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明,石建尧,俞琦英,刘 鑫
(浙江省种子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管理现状与对策
赵伟明,石建尧,俞琦英,刘 鑫
(浙江省种子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
对 《种子法》)实施以来浙江省农作物品种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品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提升农作物品种管理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农作物;品种管理;现状;对策;浙江省
农作物品种管理是种子生产、经营、使用和开展质量监管等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效、农业生产安全、社会政治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以下简称 《种子法》)颁发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新品种不断涌现,既增加了种植者选择品种的范围,又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对促进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有效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就浙江省品种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了调查和探讨。
粮油作物是浙江农业战略产业,近年种植粮食作物126.7万hm2,油菜近20万hm2。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特别是水稻“0406计划”专项等,加速了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2000年后育成的水稻品种有237个,良种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常规粳稻秀水系列品种不仅主导浙江本省,还辐射到江苏、上海等省 (市),品质也相应上了一个等级。杂交粳稻品种选育有重大突破,甬优6号是我国第l个籼粳杂交组合,浙江省杂交粳稻2009年种植达11.5万hm2。籼型杂交稻中浙优l号连续5年为浙江省水稻主导品种,连续3年单个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第1位,也是第1个单个品种种植面积超10万hm2的品种。浙江省有6个水稻品种列入国家超级稻目录,水稻新品种选育正向高产、优质、高抗、节工省本、适于机械作业的方向发展。玉米、大豆已从原来以粮食为主转向以鲜食、菜用为主,育成鲜食玉米、大豆品种85个,在品质、商品性方面有较大提高。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杂交品种的商品种供应率达到100%,常规种商品供种率在70%左右。育成“双低”油菜品种10个,浙江全省基本实现了“双低”化,大大改善了食用油营养品质,油菜新品种选育朝着适于机播机收、高含油的方向发展。
蔬菜瓜果是浙江农业十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近年种植面积约73.3万hm2,年总产量、总产值分别约为2 100万t和260亿元,均居浙江全省农作物年总产量、总产值的首位。瓜菜作物种类多、品种丰富,2000年后育成品种144个。早熟大白菜、豇豆、番茄、茄子、辣椒、花椰菜、瓠瓜、榨菜、叶用芥菜、茭白等作物品种在全国有一定优势,其中之豇系列豇豆品种占全国70%以上的市场,早熟5号大白菜占据长江流域的较大市场,年播种面积在2.7万hm2,温州产的系列花椰菜品种占全国85%以上的市场。原以省外引进为主的黄瓜、西瓜、中晚熟大白菜等作物品种,以及以进口种子为主的西兰花、春萝卜、春大白菜、大葱、胡萝卜、西芹、芦笋、甜瓜等出口订单蔬菜作物品种,浙江本省育成并通过审定的品种水平均有提高。多样化的瓜菜品种,使菜农一年四季都有合适的种植品种,为农作制度创新,农民增效,提供了广宽的发展前景。蔬菜瓜果多为杂交种,商品种供应率较高,约在85%。
桑、茶、果、中药材和食用菌是浙江省的优势主导产业,也是传统产业。全省植桑约8万hm2,养蚕约240万张种,是全国的优质高产区;2000年后育成引进桑树品种3个,蚕种9个,蚕种由国有蚕种场统一繁育供应,良种供应率达100%。至2008年全省植茶面积达16.7万hm2以上,育成或引进茶叶品种3个,重点推广无性系良种;良种供应率80%以上。全省水果种类繁多,类型丰富,常年面积30万hm2多,其中柑橘、早熟梨、杨梅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品种以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改良为主,育成引进品种10个,良种供应率75%~80%。浙江是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浙八味”及山茱萸、厚朴、薏苡等道地药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7万hm2,其中种植“浙八味”约占一半;育成引进中药材品种17个,对“浙八味”等道地药材良种提纯复壮,并开展珍稀药材资源保护开发。食用菌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无论是总产量、产值,还是出口量、出口额均位居全国前列。育成引进品种5个,其中江山白菇、金针菇品种,新科黑木耳品种等,已成为全国主推品种;全省有菌种场469家,常年生产栽培种1亿余瓶 (袋),良种供应率约85%。
2.1.1 基本构建了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1981年浙江省成立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同年颁布 《农作物品种审定试行条例》,对品种审定委员会机构设置,工作任务,品种申报和审定程序等作出相关规定,对稻、麦、玉米、甘薯、油菜、棉、麻、蚕桑、西瓜、蔬菜等育成或引进农作物品种开展审 (认)定。2000年 《种子法》颁发实施,品种管理开始实行依法管理。根据 《种子法》等有关法规,主要农作物实行由国家和省两级审定制,相邻省份引种实行审批制。转基因农作物品种必须获得安全释放证书,并实行品种审定制度。《浙江省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规定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自愿申报审定制。《种子法》等国家法规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为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马铃薯7种作物,浙江省再增加西瓜,至8种作物。品种审定工作,主要通过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审定和展示示范等方法实施。2000年后,相继制订了 《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办法》、 《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省外引种管理办法》、《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省级农业行政规章。