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利丹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妇科,河南郑州 450004)
排卵障碍又称为不排卵,除引起不孕外,还可导致月经失调、闭经、多毛、肥胖等症状。另外,如果长期不排卵,性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而无周期性孕激素的对抗作用,易发生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所以,对孕龄期排卵障碍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积极的检查和治疗。中医药在治疗排卵障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根据临诊心得,辨证论治,以补肾化痰祛瘀法促排卵,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患者,女,21岁,2010年 6月 2日初诊。主诉:月经稀发 5年。现病史:16岁月经初潮,初潮至今月经稀发,月经周期 3~6个月不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期腰酸明显,夜尿 2~3次。曾服用益母草颗粒,疗效欠佳。症见:舌淡红,苔薄,脉沉弱。月经第 3天性激素测定雌激素水平偏低,B超检测未见成熟卵泡发育。西医诊断:月经不调。中医诊断:①月经后期;②月经量少,证属于肾虚型。治法:卵泡期补肾益精,促卵泡发育,缩短卵泡期时间。给予归芍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10 g,白芍15 g,熟地黄12 g,怀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川续断15 g,菟丝子 30 g。水煎,于月经第 5天开始服用,每天1剂,连服 7 d。同时检测卵泡发育,当卵泡发育>17 mm,于上方加川芎 10 g、茺蔚子15 g、五灵脂 15 g,鼓动气血,促排卵,黄体期可用一些补肾阳药,如杜仲、肉苁蓉、紫石英等以维持黄体期水平,如是治疗 3个月经周期,月经基本恢复正常。此法是中医补肾调周法,相当于西医学的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按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月经产生机制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指出肾气盛是产生月经的基本条件。本方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加减,于卵泡期补肾养阴,方中加入一些补阳药如川续断、菟丝子,所谓“阳中求阴”;于排卵前期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促排卵,如组方治疗肾虚型月经稀发,月经量少等病症,每获良效。
患者,女,27岁,2010年7月 4日初诊。主诉:继发不孕 2年。现病史:月经稀发,最长至 1年,服用益母草颗粒或肌注黄体酮月经方可来潮,量中等,黏稠,无痛经。患者肥胖,平素喜食肥甘油腻之品,运动少。症见:舌质胖嫩,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B超检测可见卵泡发育,但未见有卵泡发育成熟至排卵。西医诊断:继发不孕。中医诊断:继发不孕,证属痰湿内阻。治宜利湿化痰,给予苍附导痰丸加减,药物组成:苍术15 g,香附15 g,陈皮6 g,枳壳10 g,茯苓15 g,泽兰叶20 g,焦三仙各15 g。7剂,水煎服,每天 1剂。排卵前期可加入茺蔚子15 g、川芎6 g行气活血,治疗期间B超检测可见有成熟卵泡发育成熟至排卵。
按 《丹溪心法》曰:“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指出了肥胖者痰湿是引起闭经、不孕的重要病机。痰脂凝聚导致卵巢增大、包膜增厚,从而导致排卵障碍,给予健脾燥湿化痰药治疗。
患者,女,25岁,2010年 8月10日初诊。主诉:月经不调 3年。现病史:月经周期 40~50 d不等,量中,色暗红,有血块,经行第 1天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经后缓解。症见: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脉弦。B超检测卵泡可发育成熟,但未破,卵泡可自行闭锁,卵泡期较长。患者平素易紧张,工作压力较大。西医诊断:月经不调。中医诊断:月经后期,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瘀,于排卵前期给予促排卵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10 g,赤芍15 g,丹参15 g,香附15 g,茺蔚子15 g,泽兰叶15 g,川芎15 g,五灵脂15 g。5剂,水煎,每天1剂,治疗期间 B超检测有正常排卵,月经周期基本缩短至30 d一行。
按 《张氏医通》曰:“妇人立身以来全不产,及断乳后十年二十年不产,此胞门不净,中有瘀积结滞也。”由此可知,瘀血主要是影响气血氤氲活动,从而影响排卵。所以加强活血化瘀、推动气血活动有助于促发排卵。
中医学认为,卵子是生殖之精,藏于肾,其发育成熟与肾精充盛密切相关,而卵子的正常排出有赖于肾阳鼓动、肝之疏泄、冲任气血调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调,均会导致排卵功能障碍,故中医药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月经不调、不孕主要从补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论治,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在治疗上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兼痰湿,治宜偏燥湿化痰;高催乳素血症多兼肝郁,宜补肾疏肝理气;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属小卵泡黄素化者,多以精血虚寒为主,以补肾阳填肾精为治则,对卵泡滞留型或大卵泡型,偏理气活血促排卵。临证用药要辨证论治,同时要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特点随证加减才能达到调经的目的。并嘱患者清淡饮食,调畅情志,以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