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礼德
(浙江省台州市农业信息中心,浙江 椒江 317700)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承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如何发展农业信息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却少有报道,作者从当前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存在的问题和职能入手谈点自己的看法。
因为农业信息化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当前,农业部门绝大多数是农业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员较少。近年来,各地虽然引进了一些信息技术人员,但这些人员对农业知识不了解或较少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有效结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台州市农业系统,目前专 (兼)职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共有25人,而懂信息技术的只有8人,这8人中有4人是近1年来刚进入农业部门,他们了解农业知识需要一个过程。
此外,当前农业部门领导虽已有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概念,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农业部门内部干部职工、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电脑操作水平较低,也阻碍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工作机制被认为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一种创新,它不是把传统的东西在网上一复制就完事,信息系统都很规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懈怠。往往新系统开始应用,但工作机制仍然是老的,总觉得信息系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可能会导致信息系统应用的夭折。
进入21世纪后,农业信息化虽取得快速发展,但各地应用于农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系统屈指可数。如台州市,2001年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后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到目前只建有8个系统:农业信息网站系统、视频会议培训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产地编码系统、浙大远程教育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农资信用管理系统 (现合并到浙江省)、动物防疫检疫管理系统、农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的有浙江省农民信箱系统、农村财务监管系统。这些系统有的还不够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缓慢的原因有:一是信息技术发展快,信息系统需要不断维护升级,一个信息系统建成后需半年左右时间的运行才能逐步完善,完善需1~2年,由于工作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要升级,造成新系统建设缓慢;二是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要改变旧的传统工作方式,系统应用人员往往习惯于现有工作方式,改变传统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此有抵触情绪;三是缺少农业信息化规划,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晚,研究不深,发展农业信息化都处在摸索中,很难做出有效的规划;四是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够科学。
信息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近年来,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名词使用率应是较高的,但是真正共享较难。一是农业体系内部各处 (科)室间、上下级业务主管厅局间共享难,缺乏信息采集渠道的合理整合和规范,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二是政府各部门共享更难,由于部门利益和现有体制的原因,谁都不愿主动把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共享,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 (市)缺乏稳定、快速的“三农”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与机制,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这种状况一时很难改变。
人们虽然都知道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由于信息化知识缺乏,并受传统观念束缚,造成信息化意识淡薄,工作中缺少信息化意识,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部分人在观念上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事,就是农业信息中心的事。农业信息化是系统工程,农业信息资源的集聚、开发、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高农业部门管理和服务的效率等等,这些都需要农业部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仅依靠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是不能发展的。
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在本辖区内的职能一般是:制定种植 (养殖)业、农业机械化等农业各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并组织管理和实施,指导推广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配置,管理和指导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技队伍建设,负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经营管理:农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权流转,承包纠纷仲裁,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等管理,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农业行政执法,农业法制监督和农业法规宣传,减轻农民负担监督,农机安全监理;采集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信息,并为实现上述职能及时制定相应政策;承办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根据当前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职能,以及信息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抓好自身建设,创新体制和机制,建设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系统,以适应高效管理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公众和广大农民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服务,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农业信息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农业主管部门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导当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明确自身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计划,以规划、政策指导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市场主体微观上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高素质的人才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农业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协调配合,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科学技术教育,鼓励高校对农业信息化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辟社会化人才培养途径,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和条件,培育一大批紧跟农业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农业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举办国际研讨会、博览会、专业信息技术展览会和信息化论坛,跟踪国际信息化新技术、新趋势。积极鼓励信息技术人才走出国门,学习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农业部门与人事部门协调沟通,建立和完善县级以上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建立农业信息化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引人、用人、留人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能跟踪国际农业信息技术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能适应21世纪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三农”信息涉及到党委和政府各个部门,要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信息采集标准,健全指标体系,建立信息交换、共享、互联互通的机制和方法,整合、规范、疏通各方面信息采集渠道,有序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降低信息的采集应用成本,加强信息分析加工能力,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针对性,为农业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
农业主管部门自身要根据信息安全和保密制度有关规定,建设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可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应用网络和信息发布平台,这是建立一切信息系统应用的基础。建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原则应是:统筹规划、以用促建、共享共建、机制同步、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共应建设5个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3.4.1 内部管理系统
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考勤考核系统、财务 (财物)管理系统、档案 (包括文字、影像、图片)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网上办事等。
3.4.2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按照各地实际,可以建设若干个子系统,如农业资源管理系统,可分设农业用地管理系统,基本农田、标准农田、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等管理系统,以便准确、及时地了解土地开发与利用情况;农业生物品种管理系统,各种作物面积产量与分布、畜牧业规模与分布、种质资源等管理系统,以便准确、及时地了解各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农业发展区划,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管理系统。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分布与规模管理系统,以便准确、及时地了解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防灾减灾管理和服务系统。不同时期、各种农作物、家畜、家禽、各种病虫害发生与分布、洪涝干旱区域与灾情等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地掌握灾情、疫情,指导防灾防疫减灾。
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农民土地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财务监管、农业人口变化、农民收入水平、农村道路等都是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服务系统。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安全追溯、检测、绿色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服务系统,以便及时地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3 农业科技教育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建设农业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知识、科技人员、远程教育、农业标准、政策法规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加强农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加快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使农业科技人员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3.4.4 农产品、农资市场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建设农产品与农资市场行情、农产品需求、农资需求、农产品流通等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这里特别提出政府不要建立电子商务系统,这不是政府的职能。
3.4.5 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和服务系统
建设农业法制监督、农资信用体系、农作物种子种苗 (含食用菌菌种)、种畜禽、蚕种、农资许可及监督管理、农机管理与安全监理、违法案件等管理和服务系统,保护农业生产正常有序运行。
浙江省农民信箱系统,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服务系统,上述有些系统,可在深化和完善农民信箱系统的基础上加以实现。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需要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