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刘继祖学习经方偶得

2011-02-11 11:21安乐君刘佰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麻黄汤经方附子

安乐君,刘佰林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乌鲁木齐 830000)

吾师刘继祖谙熟四大经典,尤对《伤寒》钟爱至深,信手捻来,诵之朗朗,如行云流水。用之更是挥洒自如,常起沉涸于桴鼓间。名医希恕曾云:“学习《伤寒》,如同一生爬喜马拉雅山一样,爬一段就会有新的体会,始终认为未爬到顶峰。”可见《伤寒》之意味深长。吾师多次教导,读《伤寒》,尊诵如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习经典可以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跟师偶得,虽不能尽表师之医理,余以小得以资自我激励。

案1:段某,女,58岁,更年期。症见忽冷忽热,气窜 、呃逆、脚灼热,舌暗红、脉弦。一诊:四逆散加木香 10g,菖蒲 10 g,郁金 10 g,合欢皮 12 g,青蒿 20 g。一诊后脚灼热即消。二诊后上方加补骨脂10 g,杜仲 20 g,首乌 10 g,内金 10 g,潮热消,气逆平,病愈。

按:患者阳郁不宣,故以四逆散宣郁达外,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木香、郁金一走气分,一走血气,菖蒲开窗送客,加之合欢皮镇静、消瘀,青蒿退虚热。获效全在辨证准确,用方快捷、果断,方虽简而收效不没。

案2:柯某,男,45岁,劳则阳缩。1999年患者即患此证,刘师以麻黄汤治愈,曾嘱其“当不近房帏,否必然复发”,今日果再发。二诊仍用原方进退,以升阳气:麻黄 6 g,桂枝 5 g,杏仁 6 g,炙草 5 g,黄芪35 g,仙灵脾35 g,红花5 g,7剂。不想药后效验不如1999年,又改上方麻黄8 g,桂枝6 g,再加巴戟天30 g,7剂,效仍不显。三诊:山萸肉 10 g,泽泻10 g,茯苓 10 g,山药 30 g,巴戟天 20 g,附子 6 g,仙灵脾 30 g,熟地 20 g,丹皮 20 g,肉桂 4 g,7 剂。效佳,后仍以此方加减巩固,2月而愈。此方妙在肉桂引药入玉茎,形象之意。

按:麻黄汤为辛温解表之代表方剂,有辛温发汗、驱散在表风寒之邪从汗而解的作用。同时具有温经升阳之功,患者劳则阳缩,充分说明阳气不足,患者几年前曾因阳气不发而显此证,此次再发而麻黄汤不效,说明真阳不足。此方薄虚,故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俗话说,不成规矩,何成方圆。“证之常,示人以规矩,证之变,示人以灵活”。经方的活用变化,正在于其方证相应的规矩。在麻黄汤的用法上,近年来受一些偏见的影响,辛凉解表大行其道,甚至有人扬言:今无麻黄证也。也有些人对麻黄汤畏之如虎。实际上,只要辨证论治准确,其效迅捷,实为中医辨证之魂所显。

中医贵在辨证施治,不仅用于某些疑难杂症,当今麻黄汤在治疗风寒表实证或外感后经用清解冰敷致寒凝热伏,迁延不愈者及空调伤寒证中,其疗效仍不可替代。除老弱阳虚、阴虚血燥者当慎用之外,只要用得其所,麻黄剂是迅捷可靠的良药。

案3:陈某,女,52岁,单臂不遂5年,畏风,右臂发麻、疼痛,舌暗淡、脉弦。拟方:桂枝 8g,炙草 6g,生姜 3片,大枣 3枚,赤芍 10g,黄芪 30g,细辛 3g,老鹳草10g,海风藤 10g,大云 10g。7剂诸证减轻,后续治疗1月而愈。

按:本证为肩周炎,因风寒湿侵袭筋脉失于温养,或久劳致肩周肌肉韧带损伤,久而气血凝滞成寒,而显疼痛、麻木。吾师常以此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通血脉散寒,和黄芪实为黄芪桂枝五物汤,以黄芪加强桂枝汤调通血脉之功,合用细辛、老鹳草、海风藤、大云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效佳。

