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1-02-11 13:13:06张炳信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7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心肌梗死

张炳信

(兰考县妇幼保健院内科,河南 开封 475300)

急性心肌梗死(AMT)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其起病急,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静脉溶栓治疗为基层医院抢救AMI的首选治疗,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心肌血液灌注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心肌损伤,实现血管功能重建,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少,病死率越低。兰考县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收治的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兰考县妇幼保健院内科收治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83例,其中男59例,女24例,年龄31~77岁,平均48.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适应证标准[1],均无溶栓禁忌证。梗死部位:前壁51例,下壁35例,前间壁21例,广泛前壁9例,正后壁9例,高间壁15例;发病在3h以内者51例,3~6h以内者24例,6h以上者8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镇痛、吸氧及对症等常规治疗,确定溶栓后即行血常规、血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尿常规等检查,溶栓前给予水溶性阿司匹林150~300mg/d嚼服,3d后改为l00mg/d口服维持;此外溶栓前常规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氯吡格雷300mg,以后75mg/d。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UK)于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注,同时检测凝血时间,无异常者于溶栓2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2次/d,共5~7d;同时视血压、心率情况酌情给予卡托普利、多巴酚丁胺等药物。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胸痛的程度以及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溶栓后24h内记录1次/h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察ST段变化及各类心律失常,溶栓前及溶栓后后24h内每隔2h采血测定一次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观察其峰值情况,直到峰值降低两次后改为1次/d,连续监测3~5d,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1.3 再通标准

①溶栓后2~3h内,在抬高最明显的导联中,ST段迅速下降50%或更多;②溶栓开始后2h内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③心肌酶峰值前移,CPK峰值提前到16h内,CK-MB提前至发病12h内;④溶栓开始后2~3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者考虑再通,但第②与第④项组合不能成为判断标准[2]。

2 结 果

83例患者中71例血栓再通,再通率为85.5%,住院期间死亡4例,病死率4.8%,其中1例血栓再通者因反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治疗期间10例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6例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未经特殊处理,10多分钟均自行缓解;2例出现皮下淤血点,1例齿龈渗血,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出现消化道、内脏、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并发症多、预后差,是冠心病中的严重的类型,其发生率越来越高,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和管腔内血栓,使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心肌供血不足,且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使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局部坏死。其治疗的根本就是要尽快回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但基层医院不具备开展急诊PCI的条件,因此,对于基础医院,仍以静脉溶栓为抢救AMI的首选[3]。

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的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左心室功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改变急性患者的预后。AMI发病后的心肌坏死主要出现在发病4~6h以内,有研究证实,如能在冠状动脉闭塞后的30min内开通血管,可以不发生心肌坏死,在1h内达到再通,可减少梗死面积50%,随着时间推移,再通率下降。因此,AMI的治疗效果受时间的影响很大,如何缩短AMI患者就诊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提高溶栓疗效,是挽救AMI患者的关键。溶栓时间窗在1h内比其他时间窗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因此,我们应力争患者在发病最初1h黄金时间内尽早开始急诊溶栓治疗,特别是对高龄AMI患者,只要无溶栓禁忌证,时间适宜应积极溶栓,溶栓越早,越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尿激酶是从新鲜人尿中提取的一种能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的酶,没有抗原性,不引起过敏反应,尿激酶经静脉滴注之后迅速作用于梗死部位血栓,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水解纤维蛋白,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使冠状动脉再通,部分或完全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使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尿激酶可以和血栓纤溶酶原实现较好的结合,溶栓作用强,不良反应小,且价格低廉,成为我国目前临床最常使用的静脉溶栓药物;肝素作为对抗凝血酶的药物被用作溶栓治疗的辅助用药,已被广泛应用临床;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可诱发局部血栓形成,应用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虽然心肌溶栓治疗为心肌梗死的抢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的患者不得进行溶栓治疗:近期活动性内脏出血患者,ST段压低者,以往突发的血性脑卒中、在1年内又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正在使用一些抗凝药物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入院时情况严重,同时存在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者,心脏骤停进行CPR>10min者,老年患者年龄越大,其禁忌证控制越严格,溶栓药剂量要略低于非老年患者,以减少或避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4]。

总之,临床上早期静脉溶栓可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5],本文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为85.5%,且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方法简单、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经济实惠,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2):710.

[2]李国良,季先友,初春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3): 6.

[3]谭志学 摘译.延迟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有效评诊断与评估心肌梗死[J].磁共振成像,2010,1(2): 158.

[4]刘绍红,胡延华,廖胜松,等.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1(23):254.

[5]姚光辉,杨荣平.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疗效的循证医学评价[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1):56.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9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