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发
(华中农业大学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大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是位于小麦、玉米和水稻之后的第4大谷类作物[1]。大麦主要用做饲料、粮食、啤酒工业原料以及医药保健品原料,是典型的“三元”作物。较之小麦,更具有早熟、耐寒、耐旱、耐碱和耐瘠薄等特性[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养殖业 (畜牧业和渔业)、啤酒酿造业迅猛发展,对大麦的品质与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现有的大麦生产状况已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已较严重地影响了我国 (特别是南方省份)轻工业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发展专用大麦生产将使我国南方诸省的作物种植结构趋于合理,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可改变我国啤酒酿造业发展受制于人之局面,提高其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可改变现行的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利于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的商品饲料现状,发展具中国特色的以大麦—玉米并重的、有利于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的新型商品饲料,提高养殖业的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与市场对大麦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相比,我国大麦生产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表现为需求增长而生产不升反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发展大麦生产的空间问题和产品出路问题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作者针对发展大麦生产的空间问题进行多年的思考,认为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是可以发展大麦的空间[3],通过20多年的工作,研制出了用早熟、矮秆大麦开发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的大麦种植新模式与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以期为我国发展大麦生产与冬闲田、预留行的高效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现将研究思路、实施效果与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大麦是我国南方诸省传统的食、饲兼用作物,困扰南方小麦生产的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高温逼熟对大麦生产不构成威胁,较小麦易实现优质、高产与稳产。以湖北为例,1995-2010年大麦区域试验产量均比同期小麦区域试验产量高出10%以上,大田生产结果亦相似,也就是说,在小麦次适宜区,大麦容易实现高产稳产[4]。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不容忽视,发展饲用、啤用大麦不可能也不应该靠大幅度地挤占其它作物来实现,必须另辟新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和棉花、玉米预留行面积大约在1333.3万hm2以上,仅湖北省可用于发展大麦生产的冬闲田和棉花、玉米预留行就分别有66.67万hm2和20多万hm2,这些冬闲田和棉花、玉米预留行大多闲置,若能用早熟、矮秆大麦加以开发利用就可在不影响主粮 (主作物)生产的情况下明显增加土地的年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4-6]。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对作物栽培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即轻简化+高效,为达此目的,必须研制出大麦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如大麦开发利用棉花、玉米预留行栽培技术规程,大麦+免耕技术开发冬闲水田栽培技术规程,啤酒大麦生产规程,饲料大麦生产规程,规程内容包括种植模式、品种选用、播种量、播期、播种方式、施肥技术、田间管理等。为此,作者开展了早熟、矮秆大麦新品种选育和大麦开发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的大麦种植新模式与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先后育成了11个早熟、矮秆大麦新品种,研制出了大麦开发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的大麦种植新模式与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特别是免耕技术的合理使用。多年实施的结果表明,用早熟、矮秆大麦开发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的大麦种植新模式与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的增产增收效果不错。用新育成的早熟、矮秆、优质、高产、多抗华大麦系列品种开发利用预留行净增收大麦 1500~2250 kg·hm-2,除去成本 (肥料、人工)1050元·hm-2,获纯利1200~1800元·hm-2;开发利用冬闲田净增收大麦3000~4500 kg·hm-2,除去成本 (肥料、人工)1500元·hm-2,获纯利3000~5250元·hm-2。
种植模式。小麦+大麦-棉花,小麦 +大麦-夏玉米或红薯,小麦 +大麦-芝麻 +玉米,小麦 +大麦-玉米,小麦+大麦-夏玉米+大豆。
品种选用。小麦、大麦套种对大麦品种有特定要求,要求大麦品种矮秆早熟抗倒伏,株高应比小麦矮一点,成熟期应比当地小麦早熟15 d以上,如华大麦系列品种。
小麦、大麦行比。小麦、大麦套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大麦收获后直播或移栽棉花、玉米,小麦收获后可直播大豆芝麻或栽红薯。小麦、大麦行比由后作决定,一般为4∶3。
播种量与播期。小麦、大麦同期播种,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10月底至立冬。小麦基本苗225苗·m-2左右、大麦基本苗195苗·m-2左右。
施肥。用肥量与当地小麦用肥量相同,以底肥为主。
种植模式。中稻-大麦,晚稻-大麦。
品种选用。中稻-大麦,晚稻-大麦这两者对大麦品种要求有明显差异,晚稻-大麦模式对大麦品种熟期要求特高,要求特早熟,成熟期应比当地小麦早熟20 d,矮秆抗倒伏,分蘖力强,如华大麦7号 (二棱皮大麦),华2639(六棱皮大麦)。中稻-大麦模式对大麦品种熟期要求低些,中早熟即可,成熟期比当地小麦早熟7~10 d。
播种方式。中稻-大麦模式可采用免耕机播法与免耕撒播法,晚稻-大麦模式目前多采用免耕撒播法。
播种量与播期。中稻-大麦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播期一般为10月底,免耕机播法播量为12~15 g·m-2(大麦千粒重按40 g计,下同),免耕撒播法播量为15~22 g·m-2。晚稻-大麦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播期一般为立冬前后,在晚稻收获前1~5 d撒播,播量为19~27 g·m-2。
施肥。用肥量与当地小麦用肥量相同,以底肥为主。
开沟整厢、排水防渍。一般厢面宽度应在5 m以内,以确保不发生渍害。
稻草覆盖。一般播后即用稻草覆盖,稻草覆盖具有保墒全苗、防冻、增加土壤有机质之功效。
[1]Gong X,Westcott S,Li C D,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between Qinghai-Tibetan wild and Chinese landrace barley [J].Genome,2009,52:849-861.
[2]徐廷文,孙东发.重新认识大麦的食用价值 [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2):207-211.
[3]孙东发.优质啤用大麦华大麦2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湖北农业科学,2002,41(6):43-44.
[4]孙东发,程鹏飞,李勇.超高产优质饲用大麦新品种华大麦4号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 [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37-38.
[5]谢昌文.开发湖北冬季农业的潜力:二论湖北冬季农业的开发 [J].湖北农业科学,1988,37(8):2-5.
[6]辛复林,孙东发,程鹏飞.华大麦4号耐迟播特性研究初报 [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9):100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