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明 沈勇强
(1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林业特总站 318050;2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金华 321001)
路桥区是浙江省台州市的主体城区之一,地处浙江沿海中部,中国黄金海岸中段,温黄平原腹部。地理坐标是北纬28°27′—28°38′,东经121°13′—121°40′,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连椒江。境内丘陵与平原相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岛屿星罗棋布,浅海滩涂宽广辽阔。全区陆域土地总面积为32759.8 hm2,其中林地面积 5188.9 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84%。近几年来,路桥区各级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林业生态建设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先后启动和实施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绿色通道、绿色示范村、阔叶林建设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信息化建设等一批建设项目,取得了成效。
两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对比显示,路桥区林业建设保持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4.75%,与2008年的13.80%相比上升0.95 个百分点。二是有林地面积增加。全区现有有林地面积 3958.5hm2,比 1998年同比增加170.1hm2,年均净增 0.45%。其中乔木林增加102.9 hm2,年均净增0.27%。三是灌木林地面积大幅增加。灌木林总面积同比增加219.1hm2,同比增长28.50%。其中新增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05.1 hm2,同比增长13.67%。四是乔木林蓄积增加。乔木林蓄积比前期增加28447 m3,年均净增2845m3,年均净增率4.64%。
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城镇、村庄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经调查统计,全区已有沿海基干林带长59.1公里,面积为88.7 公顷。其中泥质岸线基干林带长度28.6公里,面积42.9公顷,岩质岸线基干林带长度30.5公里,面积45.8公顷。沿海防护林的防灾减灾作用虽然明显
城乡绿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已创建省级“森林村庄”2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5个、市级绿化示范村53个、区级绿化示范村59个,其中方林村被评为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和“台州市十佳魅力村庄”。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区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林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开始显现,以优质名优水果、特种林产品等为主的主导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确立。初步形成了以桐屿为主的枇杷生产基地;蓬街、峰江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路南、峰江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其中桐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同时,休闲观光林业开始起步,初步形成了高效生态农林业示范区、休闲观光园区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从2004年开始的全面实施生物防火林带暨针叶林阔叶化工作实施顺利,几年来共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和针叶林阔叶化改造面积3万多亩,森林健康和森林安全得到有效保护,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森林质量。
乔木林分(不含乔经类)平均单位面积蓄积0.14m3/hm2。其中天然林0.13 m3/hm2,人工林 0.15 m3/hm2。乔木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与全省(抽样调查)乔木林分单位面积蓄积0.21 m3/hm2相比,低0.06 m3/hm2。
一是林带建设标准低。尚未形成主、副分明的完整网络结构,干线林带、主林带宽度未达标准,多数只有1-3行,林带存在断线、断垄、缺株断绿现象,林相参差不齐;二是缺少围城(镇)林、围村林,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城镇、村庄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比较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景观效果平淡,平原防护林在防风御灾、农田防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防护功能不强,难以承担抵御强台风和风暴潮的重任。这与路桥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还不适应,需要新造、更新和加宽提升改造,平原绿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路桥属典型的的少山平原县,人多山少耕地少,用地矛盾突出,森林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尖锐。由于人员活动频繁,现有防护林(特别是林网)有时遭到破坏,森林管护困难。同时非法取土、乱占林地等违法事件时有发生,管理极为困难。
平原绿化树种选择存在不当现象,表现在农田林网建设中桧柏林带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较差;一些村庄绿化乔木树种偏少,存在草坪化、灌木化问题;树种单一、树种结构与树种配置不合理,导致抗病虫害能力差,平原绿化成果不稳定,水杉、女贞、冬青等林带病虫害有加重趋势等技术问题缺乏系统研究。
一是建立完善平原区绿化用地长效机制,创新种植管护方式,探索平原绿化新模式。积极创建“森林路桥”,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构筑生态经济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体系和区域特色明显的生态文化体系,把路桥建成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区。二是对规划范围内的街道(道路)、村庄、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功能区隔离带等各类宜林地,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营造以乔木树种为主的行道林带、风景林、防护隔离林带和各类绿地,形成以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为主要载体的城乡一体化林业。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通过林果产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确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实现集约经营,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有助于推动林业功能从单纯的生产型逐步向经济型、生活型、生态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等功能拓展,促进林果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和生产经营水平。
路桥区素有 “水果之乡”的美称。柑桔、枇杷、杨梅、葡萄等林产品久负盛名。应加强对特色林产品的种质资源管理和培育,适当增加栽培面积,改良经济林品质,使特色经济林成为路桥的品牌。
应以《路桥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为指导,大力实施沿海基干林带、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内陆丘陵山地防护林等三道防线,建设好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建设和保护、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丘陵山地防护林和科技示范等五个工程。近期应抓好三山涂围垦区、黄礁涂围垦区、绿心生态区、东方大道、铁路、104复线、疏港大道、74省道和沿海高速公路的防护林建设。
一是加大苗圃基地建设。逐步减少和取消临时苗圃,充分利用废旧金属拆解后的土地修复和道路两侧的通道绿化用地,来增加固定苗圃规模,提高现有苗圃的经营管理水平,做到育苗专业化,苗圃基地化;二是科学发展乡土树种,特别是珍贵乡土树种。
建立健全包括森林消防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等在内的森林资源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强化林地管理,防止随着新一轮的土地调控,违法用地逐渐从平地转向山地,严禁毁林开荒,加大对违法使用林地的打击力度;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积极消除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危害,确保路桥区的森林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