2个省品审会,先后制定或修订了 《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考察审查工作规范》、《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参试申请程序及相关规定》、《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等规定》等。随着浙江省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势农作物区域的形成,在1987年颁发的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实施细则》基础上,对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操作规程及品种审定标准作了相应修订和完善。目前,已基本构建了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审定规范,做到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2.1.2 初步建成适合品种审定需要的区域试验站
根据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状况,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优势作物区域分布,按照农作物,(其中主要是水稻和油菜)的生态、地理、气候条件进行规划设置,全省新建了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前期建成的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站,一般中央或省级财政投入50万元,地方配套30万元;目前在建国家区域试验站中央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这些区域试验站的建成,为改善试验条件,提高试验质量,科学公正评价每一个参试品种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础。到2008年,浙江省建有国家级区域试验站8个,其中5个已投入试用;省级区域试验站8个,其中7个已投入试用。每个区域试验站,一般建有3.3 hm2标准农田,配有必要的仪器设备、农机具及生产试验用房,设计年承试能力30组。分析2007-2009年承担浙江省区域试验任务的10个区域试验站,达到区域试验站设计承试能力的只有诸暨市国家区域试验站,承担约20组试验的有衢州市国家区域试验站、嵊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省区域试验站,承担10~15组的有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基地、长兴市良种场、温州市原种场等省级区域试验站,其他省级区域试验站目前承试能力都在10组以下。
2.1.3 开展区域试验和审定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后,水稻区域试验品种规模一般为参试品种60~70个,设7组区域试验和若干组生产试验。2000年以后,特别是种业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国家鼓励种业企业开展自主育种、自有品种的激励政策的推行,新品种推出进程明显加快,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规模也相应的不断扩大。据2000-2009年主要农作物参试品种、通过审定品种的统计,2003年参试品种102个,至2009年达到了289个。一般参试品种通过审定率20%左右,2009年通过审定品种57个,比2000年的18个,增长了2.1倍。其中,主要是水稻参试品种的增长,同期从39个增加到178个,增长3.5倍;其次依次是鲜食玉米、西瓜、油菜等作物。2009年安排以水稻为主的7种主要农作物,区域试验,参试品种289个,28组;生产试验品种60个,20组,设置试验324个次。水稻等大作物试验大多安排在省级和国家区域试验站内,还有部分试验落实在有经验的农户中。同时浙江省还承担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15组,参试品种165个。每年安排落实新品种展示点20个,展示新品种100个;示范新品种25个。全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生产试验大多由各申报单位自行组织。
2.2.1 管理程序不到位,试验标准有待完善
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对参试品种的真实性,在管理程序中缺乏有效的斟别手段。在水稻、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中经DNA指纹鉴定,都发现有相同或近似的品种。对于作为标杆的对照品种的选择,很难兼顾各方的利益;有的作物,尤其不是用本省品种作对照的,时有出现纯度不高的问题。在区域试验中,由于对照品种的退化,参试品种表现增产显著,但实际生产水平并没有提高。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实行的是自愿申报审定制度,目前各育种单位自行组织的2年3点区试备案制度存在着:一是试验数据可信度不高,品种的前期试验由各申报单位自行实施,提供的结果及数据可信度较差,或不完整;二是考察时间无计划性,申报单位往往是在考察前半月临时提出专家考察申请要求;三是品种类同易发生,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由于大部分为小作物,类型多,对照品种较少,或难比较。
2.2.2 区域试验站运行不畅,试验成本上涨快
区域试验站建设实行项目申报制,中央或省级对选中的申报项目,围绕区域试验工作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资金,建成后归属各级地方管理。区域试验工作是一项中央或省的公益性工作,地方对争取区域试验站建设项目有积极性,而对区域试验站的日常运作费用要靠地方财政维持没有认识。在区域试验站建成后,当地财政没有列入运行的财政预算,在实施单位本身事业费也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无法承担区域试验站的运行经费。通常一个区域试验站需配备2名工人进行日常管理,而试验任务大部分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临时工来完成。目前浙江省已投入运作的10个区域试验站中,达到设计承试能力的只有诸暨国家区域试验站,该站直属浙江省种子总站,现有4名技术人员,全年总费用超20万元,承担国家或省试验补助和产品收入只占总费用的1/3,其余2/3由省种子总站全额承担。据初步估算,1个省级区域试验站聘用2名工人的工资,试验田租金,临时工工资,生产资料及日常管理费等大致在15万元,而目前承担省级试验所得的补助2万~3万元 (视承担试验的组数多少而有差异),少量产品销售收入2万元左右,每年收入约占总费用的1/3,还需补亏2/3。这也是目前区域试验站建成后达不到原设计承试能力的原因所在。
2.2.3 区域试验人员变动频繁,质量不高
