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平,吕仕超,朱亚萍,周亚男,肖楠,王小玲,仲爱芹,吕婧怡,庞树朝,胡引闹,徐媛媛,郝雅文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天津 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天津 300193
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s,VM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由于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且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确诊相当困难,至今对VMC的诊断尚无国际统一标准,国内诊断标准虽经3次修订,仍不尽完善。为了探讨敏感的诊断方法,本文汇总了近5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临床诊断为急性VMC的住院患者,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并依照1995年和1999年国内制定的诊断标准重新诊断评价[1-2]。
对象 2005至2009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VMC住院患者78例,其中54例病程为2~90 d,临床诊断为急性VMC,包括男性27例,女性27例。
方法 分析上述5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胸闷憋气、心悸、胸痛、乏力、气短、头晕、咽痛、咽干、干咳、多汗、失眠、低热、心烦、神疲、情绪低落、手足心热、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脏杂音和心脏扩大等。
分析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ECG)、24 h动态心电图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心脏超声心动图、心肌酶、柯萨奇病毒抗体 (Coxsackie virus B-IgM,CVB-IgM)。
按国内1995、1999年制定的两种成人VMC诊断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ECG、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学检查,进行重新诊断,诊断结果分为“确诊”、“疑似”和“除外”。
根据国内两次诊断标准制定“VMC调查表”,选取信息资料完整的病历,由培训过的专业人员填写调查表。运用Access数据录入系统,由录入员根据录入说明的要求,将调查表信息录入数据库。采用双人双份录入,核对无误后锁定数据库。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判断行Kappa一致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表现 本研究54例患者中39例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 (占72.22%),常见感染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水痘和腮腺炎。有临床症状者51例,常见症状依次为胸闷、乏力、心悸、胸痛、头晕。有阳性体征者4例,其体征依次为心律失常和心音低钝。
辅助检查 54例患者中ECG检查异常者45例(占83.33%),其中ST-T改变23例,心律失常22例,后者包括房室传导阻滞9例、窦房阻滞1例、束支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1例、室上性早搏2例和交界性心律1例。ECG正常的9例中有8例行DCG检查,结果显示室性早搏2例,最小心率小于45次者3例,最大心率大于130次者5例。
有40例患者检测了心肌酶谱,其中谷草转氨酶异常者3例,肌酸激酶异常者10例,乳酸脱氢酶异常者10例,α-羟丁酸脱氢酶异常者5例,肌酸激酶同功酶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异常者12例。29例患者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异常者11例 (占37.93%),其中心腔扩大2例,室壁活动异常9例。43例患者检查了血清CVB-IgM,阳性者6例 (占13.95%)。
诊断标准评价 按1995年诊断标准对这54例患者重新诊断,临床确诊30例,疑似24例,除外0例;按1999年标准诊断,临床确诊31例,疑似23例,除外0例。
两种诊断标准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0.962,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诊断标准一致性较好。由于缺少金标准作对照,故无灵敏度、特异性、误诊率和漏诊率等指标。
心内膜心肌活检 (endomyocardial biopsy,EMB)是诊断VMC的“金标准”。但由于EMB是侵入性检查,安全性有待评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取材时间、部位误差及诊断标准存在不一致,又限制了其准确诊断[3]。尸检报告也显示,需17个以上的活检标本才能够做出大于80%的正确诊断[4]。国内对VMC的诊断侧重于临床诊断,诊断标准经过了3次修订,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如频发室性早搏是否有诊断意义、心肌酶作为主要诊断指标是否合适、心肌酶增高多少才可作为诊断条件等。
VMC的临床表现常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轻重差异很大,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也可能猝死。目前,ECG检查仍是VMC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该方法特异性低[5]。1次ECG检查只可获得20~50个心动周期的心动描记资料,而1次DCG检查可获得10~14万个心动周期的信息,能全面评估心律失常及ST-T改变,为临床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VMC提供了可靠依据。
由于心肌酶谱的升高没有特异性,某种心肌酶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心肌受到伤害。且心肌酶升高与多种原因有关,不仅器质性病变,运动、紧张等也会引起心肌酶升高[6]。有鉴于此,急需更敏感、更有特异性的指标来判断心肌损伤。目前,心肌肌钙蛋白 (cardiac troponin I,cTnI)被认为是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干扰,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7-8],但cTnI的测定方法很多,造成临床上参考值不统一[9]。cTnI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CK-MB,存在时间较CK-MB长,可维持7~14 d[10],但仍存在 “时间窗”的限制,且一些心肌受损局限的轻型患者cTnI是否改变,尚有待临床验证[1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病毒检测方法也不断完善,如应用合成多肽代替病毒检测血清CVB-IgM抗体,既避免了活病毒的感染,也可早期、特异地做出病原学判断[12]。但由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多数不在感染早期,难以适时取到标本,故病毒分离阳性率低。
