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景波,张以昆
(1.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高干科,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广西南宁530023)
方显明教授为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从医多年,临床经验丰富。他广阅中西医典籍,并结合现代西医的一些基础研究和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治疗高脂血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以治痰为主、疏肝健脾补肾为辅的治疗原则,并在临证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同时避免了西药带来的副作用。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方显明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方教授认为,高脂血症是指人体血浆中一种或数种脂质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最高值限。这和中医学理论十分相似,如清代汪昂言:“痰借液于五脏……液有余则为痰。”可见高血脂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黄帝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了水液正常代谢的过程。“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水谷水湿,运化功能减弱则聚而为痰。这在金元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也有论述,若脾不生清,则出现“谷气下流”,从而生痰生湿。因此,方教授在治疗高脂血症时,提出以治痰为主。他认为,脾健则水谷精微代谢有道,则痰无所生,故治痰不离健脾。他在遣方用药时常选用既有健脾作用又有化痰祛湿作用的药物,常用方剂为二陈汤,取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意。该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方中法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温燥,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此合乎“治痰先治气”之法,与法半夏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补脾,使脾健而湿化痰消。另外,随证加减时可用白术、荷叶、泽泻健脾祛湿,山楂消食行滞。
方教授认为,机体的水谷精微物质之所以代谢正常,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是关键。然而,脾胃功能的正常也需要其他脏器的辅助。在运化水谷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必不可少。只有肝脾调和,才能升降有常、气血调和。若各种原因引起机体肝脾失调,脾不能运化升清,肝不能疏泄升发,不但影响气血的调和,还会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和升清降浊,水谷精微不能升清输布而转化为痰浊,流注于血脉而生成本病。肝主疏泄、谋虑,能协调情志活动,使气机调畅、精神愉快。郁生于气,又能害于气。肝失疏泄,则气郁血滞,血脉不畅。
高脂血症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密切相关。过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中焦壅阻,痰浊内生,土壅则木郁,影响肝的疏泄升发,导致肝脾失和;情志失调、思虑忧郁易伤肝脾,脾伤则气结,导致运化失职,肝伤则气郁,导致木部土壅,引起肝脾失调。脾病则气血乏源,血脉因失其所养而受损,同时还可滋生痰浊,无形之痰流注于血脉;肝病则不能藏血和疏泄,导致气滞血郁,气血失和;肝脾失调最终可导致气血失和、痰浊内生、血脉受损,久则痰瘀互结,阻滞血脉,从而发展胸痹心痛等病证。因此,方教授在治疗高脂血症时不忘疏肝祛瘀。其经验方调脂颗粒由逍遥散化裁而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发阳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祛湿,茵陈清热利湿,荷叶、山楂祛瘀行滞。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肝脾、祛瘀化湿、消脂行滞之效。
方教授认为,机体的水谷精微代谢除了和肝、脾有关外,与肾亦关系密切。高脂血症以痰浊为病理基础,而痰浊虽化源于脾,但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而蒸腾,方能升清降浊,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成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形体皆极。”明确指出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藏精,主生长生殖,内寄元阴元阳;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肺的通调水道,还是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来完成。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肝、脾等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是依靠肾来完成的。由于高脂血症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脏器功能衰弱,水谷精微物质代谢失常,故方教授在治疗时多考虑补肾,常在方中加用补肾药物如肉苁蓉、补骨脂、淫羊藿等,以补肾壮阳,调节肾脏功能,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教授认为,在高脂血症的中医临证中,除了化痰健脾、疏肝祛瘀、补肾固本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患者脏腑的虚衰进行辨证论治,绝不可随意而为。只有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患者,女,52岁,2010年6月22日初诊。主诉:腹胀一年余。患者近1年体质量增加较快,常感腹胀,遂前来就诊。现症:腹胀,食欲尚可,无恶心欲吐,时感头重,舌淡而暗,苔白腻,脉弦涩。生化检查示:总胆固醇8.21 mmol/L,三酰甘油5.2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33 mmol/L。西医诊断为高脂血症。中医诊断为痰浊中阻证。治宜健脾疏肝、祛瘀化痰,兼以补肾。处方:茵陈 10 g,柴胡10 g,当归10 g,白芍10 g,茯苓 15 g,白术 12 g,荷叶 8 g,山楂 15 g,泽泻8 g,法半夏10 g,陈皮6 g,石菖蒲10 g,肉苁蓉12 g,淫羊藿10 g。1 d 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物。服药7剂,腹胀已减轻,仍时感头重,舌淡而暗,苔白腻渐退,脉仍弦涩。原方去茵陈,加薏苡仁15 g。继服14剂,腹胀明显减轻,已无头重感,舌淡稍暗,苔白略腻,脉弦。上方再服14剂,诸症悉平,体质量减轻约7 kg,舌淡红、稍暗,苔仍稍白,脉略弦。生化检查示:总胆固醇5.03 mmol/L,三酰甘油3.5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6 mmol/L。继续服药3个月,患者血脂降至正常范围,体质量减轻约10 kg,无其他不适。嘱其清淡饮食,定期复查。
按 方教授认为,本例患者脾胃功能失常,脾不生清,谷气下流,阻于中焦,滋生痰浊,停于体内,导致腹胀,体重增加;由于胃强脾弱,故食欲尚可;痰浊蒙蔽清阳,故头重;而舌淡而暗、苔白腻、脉弦涩为痰浊中阻、气机不畅之征。结合患者年龄已高,垂暮之年,肾气既虚,故治疗应以健脾疏肝、祛瘀化痰为主,兼以补肾。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发阳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祛湿,茵陈清热利湿,荷叶、山楂祛瘀行滞,法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和胃止呕,石菖蒲化湿豁痰、醒神益智,肉苁蓉、淫羊藿补肾阳、益精血、祛风湿。诸药合用,药中病机,故取效。之后患者虽诸症消除,但血脂未达到正常范围。方教授认为,此乃体内痰湿仍未取出,故嘱患者继续服用药物,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