区域试验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粗心。区域试验站大多离城区较远,相对工作条件差、待遇差、职称难上。因此,区域试验站人员变动频繁,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分析各个区域试验站的试验质量问题,一是小区设置不合理,区组或区组内小区没有按要求随机排列;二是记载不全,有些主要性状没有记录或漏记;三是试验管理不到位,试验产量明显低于大田水平,或与其他区域试验点相比较明显偏离正常值;四是试验缺少重演性,同一点同一品种年度之间数据差异大,旱地作物尤为明显;五是目前有部分试验由提供参试品种的同一科研单位承担,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
2.2.4 生产上突出品种少,主要作物品种未审先推
种子作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竞争激烈。种业体制改革后,除原有科研单位为育种主力外,种子企业、农业组织、国外种业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种子领域或开展育种工作。随着科研育种水平的进步,新品种的推出进度加快,每年参试品种大幅增加,再加上目前科研单位考核体系的现实,更是造成年参试品种多、审定品种多的状况。而在生产实际中,许多品种审而不用,品种的同质化较严重。特别是突出品种少,单个品种推广面积不大,以水稻为例全省推广面积上6.7万hm2的品种廖廖无几。品种使用年限大为缩短,大部分品种使用期2~3年,使用期5年以上的屈指可数。品种过多、使用期过短,使农民选择应用品种变得无所适从。主要农作物品种未审先推现象时有发生。浙江大部分国有种子企业在种业改制后退出市场,而目前的经营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经营品种以外来为主,自有品种较少或无,经营者受本身业务水平所限及利益驱动,经营应当审定而未审定品种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西瓜和旱地作物种子。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和国办(2006)40号文件等精神,依法开展农作物品种管理,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标准,确保审定品种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规避品种风险。一是进一步加强品种区域试验,根据条件逐步增加对参试品种的DNA指纹检测,根据不同作物提高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标准,严格试验程序,开展征集审定品种的标准样品,确保品种的真实性。完善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标准,规范试验操作规程。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使审定品种更适合生产应用。二是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落实备案制度,开展定期抽查,考察审查实行年初申报全年计划安排,对优势蔬菜等作物参照主要农作物品种开展区域试验工作。三是贯彻落实 《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退出办法》,探索建立品种风险评估机制,对推广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进行跟踪调查,开展风险评估,明显存在种植风险的品种,要坚决退出。四是加大品种监管力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市场检查,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冒用、套用、未审先推的要严厉打击。
《种子法》明确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品种审定制度,而开展区域试验是品种审定的基础工作,财政经费应当给予保障。在中央或省以项目形式投入资金建设的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站,目前的运行资金主要是2部份。一是日常运行经费,通过前述分析,每个区域试验站要达到设计的承试能力,每年还需总费用的2/3补助,建议通过省财政以地方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二是试验的直接成本,根据承担国家或省不同试验任务分别支付。从2009年起国家区域试验,每组试验从3 000元提高到4 000元,省区域试验每组试验经费也应提高。
严格区域试验承担单位的资质审查,结合浙江省农作物区域调整特点,为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和适应主导产业形成的优势区域生产发展要求,在第1期区域试验站建设已完成的情况下,按照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进入区域试验和引种管理要求,及区域试验规模日益扩大,区域试验作物类别增加的特点,在开展第2期省级区域试验站建设中,适当调整区域试验站布局,完善一期建设,开展二期建设。一是在全省有代表性地选择8个区域试验站为省级中心区域试验站 (可结合国家区域试验站建设),规模适当扩大,能开展多作物品种的区域试验,并能结合品种的展示;二是对目前5个省级区域试验站现有试验设施、设备等进行改造提升,以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设想今后几年在杭州、舟山、江山、丽水、温州、台州、海盐、浦江、东阳等地新建区域试验站,试验内容可以容纳适合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使全省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总数达到30个左右,进一步完善全省区域试验网络,健全全省品种区域试验体系。
结合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品种展示示范网络,引导农民安全用种,安全种植。以品种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多品种、多区域的品种展示示范平台。通过展示示范,形成全省的主导品种及推荐品种评价机制,发挥省、市、县不同层级的管理、引导作用,使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更具合法性、适用性。同时有计划地在浙江全省11个市分别建设不同作物的省级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结合省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完善田间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农机具和仪器,使之成为浙江省新品种宣传和观摩的样板平台。
F 304.3
A
0528-9017(2011)01-0006-04
文献注录格式:赵伟明,石建尧,俞琦英,等.浙江省农作物品种管理现状与对策 [J].浙江农业科学,2011(1):6-9.
2010-10-19
赵伟明 (1956-),男,浙江缙云人,推广研究员,从事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张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