随着新检测方法的应用,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诊断标准,才能逐步减少误诊和漏诊。建议对不完全符合VMC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疑似”诊断,按心肌炎治疗,长期随访,并对VMC进行分期诊断及治疗。此外,临床医生应慎重诊断,以免增加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同时,根据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做出排除诊断[13]。排除易于排除的疾病,结合诊断性治疗,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根据治疗反应间接确定VMC诊断正确与否,对疑似VMC患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它弥补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的不足,避免一些非典型VMC患者的漏诊或误诊。
目前认为VMC的发病过程主要包括2个阶段:感染后第1周以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为主,第2周开始以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肌细胞损害为主[14]。但免疫抑制治疗一直存在争议[15],因其不但抑制针对心肌组织造成损伤的免疫反应,也会抑制针对感染物的免疫反应。随着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中药的研究,VMC成为中国传统医药期待突破的病种之一。研究较多的中药是黄芪,该药除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保护心肌的作用外,还可拮抗病毒感染导致的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增加,抑制内向钠钙交换电流,改善部分心电活动,清除氧自由基[16-17]。
在当前不能普及进行EMB的情况下,初期虽不能确诊,但仍应按照心肌炎观察并积极治疗,通过6~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跟踪随访进行诊断更正,确定是否为VMC。此外,长期随访也是判断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方法之一。
[1]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组委会.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纪要 [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5,11(6):324-326.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6):405-407.
[3]逄静.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6):868-869.
[4]Hauck AJ,Kearney DL,Edwards WD.Evaluation of postmortem endomyocardial biopsy specimens from 38 patients with lymphocytic myocarditis:implications for role of sampling error[J].Mayo Clin Proc,1989,64(10):1235-1245.
[5]刘丽娜.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与预后关系分析[J].西南军医,2008,10(4):91.
[6]任宏伟,于淑玲,沈宗坤.心肌酶及其比值和肌钙蛋白的测定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价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1126-1127.
[7]陈永新.心肌肌钙蛋白I用于评价婴儿先心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 [J].新医学,2006,37(10):655-656.
[8]Mair J,Artner-Dworzak E,Lechleitner P,et al.Cardiac troponin T in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Clin Chem,1991,37(6):845-852.
[9]杨能,徐霞.人心肌肌钙蛋白I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J].广东医学,2004,25(9):1102-1104.
[10]张文,赵洁,毕朝晖.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19-121.
[11]张志涛.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4.
[12]杨英珍,王齐冰.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治的一些见解[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3):129-130.
[13]张希德.内科临床思维 [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14]何志旭.病毒性心肌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8,19(4):193-196.
[15]Godsel LM,Wang K,Schodin BA,et al.Prevention of autoimmune myocarditis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antigen-specific 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J].Circulation,2001,103(12):1709-1714.
[16]孙成文,钟国赣,江岩.黄芪多糖抗氧化损伤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6,12(2):161-163.
[17]刘恭鑫,顾全保.黄芪对感染病毒大鼠心肌细胞钙通道及钠钙交换载体的效应 [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7):5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