗令“种 (长安)城内六街树”(11)《历代帝王宅京记》卷6;德宗贞元十四年 (798年),京兆尹吴凑带领人们“尝于官街树槐”(12)《长安志·京兆尹》。

长安宫城附近有三大苑囿,即西内苑、东内苑和禁苑,是皇家的风景园林游赏区和狩猎区。其中最大的是禁苑,其东接灞水,西包汉长安故城,南连京城,北枕渭水,周围一百二十里,面积比今天的西安城还大,是皇帝及其宫眷游玩的地方(13)《长安志》卷6。苑内宫亭共二十四处,设有专门机构来掌管宫中植树及修葺园苑等事务。苑中林木繁盛,潭池相接,庭园、水池数十处,著名的有鱼藻宫、未央宫、临渭亭、流杯亭、桃园亭、樱桃园、东西葡萄园、梨园、洁绿池等。苑内牡丹、千叶桃花、萱草、醒醉草、千叶白莲等奇花异草随处可见。苑中还有各种果园,如桃园、梨园、葡萄园等 (西内苑中还有樱桃园)。这处园林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皇室提供新鲜水果,具有经济植物园的性质。

长安东郊有很多贵族园林。高宗女太平公主、薛王李业、权相李林甫等达官在这里建有花木繁茂、台榭辉映、曲折幽邃、面积很大的“别业”。长乐坡和灞河两岸栽种有大片柳树。春天来到,柳絮飘扬,犹如雪花飞舞。“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骊山遍布青松翠柏,山下有芝兰谷、荔枝园、梨园、椒园、东花园等,处处一片生机。“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14)乾隆《临潼县志》卷2《纪事》”骊山东绣岭和西绣岭,不仅松柏茂盛,而且遍植花卉,每当夕阳西山,峰岭更显秀丽。“骊山晚照”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洛阳号东京,交通方便,经济繁荣。城内园囿林立,花木生长茂盛。定鼎门街是城市的中轴线,也是主干大道,道旁种植了樱桃、石榴等 树木。在一些宫殿房屋里还种有枇杷、海棠、青梧桐及名药奇卉、名花绿草。洛阳人善于植花接木,爱花养花成风。唐宰相李德裕曾将产自南方的松、榧、桧、桂海、棠、木兰、山茶、紫丁香、百叶木芙蓉、百叶蔷薇、紫桂、簇蝶、海石楠、俱那、四时杜鹃、紫苑、黄槿等大量花木引种在他的别墅所在地平泉庄。

此外,南方的一些城市,如苏州、杭州,也普遍种植杨、柳、松等树木。苏州的景观是“烟水吴都廓、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家至,舟盈百处楼。①《全唐诗》卷481李绅《过吴门二十四韵》”全城处在绿色的海洋之中,白居易到这里也多有感慨:“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②《全唐诗》卷447白居易《苏州柳》”杭州更是个风景秀美的山水城市,有诗为证:“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③《全唐诗》卷443白居易《余杭胜》” “柳堤行不厌,沙软絮靡靡。④《全唐诗》卷443白居易《湖亭晚归》”“旁松人迹少,隔竹鸟声深。⑤《全唐诗》卷443白居易《早行林下》”其城市绿化可谓典范。

3)经济林广为种植。果树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到唐代时,无论是果树的品种还是范围都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此前,枣、桃、李 (无核李)、杏、梅、梨、栗、林檎、柿、安石榴、木瓜、樱桃、葡萄、软枣、酸枣、桑椹等水果在中原普遍种植,唐时又引进扁桃、无花果、阿月浑子,黄肉桃、黄色绵苹果等。南方则是热带、亚热带水果较多的地方。茶叶是经济林中的典型。据考证,唐代产茶地达五十多州,遍及今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地。“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⑥《册府元龟》卷510《邦计部·重敛门》”泸州境内“作业多仰于名茶”⑦《全唐文》卷772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祁门县“其疆境亦不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杆茗,高下无遗土”⑧《全唐文》卷802张途《祁门县重修阊门溪记》。经营茶园的大量是农民。“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⑨《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此外,油桐、油茶、漆树、白腊树等也多为人们所种植。

行道树、墓树、庭树等各种方式的植树活动在唐代也较为普遍。从参与植树者来说,除诗人、百姓、官员外,还有僧人⑩刘锡涛《唐人植树略述》,农业考古,2007年第1期第174-181页。

Forestry Officials,Forest Protection Order and Afforestation Activities in Tang Dynasty

Tao Yong1,Liu Xitao2

(Nanchang No.1 Middle School,Nanchang 330003,China;2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r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Tang Dynasty represented prim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 feudal period,when natural environment was relatively good,Forest protection and afforestation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at this time.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cruited forestry officials,promulgated forest laws and regulations,and actively organized afforestation activities,all of which are worth of learning.

Tang Dynasty,forest,tree planting,forestry official

S731.9

A

1672-4925(2011)04-0045-03

2011-07-24

陶泳,南昌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刘锡涛,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职官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金代职官犯罪与刑罚述论
林业种植及养护管理模式探究
加强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浅析明朝西藏地方的职官制度
隋朝军事机构与职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