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心理学问题分析

2011-02-11 05:24:35杨南
中外医疗 2011年25期
关键词:麻醉学心理学医师

杨南

(吉林省辽源市矿务局医院麻醉科 吉林辽源 136200)

小儿麻醉心理学问题分析

杨南

(吉林省辽源市矿务局医院麻醉科 吉林辽源 136200)

本文主要探讨有关小儿麻醉心理学的有关问题,小儿在其住院接受医疗期间,由于心理状态与成人有明显差异,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反应。不仅能够导致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降低机体抵抗力,而且削弱了机体对麻药的耐受力,对于麻醉诱导及管理不利,进而对小儿的精神产生创伤。

小儿麻醉 心理学 问题分析

为了在术前为病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以避免或减少小儿的精神创伤,便与实施麻醉,麻醉医师需要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

1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是由最新的无意发展为有意,从最新的反射活动到随意活动,逐步发展到活动、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总之是从简单的活动、具体不断地向抽象、复杂的活动发展。

患儿在3岁以下的,没有形成自我意识,没有乐观与悲观以及不安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种种感觉只能通过啼哭来表现,这与此阶段的年龄特征相关。学龄前的小儿,脑神经发育已经接近完好了,大致接近于成人的生理发育。随着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能够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比较了。但毕竟是个半成熟、半幼稚的孩子,明显存在着依恋心理。自控能力也很差,但是可塑性也比较大,这时如果对他们经常鼓励和夸奖,其心理承受力会增强。学龄期的小儿,伴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知识经验逐渐增长,已经有能力根据客观存在和实际情况来拟定自己的规定行为准则和行动计划,患病时已经与成人一样具有心理压力了,所以会注意家长和医生对自己疾病的态度。治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增加患儿的心理创伤或压力,从而影响治病配合与效果。

2 术前的心理状态

心理反应方面比较消极的:表现为忧郁反应、恐惧心理、害怕疑虑等,主要表现有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情绪不稳、胆小怕事、行为举止退步现象。严重者表现为惊恐,尤其是术前与家长在手术室门前分离时,有更加明显的恐惧反应,姿态反常表现为惊叫、挣扎、逃跑、哭闹不安、战栗等,对麻醉前的操作极不合作。心理反应比较积极的:一般是学龄期的儿童,主要是麻醉医师对其进行充分的谈心后,不安心理消除了,表现比较安静,合作也很顺利。

3 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的因素

小儿住院和接受医疗可发生严重的情感问题。一些病儿在出院后长期持续存在行为紊乱,其干扰程度取决于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儿的年龄。

6个月以下婴儿对离开双亲无烦恼,他们很容易把护士当作母亲,从心理学角度看,此时是接受大手术的良好年龄,但长期分离也可能影响双亲与小儿的感情。其它各年龄组小儿与家长分离都有不同程度的害怕、疑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小儿情感理智上发育尚不成熟,对手术治疗不能理解其合理性。家长的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活动常可影响小儿心理活动。

4 不良心理反应对麻醉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术前小儿所出现的严重心理反应,使机体低抗力下降,而削弱机体对麻药的耐受力。由于严重的心理学反应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麻醉诱导及管理。麻醉前小儿心理准备不适当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有可能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如恐惧、夜尿、抑郁、焦虑、行为改变等后遗症,可延致数年。小儿因恐惧心理拒绝麻醉操作。由于恐惧反应,可使胃排空时间延长,诱导及术中、术后易发生呕吐误吸。

5 麻醉医师所面临的任务

对幼儿期,麻醉以全身麻醉为主,麻醉医师要多和患儿在一起,小儿的心理准备工作和术前用药是同样重要的,禁止小儿心理创伤。在麻醉操作上为了消除患儿的“延迟模仿”一般在其入睡前由父母陪伴比较好。

对于学龄期的儿童,他们已经对自我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有了抽象思维却很幼稚,需要和家长一起配合引导患儿配合麻醉工作。这个时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较中,需要耐心地对他们提出的有关手术和麻醉的问题进行解答。经过上述的做法患儿如果能够配合麻醉,则一般选用神经阻滞麻醉,比如硬膜外麻醉,已达到手术区域绝对无痛的结果。不然还得采用全麻或基础麻醉。

少年期的孩子思维已经完全成熟了,但是考虑问题还是比较自我。担心麻醉对他们将来会有影响;还有就是对手术和麻醉本身产生的恐惧,以及对于手术时需要外露部位产生的羞涩和恐慌。麻醉医师需要针对上述种种的问题,对患儿讲述麻醉的安全性、以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放心以后的智力以及身体健康不会受麻醉的影响。少年期孩子所采用的麻醉方法和成人基本上完全相同,并且在书中让他们尽可能早地安静入睡。

6 结语

在小儿麻醉过程中,心理因素很重要,否则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创伤。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较为遗憾的是,人们因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没有把社会、心理因素摆在一定位置上,仅仅是针对患儿的不安的情绪,进行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这样是不够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忽略心理因素,这将需要作更大的努力。

[1]潘守东,马旭波.儿童术后镇痛的问题[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3(26):30.

[2]张秉钧.小儿麻醉进展[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8(1):4.

[3]赵俊,刘俊杰.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梁宝勇,王凡.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

R726.1

A

1674-0742(2011)09(a)-0181-01

2011-07-27

猜你喜欢
麻醉学心理学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58
麻醉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