瘿之病理为痰气交阻,针对此证,吾师常用半夏厚朴汤治疗,可起消痰散气化结之功。可随证加减分别治疗甲状腺炎、气瘿、甲状腺瘤,病理相切,均获良效。基本方:半夏厚朴汤。化裁:散瘀散结加莪术、三棱。化痰加猪苓、茯苓、新贝母,消炎加白头翁、地丁、公英、连翘、射干,化瘤加光慈菇、夏枯草、蛇舌草,气瘿加疏解肝气之台乌等。

案4:刘某,男,30岁,症见胁下痛,大便溏稀,每日2至 3次,腹胀,手足凉,伴慢性咽炎多年,咽痛,舌红,脉弦。药用:柴胡 10 g,白芍 10 g,枳实 10 g,炙草 10 g,薤白 15 g,干姜 6 g,广木香 10 g,川黄连 8 g,藿香 20 g,射干 10 g,7剂后诸证消失。

按:在慢性泻泄中,若属肝脾不和者师常以四逆散加减。此案中患者手足厥逆是热邪入里,阳气被郁。同时出现脘腹疼痛、泻泄不爽,为肝郁化热克伐脾土,故当用和解表里、疏肝理脾之法。此方用柴胡透热解郁,枳实泄热下气,互相配合和解表里,升清阳降浊阴。芍药敛阴,甘草益气,互相配合缓急舒挛,和肝脾止疼痛。4药配合能达到解除热厥、止痛、除痢目的,为疏肝理脾之剂。加用薤白通下腹内秽浊积滞,以黄连丸燥湿清肠,行气止痛,加之藿香扶正祛湿化浊。

案5:高某,女 42岁,干咳无痰 1年未愈,遇热即咳。症见舌红裂,脉略洪大。既往养阴素无效,师分析内有郁热,热毒未清,故用麻杏石甘汤以清宣散解肺热而愈。另案:王某,男,38岁,五年前运动后汗出,食冷饮后患气喘,求医不得好转。症见:舌淡,脉浮。师曰:“运动后汗出,本就当风而致营卫不调,加之冷饮入胃,邪气内陷,下后正气未伤,有抗邪外出之势,故表现为其气上冲而喘。虽事隔数年,但因仍现汗出恶风故仍为风寒表虚证,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厚朴、杏子理气利肺以治喘息。7剂后果如验,随证加减1个月失访。再案:王某,男,32岁,南疆莎车人。5年前于南山淋雨后又饮酒而致终年皮下背部发凉,脐周感凉,有盘状硬物,鼻塞,舌红,苔黄腻,脉沉。拟方:桂枝附子汤加减:桂枝15 g,白芍 15 g,炙草 10 g,附子 10 g,血竭 2 g,防风 15 g,生姜3片,大枣 12枚,7剂而舒。后随证加减治疗2个月失访。师曰:“此为沉寒涸冷,饮酒入胃,虽初为热性,但久而转凉,实为加重寒凉之凝结。解铃还需系铃人,故需桂枝加附子汤,以复阳固表,阳复则表固寒退,加用防风、血竭以祛风且通血脉,久病入血,血脉一通有加速疾病向愈之功。

按:在临证中某些疾病虽时值久远,但若仍有在经之症,师常果敢灵对,是经即用是方,可起沉疴。

结语:思想和文化具有复杂的传承性,传统文化之所以更强调它的传承性,就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要理解这门学科,就需要知道我们的先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认识和研究这一学科的。经方历来为中医入门的捷径,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医规范化的最佳素材,经方组成虽简,但组方严谨。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师常告诫我们,用经方一定要“胆大心细”。我们做医师的更应恪遵无违,尤其是经方家更要切实奉行。经方药力锐利,如无胆魄,哪能开得成方?相应如不小心则将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师之所言发自肺腑,愿与同道共享。愚钝不悟之处,还望指正。

猜你喜欢
麻黄汤经方附子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