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军,姜唯声,陈红根,吕 山,葛 军,兰炜明,谢 峰,戴坤教,周晓农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上海200025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要证实一个地方是否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必须要调查当地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是否感染广州管圆线虫[1]。2006年我们首次在江西省兴国县的蛞蝓、福寿螺和鼠类粪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的不同期幼虫,从而证实江西省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2]。为进一步掌握终宿主、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在江西省的分布和感染情况,我们于2007-2008年对江西省不同水系的8个县(市、区)进行转续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调查试点的选择 调查以水系进行选点。选择江西省的2条主要水系,沿水系选定调查县,在县内随机确定一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先后选择会昌县文武坝镇小坝村、信丰县大阿镇东风村、瑞金市叶坪乡下罗村、贵溪市东门办事处雄石村和赣江水系的赣州市章贡区湖边镇叶山村、泰和县马市镇良口村、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宋溪村及抚河水系的进贤县三里乡何家村作为调查试点。
1.2 传染源调查 在调查点收集新鲜鼠类大便,按份装入塑料袋内。参照林金祥等的方法略加改正[3],用生理盐水将大便软化后制成混悬液,直接涂片,镜下观察广州管圆线虫第Ⅰ期幼虫。
1.3 中间宿主及转续宿主调查 收集各调查点居民房前屋后和水井旁潮湿地的蛞蝓;在河、沟、渠,野外捕捉福寿螺或铜锈环棱螺;福寿螺养殖场收集福寿螺。将螺洗净,敲碎去壳、厣后,取头部肌肉用捣碎机捣成匀浆,倒入 260目/寸尼龙袋中滤水,把沉淀物置于培养皿中,镜下观察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
蛞蝓洗净后,直接用捣碎机捣成匀浆;在调查点购买青蛙和鱼解剖后取内肠用捣碎机捣成匀浆。将上述捣碎后的匀浆倒入500mL烧杯中,加3%的胰蛋白酶在37℃水浴箱中消化120 min后,弃去上层泡沫,沉渣倒入260目/寸尼龙袋中滤水,把沉淀物置于培养皿中,镜下观察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
2.1 鼠粪中广州管圆线虫第Ⅰ期幼虫的感染情况 检查了8个县(市、区)试点村收集的鼠粪,除泰和县、贵溪市阴性(0/66)、(0/63)外,其他6县(市、区)均在粪便中检出阳性幼虫,信丰县阳性率最高为6.49%(5/77),其余依次为会昌县的 3.23%(1/31)、青原区的 2.99%(2/67)、章贡区的2.44%(1/41)、瑞金县的2.30%(2/87)和进贤县的1.43%(1/70)。
2.2 中间宿主中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感染情况 调查8个县(市、区)除进贤县没有发现福寿螺外,其他7个县均有福寿螺分布,章贡区(0/49)、瑞金市(0/71)和贵溪市(0/101)的福寿螺均无感染。而会昌县感染率最高为15.52%(9/58),感染度为0.47(条/只);其它县分别为信丰县感染率12.07%(7/58),感染度0.12(条/只);青原区感染率2.59%(3/116),感染度 0.11(条/只);泰和县感染率1.87%(2/107),感染度0.05(条/只)。检查会昌县养殖场饲养的福寿螺84只,全部为阴性。解剖进贤县110只、会昌县75只铜锈环棱螺,结果其均未查到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
检查会昌等5县(市、区)双线嗜粘液蛞蝓,有3个县(区)发现阳性感染,青原区最高感染率为11.32%(12/106),感染度 0.15(条/只);泰和县次之为5.00%(6/120),感染度 0.08(条/只);会昌县为3.77%(4/106),感染度 0.08(条/只);进贤和贵溪市均为阴性(0/120)、(0/121)。
2.3 转续宿主中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感染情况 检查转续宿主青蛙(泽蛙)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除贵溪市为阴性(0/35)外,其他4个县(区)均发现感染者,进贤县感染率最高为 10.91%(6/55),感染度为 0.58(条/只);泰和县为 3.92%(2/51),感染度0.04(条/只);青原区为 3.57%(1/28),感染度0.04(条/只);会昌县为 3.45%(1/29),感染度0.17(条/只)。随机解剖了会昌、泰和和青原区等3地捕获的鲫鱼130条,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感染。
广州管圆线虫是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首次在褐家鼠心肺组织中发现。该虫在分类上隶属于圆线目、管圆科、管圆线虫属,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成虫寄生于鼠肺动脉内,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类和蛞蝓,转续宿主有蛙类、淡水鱼、虾、蟹等,在自然界中广州管圆线虫是通过“鼠-螺-鼠”的传播完成生活史过程。从1984年何竞智报道了大陆的第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人以来[4],随着人们对广州管圆线虫及其危害性的认识,新发病例的报道也不断增多[3,5-6]。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人们可以通过生食和半生食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造成一些食源性的寄生虫病呈现出扩大流行的趋势,广州管圆线虫病也常现散在爆发流行的报道,目前,我国至少在10个省区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分布[3]。这些情况表明,广州管圆线虫对人群健康已构成了一定的威胁,2004年卫生部也已将广州管圆线虫病列为我国新发传染病来进行防控。
研究表明,中间宿主福寿螺的生长发育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巨大。周卫川等对福寿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我国南方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地区和江西、云南的部分地区,福寿螺一年发生二代和二代以上[7]。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证实,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温较高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云南、海南、湖南、贵州和浙江等省有福寿螺自然分布。江西省从2006[2]到2008年先后抽样调查了10个县(市、区)的结果显示:除进贤县和九江县无福寿螺分布外,位于江西省东、南部的8个县均有福寿螺分布,其福寿螺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南部的会昌和信丰较高,达12%以上,提示江西省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主要在江西的东南部。在江西的北部地区由于气温相对较低,福寿螺一年发生一代,调查暂时未发现福寿螺生长。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以及福寿螺对江西地理环境的适应,应该密切观察福寿螺在江西省向北扩散的趋势,并作好监测工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贤县没有发现中间宿主福寿螺生长,铜锈环棱螺解剖结果也为阴性,而终宿主鼠粪和转续宿主青蛙检查分别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第Ⅰ和第Ⅲ期幼虫,这种传播链的不完整是否因为调查样本数不够或者调查范围小引起,还需进一步调查和核实。
江西省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较多,感染率较高。本次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江西省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状况和感染情况。结果提示,江西省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有福寿螺自然生长繁殖,并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而江西居民有吃福寿螺的习惯,做好宣传教育使人们不生食和半生食福寿螺,同时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监测,对于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李丽莎,周晓农,林金祥,等.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的感染率周年变化[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6):533-537.
[2]曾小军,姜唯声,陈红根,等.江西省首次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3)310.
[3]林金祥,李友松,朱凯,等.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2):110-112.
[4]何竟智,朱师晦,杨思齐,等.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大陆人群病例的脑脊液中首次发现和证实[J].广州医学院学报,1984,12(3):1.
[5]何战英,贾蕾,黄芳,等.北京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疫情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41-1242.
[6]薛大燕,阮云洲,林宝楚,等.温州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流行的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3):176-177.
[7]周卫川,吴宇芬,杨佳琪.福寿螺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3,18(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