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嵘,王 丹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又称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或骨性关节炎等,是一种以软骨丢失伴关节周围一系列骨反应为特征的骨关节疾病。该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1.1 本组30例均为本院门诊病历,其中女19例,男1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9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16年;单侧6例,双侧2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根据以下条件确定诊断:① 多见于中老年;②多累及双膝关节;③受累关节隐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能减轻,进而持续疼痛,伴关节僵硬、肿胀或有关节积液;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有畸形但无强直;④X线、MRI检查证实为退行性关节病;⑤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血瘀经脉偏于虚寒证者。
1.3 疗效标准
显效:膝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好转:膝关节肿胀疼痛基本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2]。
1.4 治疗方法
自拟强筋健骨汤:仙灵脾10g,巴戟天10g,续断10g,没药 10g,鹿衔草 10g,熟地 10g,骨碎补 10g 首乌10g,鸡血藤 20g,川牛膝 10g,黄芪 20g。上述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每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0例患者经过20d治疗后,按评定标准评定: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66%。
3.1 骨的生长发育张盛与肾精盈亏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皮肉筋骨等组织,因此脏腑与气血筋骨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肝血充盈布散到筋,使筋得其所养;“肾主骨,生髓”,“其充在骨”,骨的生长发育强劲盛衰与肾精盈亏紧密相关。肝肾精血充盈则骨髓生化有源,筋骨关节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
3.2 中老年人是骨关节病易发群体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是以骨及软骨的退行性变为主的疾患。《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膝为筋之府”,筋包括现代所指的肌腱、软骨、韧带和筋膜。该病在老中年人中多发,因中老年人肝肾渐亏、气血失充,肝虚筋失濡养,则出现膝关节软组织病变;肾亏虚则骨髓化生不足,骨关节失养而脆弱无力,髓海因失去充养而日渐空虚,骨关节出现脆弱。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加之外伤、劳损及膝部经络受损而形成骨质增生、退变。有研究表明,骨性关节病在CT上显示骨性关节面中断、消失,关节间隙变窄,软骨骨质囊变和关节面边缘骨赘形成等。另外MRI还可以显示,滑膜增厚、关节积液、软骨下的骨质囊变、周围的软组织肿胀[3],这与中医筋骨损伤的认识相一致。
3.3 针对不同病机辨证用药
近年来,关于此病的报道虽然很多提到与肝肾不足有关,但不能摆脱在“痹证”范畴内的认识。“痹证”以感受外邪为先决条件,而本病不是感受外邪,而是以人体的脏腑功能亏虚为其发病机理,两者都有关节疼痛,甚至都有关节冷痛的表现。痹证多实证或虚实夹杂;本病为虚证,为肝肾亏虚、久病及阳的虚寒症,并非感受外邪而发病。对疾病病机认识的不同而立法有别。作者自拟强筋健骨汤以补肝肾、强筋骨、益气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方针对老年人肝肾亏虚肾阳不足、督脉空虚,用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强健筋骨,熟地、首乌、骨碎补滋阴补肾强筋骨,取“阴中求阳”之意;续断、鹿衔草强筋骨行血脉,没药行筋骨之血,黄芪、鸡血藤益气养血行血,怀牛膝入肾经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直达病所,诸药合用,补肾益精,强筋健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强调阴阳平衡,直中该病之病机,使精气充盛,筋骨强健,血脉通利,从而使脏腑功能得到恢复,则全身其他有关症状和局部关节症状均得以消除。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7:127-12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
[3] 宋云波,李晓陵,姚家琪,等.中场磁共振和螺旋CT在诊断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1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