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
(吉林省白山市妇幼保健院理疗科,吉林 长白山 134300)
单纯性血尿是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临床症状,比较常见,常反复发作,单纯西医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1],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患者近130例,取得较好效果,特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
选择(根据1993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诊断专题座谈会纪要》)诊断可靠的单纯性血尿患者130例。患者为14~54岁患者;病程在6月以内者87例;达一年者20例;长达二年者13例;高达三年者7例;另有4、8、9年者各1例。
1.2 本组一般临床资料
有过咽干而痛者120例;腰痛89例;腰膝酸软125例;手足欠温,或周身乏力者126例;轻度腹泻47例。晨起眼睑紧张感50例,眼睑水肿者46例,血压者正常106例。
1.3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异常:呈屡发性或持续性镜下血尿者115例,偶有肉眼血尿者15例,其中存在畸形红细胞占80%以上。肾功能检查无异常者117例,血浆尿素氮、肌酐、蛋白及胆固醇值均在正常范围者106例。
1.4 本组病例根据中医辩证分为5种类型。治疗组:①血热失血型70例;②阴虚火旺型22例;③气虚不摄型20例;阳虚失血型8例;瘀血失血型10例。
1.5 治疗方法
1.5.1 血热失血型
主要表现为咽痛或心烦口渴,小便热赤,血色鲜红等。主要采用凉血止血法:大小 蓟炭各15g,侧柏炭15g,大黄炭10g,茜根炭15g,山栀10g,棕榈炭10g,血余炭10g,蒲黄炭10g,白茅根20g,仙鹤草20g,清水煎服,日服1剂。
1.5.2 阴虚火旺型
主要表现有咽干而痛,腰膝酸软,小便短赤,舌质发红,脉络细数。主要采用滋阴止血法:枸杞子20g,生地30g,生山药20g,泽夕10g,茯苓10g,丹皮10g,川牛夕 15g,龟板15g,阿胶(烊化)15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水煎服,每日一剂。
1.5.3 气虚不摄型
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质淡红,脉虚弱,采用益气止血法:黄芪20g,党参25g,茯苓15g,炒白术20g,炒山药20g,砂仁15g,炙甘草10g,血余炭20g,藕节20g,以水煎服,每日服一剂。
1.5.4 阳虚失血型
常见改变为畏寒肢冷,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脉络沉。一般采用温经止血法:炮姜炭10g,生地20g,炙附子10g,乌贼 15g,白芨15g,血余炭15g,棕榈炭15g,清水煎服,每日一剂。
1.5.5 瘀血内停型
腰痛、腹痛、便干,舌质暗红,舌尖边见瘀点,脉沉微涩。采用化瘀止血法:丹参30g,当归15g,赤芍15g,桃仁5g,红花5g, 坤草20g,泽兰叶20g,大黄5g,炒蒲黄(包煎)15g,水煎服,每日一剂。部分病例加用青霉素240万U/d,分3次肌内注射,或红霉素1.2g/d,分4次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5.6 观察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分别于7、14、21、28d测尿常规1次,同时查肾功能,肝功能及血脂,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1 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管理局1987年制定诊断判定标准[2]:①完全缓解:尿红细胞持续消失;②显著缓解:尿中红细胞持续减少≥50%;③好转:尿中红细胞持续减少≥25%;④无效:尿中红细胞无变化或恶化;⑤复发:用药后尿中红细胞消失,但以后复发。
2.2 治疗结果
①完全缓解90例(69.2%);②显著缓解15例(11.5%);③好转11例(85%);④无效14例(10.8%),总有效率89.2%,复发13例(14.4%)。
单纯性血尿是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呈屡发性或持续性镜下血尿,有些患者偶见肉眼血尿,过去也有称之为复发性良性再发性血尿的,近期改称单纯性血尿[1]。在病理上大多归为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应用免疫荧光检查,绝大部分显示系膜内特征性免疫球蛋白A(IgA)沉积,且通常伴有免疫球蛋白G或M(IgG,IgM),此类称为IgA肾病[3]。本病起病隐匿,常无肾炎的典型表现,不少病例是从常规实验室尿检中才被发现。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等[4],以及胃肠炎或创伤等诱因有关。
单纯性血尿中医统称“血尿”。《内经》称为“血”“溺血”,如《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涩则病积漏血。”这些中医论述概括地提出了尿血的病因多为热扰血妄行所致。
根据上述病因病理分析,本病多由热迫而行,但有虚实之分。实者大多病程不长,尿血为鲜红色,或伴有轻度尿频、尿急、尿痛感等;虚者多为久病不愈,反复发作,尿血大多淡红,此外,尚有脾虚、肾虚及瘀血等不同,因此其征治各异。
关于单纯性血尿的治疗,国内外专家大多认为本病尚无可改变其临床过程的特异治疗方案,预防和控制感染及其重要[5],治疗本组病例的两药青霉素或红霉素,均为广谱抗生素可控制感染。从统计资料显示对改善血尿及控制复发率很不理想。所以结合中西医结合论治止血方法,来治疗本组病例,中药对病人无不良反应[6],临床效果较好。
血尿属于中医学血征范畴,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造成上溢於口鼻 诸窍或下出於前后二阴或外渗於肌肤的一类疾患的总称。一般是指非外伤引起的出血。而尿血是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而多无疼痛之感者称为尿血。随其出血量之多少不同,尿之颜色深浅不一。若出血量微,尿色可无异常,但用显微镜可查出多量红细胞者,也应按尿血辩证论治。
另外笔者所述尿血与血淋不同,两者虽然都尿中带血,但尿血之证尿道多无疼痛,虽亦间有轻微胀痛或热痛,终不若血淋之滴沥涩痛,痛苦难忍。故一般以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如《证治要诀》云:“痛者血淋,不痛者尿血。”两者症状不同,其病因病理也有异,故血淋不属本篇所论范畴。
尿血之征其发病部位在于下焦,主要与肾和膀胱。是热聚下焦损伤脉络,营血妄行,渗于水道,使血随尿出。如《 素问、气厥篇》说:“胞移热于膀胱,则隆溺血”,《金匮.五脏风寒篇》云:“热在下焦则尿血。”在临床上可将其尿血一征归纳为下焦实热阴虚火动,脾肾两亏治疗分别以清热泻火,滋阴降火为益脾肾为主,佐以止血之剂。
[1]王海燕.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
[2]曾洪,叶任高,孙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107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4(8):291-292.
[3]孙学和.IgA肾病及其进展[J].综合临床医学,1993,9(8):114-116.
[4]黎磊石.IgA肾病[J].国外医学参与资料内科学分册,1980,7(6):241-243.
[5]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4.
[6]胡庆寅.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45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