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赟 潘云峰 邵锋伟 周建学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浙江 桐乡 314500)
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平均治疗时间长,且较多使用包括甘露醇等高渗性液体,对外周静脉刺激、破坏作用大,因此,采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颅脑外伤术后应用尤为必要[1]。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对135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体会,现报道如下。
本组135例,其中男98例,女37例;年龄16~70岁,平均43岁;其中交通意外85例,坠落伤32例,其他18例;病种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开放性颅脑外伤,其中部分患者伴有胸腹外伤,肢体及脊柱骨折,以及其他部位外伤;本组患者均在入院后行急诊开颅手术;术前GCS评分3~8分者43例,9~12分者92例;本组患者均在术后12~96h内建立深静脉通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该静脉留置导管输液给药。
Seldinger技术,锁骨下法以右侧锁骨下为首选,患者去枕平卧,头稍偏向对侧,充分暴露右肩部,对于一些不配合的患者,于操作前应用镇静药物。取锁骨中点至中外1/3点,锁骨下方2~3cm作为皮肤穿刺点,常规消毒,辅巾,戴手套。1%利多卡因5mL局麻至锁骨骨膜,穿刺针预先肝素化并接5mL注射器,穿刺针针尖指向同侧胸锁关节上缘,贴近胸壁与胸壁成30°,压低针管,负压进针,见暗红色静脉血涌入针管后再进针0.5cm,推抽通畅后进导丝10~15cm,拔出穿刺针,用皮肤扩张器扩开皮下隧道,沿导丝置入肝素化的静脉导管,置管深度右侧13~15cm,左侧18~20cm,拔出导丝,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最后将静脉导管缝合固定,术毕我们一般一端接输液管进行静脉输液,另一端测量中心静脉压(CVP)[1]。本组所用深静脉留置导管均为进口(ARROW公司)单腔或双腔深静脉导管。
本组右侧穿刺成功121例,失败14例,其中误入锁骨下动脉3例,立即退出穿刺针,局部加压包扎,未形成血肿,改为左侧穿刺均成功置管;误穿入胸腔1例,出现血气胸,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后好转;右侧穿刺未成功者换左侧穿刺成功10例,失败4例改由股静脉穿刺置管均成功。置管后留置时间7~60d,平均25d。发生穿刺口渗液10例,以无菌纱布管周包围加压粘贴后好转;堵管8例,予以拔除;未出现空气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
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一般都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来对患者进行监测和治疗。其中可以通过锁骨下静脉置管来测量中心静脉压,其数值可反映患者循环血容量和心脏功能,对于治疗提供帮助;其次对于抢救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可以通过锁骨下静脉快速补液输血;还可以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和其他部位深静脉置管相比,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优点为容易固定、不影响活动、不易形成血栓、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因此,本组患者均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途径,如左右侧穿刺失败则改由股静脉穿刺置管,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颅脑外伤术后的患者往往具有病情相对较重,病情变化较快,病程较长的特点。因此决定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维持静脉通路就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此类患者大多数神志不清,伴有烦躁,或者肢体抽搐,若使用普通静脉穿刺针输液,容易出现针头划出,导致药液渗漏到皮下,需要反复地穿刺静脉,不仅使护理工作量增加,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3]。而且,颅脑外伤术后患者需要大量的使用甘露醇,甘露醇为渗透性利尿剂,且需要快速输入,如长期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可能导致浅表静脉闭塞,使外周静脉穿刺输液变得很困难。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就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锁骨下静脉留置的导管容易固定、不影响活动、不易形成血栓、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而且管腔大,可以长期输注甘露醇,还可以经此静脉通路补液、输血和胃肠外营养,因此对于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使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有较大临床实用意义[2,3]。
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大多数伴有脑水肿,出现不同程度颅内压增高,通过限制液体的入量,输注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来降低颅内压,通常要求保持在一种轻度脱水的状态。但是,脱水状态往往会减少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低循环血容量会减少大脑的血供,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因此,保持轻度脱水,而有效循环血容量又处于基本正常,对于患者预后变得尤为重要[4]。我们通过在锁骨下静脉置管,测量中心静脉压,此数据可以反映有效循环血容量。我们通过13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测量中心静脉压分析: 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时,如果中心静脉压维持在4~8cmH2O,说明有效循环血容量处于基本正常,此时血压和心率均在正常范围,不会因为大剂量脱水而导致大脑的血供减少,同时又保证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灌注。根据以上事实反映,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测量中心静脉测压,提供了补液和脱水客观的依据,即能有效地脱水降颅压,又保持了有效循环血容量处于正常,有利于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治疗,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1] 柯国平,黄文铎,戴翼斌,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14(1):38-48.
[2] 周瑾,张光辉,黄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4):142.
[3] 王鹏,曹德文,赵颖晶.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101-102.
[4] 谭志学,贺光军,摘译. PET/MR可揭示脑外伤后大脑的长期变化[J].磁共振成像,2011,2(1):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